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民办高校文化软实力相关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10568字

  第二章 民办本科高校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民办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1.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如何界定"文化软实力",笔者在进行研究时曾陷入僵局,因此在界定之前,首先要理清两对关系。

  (1)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对于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文化这种软实力"、"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或是说"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基础,"以文化为软实力的基础"、"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第一种观点将文化等同于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后直接加上"软实力",其实是为凸显"文化"具有"软实力"的性质;第二种观点显然指出文化与文化软实力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并论。两种观点孰是孰非?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资源,"软实力"是一种能力,资源可以利用但是不能进行优劣评估,能力可以评估,甚至可以进行量化分析。比如我们无法比较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但是我们可以对基于这两种文化的软实力进行比较--在美国,文化产业是领先于全球的支柱性产业,好莱坞电影、主题公园、美国流行音乐等这些都成为美国标志性的象征,这种文化软实力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传播更是经济上的利益。人们就此普遍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落后于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但是尽管如此,这也仅仅是对文化所产生的能力进行的高低判断,谁能在此基础之上就去否定中国那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当然,文化是不能进行评估判定的,对它的考虑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但是在文化基础之上所产生的能力是可以进行量化比较的。至此,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的谬误已经明确--文化不能等同于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来源和基础。

  (2)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资源,不能进行比较,那文化软实力很明显就是在文化的基础之上产生出的能力,那它是否就是我们所提到的"软实力"呢?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有的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上认为文化软实力和软实力一词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进行区分。在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分析时,约瑟夫·奈本人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解答,国内部分学者认为,虽然在不同时期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概念定义不同,并且仅是描述性定义,并没有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但是其中"文化实力"却是共有要素。"从国家层面上讲,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当中各种要素的特质受到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智利思维的统摄约束。""在中国多数学者的'话语'体系里,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内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1]

  若提及"文化软实力"的构成时,多数学者比较赞同将广义上的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首先是因为软实力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学者在进行系统研究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理解,这就早成了概念上的泛化;其次是因为从广义上的文化来说,软实力的表现形式及观测点都是以"广义文化"作为基准的,所以将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是有背景根源的。在此基础是上的分析,"文化软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则认为:文化实力不等于软实力,而是软实力构成要素中的一个。他认为软实力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文化实力,二是政治实力,且政治实力处于核心地位。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软实力等于软实力这一看法。他把软实力比作农民种地,"如果把农民种地的能力比作政治实力,其科技知识就是文化力。有了科技知识农民能提高产量,但没有科技知识也能种地。只有科技知识而不会种地的人是种不出粮食的。"[2]并用 软实力=政治实力?(1+文化实力)[3]

  这一公式表达其观点。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这并不能简单的进行对与错的区分,而是由于不同学者所站立场不同所导致的。

  那么究竟何为"文化软实力"?笔者认为,"软实力"一词是个"舶来品",对它的理解和使用都应该本着全面而深刻的原则,那就是说无论从何种路径去界定它,都应以当代中国实际为基础、联系当代世界实际,真正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内涵上的升华,使之可以"唯我所用",而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泛化定义。那约瑟夫·奈对于"软实力"的理解是否可以做到"唯我所用"呢?其实不论何种定义方式都要回答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什么?为谁服务?体现谁的利益?第二,其中所体现出的吸引力,来源究竟在何处?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笔者认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答案就随之清晰了:

  约瑟夫·奈对于"软实力"的界定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为资产阶级服务、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并不适合我国直接进行内化;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将引用约瑟夫·奈个人的一句话"美国文化是另一种无需投入过多却极其有用的软权力资源。显然美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对其他人民并无吸引力,而在评估文化权力资源时往往存在偏见的危险"、"华盛顿也许失去了对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的某些管辖权,但它们的老板持有美国护照,可由美国法院传唤到庭,在发生战争或国家处于危机关头之时,会首先听从华盛顿的召唤。同时美国政府获得了对美国境内更多外国公司的更大管辖权。它们都明确意识到,美国市场是最值得竞争的目标。"[4]

  真正对外界产生吸引力的并非美国文化本身,而是美国的经济市场。

  笔者认为针对"文化软实力"一词在界定上产生的种种分歧,实质上是因为所持立场和观察视角的不同造成的:有的立足于国际大环境,从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是"从外到内"的影响;有的是从我国国内建设角度出发,是"从内到外"的辐射,这两种在原则上是没有正误之分的。张国祚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以往我们所说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组织纪律、精神文明、战略策略、作风形象、体制制度等,就其功能特点和地位作用而言,都可以纳入软实力范畴,并从软实力的角度加以研究。"[5]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从抽象的意义去界定文化软实力,而是要本着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要体现出国家利益和国家意识形态这一原则。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样的论述才符合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工作方针,才更加切合广大人民心目中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以我国先进文化为基础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们的实践之中产生的,并指导着实践的继续;主要体现在对外(国际)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以及对内(国内)的感化力、领导力和创造力;是一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配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体现出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意识形态,并促进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力量;是一种更深刻、更持久、更隐性、可以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力量。出于笔者水平的限制,以上的概念界定仅是描述性的阐释,还不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针对以上几种观念的辨析和对所研究问题的考虑,笔者赞同在研究具体方面时,将文化软实力这一说法等同于软实力。

  2.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如前所述,在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学者们纷纷把它引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去,这就出现了多种载体,由单一的国家逐渐延伸到区域、企业、大学等。如同蔡先金教授所说:"从矛盾普遍性来看,软实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中的精神力量,是一个超越国际政治领域的更高层次概念。"[6]

  当然,大学为"文化软实力"提供的只是一个研究载体,在大学之中蕴育出的文化才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1)大学文化

  笔者在之前的论述中已涉及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所以此处冠以"大学"这一载体也不再进行重复性论述。关于大学文化的相关研究我国已经早已开展,在 1999 年的海峡两岸跨世纪大学文化发展研讨会中,广大学者们给予大学文化这样的定义:"大学文化的灵魂是精神文化,它包含价值体系、教育观念、人文氛围等因素。"[7]

  此后在此基础上的研究空前高涨, 如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将这一概念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8]

  又如谢和平教授认为"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9]该定义将大学文化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相关阐释。而王战军教授认为:"大学应该具有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应与时俱进。"[10]同样突出大学精神对大学文化影响的还有杨福家教授,其认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精神。"[11]赵存生教授则通过对大学文化形成载体进行阐释:"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累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大学精神。"[12]以上几位学者对于大学文化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从中都可以领略出学者对于大学文化这一亚文化的特殊性进行的描述:大学文化的载体是大学、是"大学人"对知识进行的传承和创新活动、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

  同样,对于大学文化的构成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学者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其中具体的构成要素也略有区别。睦依凡教授认为"大学文化涵盖于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中。"[13]张智和宗明华持有同样的观点,并将其绘制成一种同心圆的结构图。

  与其持有同样观点的是李曼丽,她将大学文化的四种构成因素绘制成树状图表现出来。

  在本论文中,笔者将采用睦依凡教授的观点,将大学文化划分为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以及大学环境(物质)文化四个层次。理由是以上两种划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将大学行为文化单独列出,其中将涉及到的教师、学生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方式与工作风格也在笔者研究范围之内。

  (2)大学文化软实力

  大学文化软实力最终决定着大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大学在面对竞争时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隐藏能力",虽然起效缓慢,但是影响深刻。结合以上各个相关概念的定义,笔者不再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赘述,主要从各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出关于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描述性定义。

  美国克拉克在其着作中曾对大学做出这样的描述:"大学是最长寿的机构,西方世界在 1520 年之前建立的大约 75 个公共机构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中断的历史,其中 61 个是大学。"[15]其含义就在于大学对内部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外部有着对文化的整合与影响的功能笔者在研究是发现,基于对过去研究的基础,最近几年学者对于"大学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开始趋同。下面将例举部分学者观点:大学软实力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大学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6]

  文化软实力体现在高校方面,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成果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种精神成果,不仅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以及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氛围,也包括高校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通常由高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方面组成。[17]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指高校教师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形成的,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成果的影响力、凝聚力以及感召力。[18]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大学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学校长期积累的全部精神成果所发挥的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影响力和自身的感召力,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四个层面。[19]

  基于以上对大学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相关分析,笔者通过归纳把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构成阐释为大学文化凝聚力、大学文化整合力、大学文化吸引力、大学文化辐射力及大学文化创造力。

  3.民办本科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如之前对文化与文化软实力关系的辨析,得出"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来源和基础"这一结论,所以首先以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共同作用为视角,对民办高校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民办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