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成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8501字

  第三章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成绩

  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社会,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发展科学,为一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奠定基本的人才和科技力量,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越来越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时,高等教育依靠自身的优势直接服务于社会时,其发展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发展。诚然,在改革开放的 30 多年间,中国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在国际竞争中也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一方面,我国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高等院校的活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使命和挑战,完全依靠公共财政支撑公立高校来完成是不现实的。我国民办高校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在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发挥民间力量办学,由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部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

  笔者认为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成绩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社会而言,充分利用当时闲置的教育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对市场经济的有益探索等是该种发展模式的成绩。第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该种发展模式满足了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主要生长点;打破了公立高等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也是高等教育与市场结合的有益探索。第三,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依靠"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开端,开创了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代,奠定了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基础,也是在中国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有益探索,对后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发挥起到示范、借鉴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对社会作出的成绩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发展也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方面高等教育受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所制约,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服务。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对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的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基础教育是着眼于全社会民众素质的提升,而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更在于社会的引领,引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引领社会发展走向,引领社会文化的进步。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具有以上引领意义。以"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和组成部分,除了上面所表述的意义之外,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该种模式对社会做出的成绩更多,更具有时代意义。
  
  (一)满足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十年动乱结束后,党和国家及时更正了对知识分子政策,加之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的价值也重新得到彰显,使人们重新点燃了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完成向上流动、改变子女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愿望,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最好的选择,在一些贫困地区,"上大学"是走出贫困、改变"身份"的唯一选择,特别是在恢复高考这条通道畅通后,这种意愿就更加强烈,但由于当时国家总体实力很弱,国家财政无法支撑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加上文革时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为对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就学机会最好的描述。许多落榜生的成绩也非常优秀,但限于很低的高考录取率,注定大部分学生被排除在大学的门外。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应运而生,虽然先天不足,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加之办学者的努力,办学者依靠以学养学,不断扩大规模,吸收一些优秀的落榜生入学,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储备了更多的人才。

  sdyc 学院自建院以来的办学规模呈稳定发展之势。学校初期,年招收自考助学学生几百人,2001 年在校生总数 4000 余人。2002 年被批准为正式普通高职院校后发展速度加快,2004 年成为济南市第一家万人高职院校,2007 年在校生超过 2 万人,年招生规模达到 7000 人左右。2008 年升本后,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今年,招生人数达 11200 人,在校生人数超过 3 万人,招生数量居全国民办高校之首。在生源紧张、各地民办院校乃至部分地方公办高校招生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sdyc 学院以综合办学实力为支撑,在招生上取得了好成绩。学院在校生目前主要由普通高职、普通本科、自考助学三类构成,其中计划内高职生、本科生 1.5 万人,其余为计划外的自考助学学生。在计划内学生中,高职生仍然占多数, 2015 年,sdyc 学院完成由以高职为主到以本科为主的过渡。在 2006 年以前,学院生源以山东为主,2006 年以后扩大到全国,目前已遍布全国 21 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省外生源占到 70%,不断满足更广区域的高等教育需求。

  (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理想中的社会是所有人可以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就像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治",即社会的有序状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因素非常多,在现代主权国家一般是依靠国家权利、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但社会秩序的实质是社会利益合理分配的结果,所以只有在一定社会中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进行合理的调节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调节的前提是使得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即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基本人权得到保障,社会秩序的才能长期保持稳定。受教育权是人们最基本的人权,必须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的保障这一项权利的实现。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使得更多的适龄青年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展现,也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的社会公平程度,保证了人们受教育权的实现,缓冲了高等教育需求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就业制度进行改革,用竞争上岗打破了之前的"铁饭碗"、"子承父业"的现状,这样以来,城市的高考落榜者也就失去了无条件进入父母所在单位工作的机会,加上他们大多数缺少必要的求职能力和经验,很多适龄青年成为待业青年、无业青年,成为社会秩序稳定潜在的威胁因素,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吸纳了更多的适龄青年就学,不仅为这些曾经的高考落榜者提供高等教育,增加他们身上的附加值,重要的是将社会秩序稳定现在的威胁转换成社会建设力量,意义重大。

  (三)充分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

  十年浩劫,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学校停课闹革命、工厂停产闹罢工,很多宝贵的社会资源被闲置,造成严重的国家资源浪费。十年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正常的秩序,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也积极恢复,但仍然有很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资源闲置的现象仍然存在。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和公立高校的一些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校舍,或者是租赁社会闲置的建筑作为校舍,或者依靠公立高校闲置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教师,很多公立高校的教师刚刚走出牛棚就到了退休时间,但荒废了十年的光阴,很多已退休的教授被返聘到民办高校,继续发挥余热。许多公立高校在职的教师被民办高校聘为兼职教师,"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还租用国营大企业限制的厂房、设备等各种资源,降低了办学成本。

  (四)对市场经济的有益探索

  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1984 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明确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允许商业经济的存在的。1992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政府在上世纪 80 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办学试行办法》等法律文件,在不同层面肯定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教育事业和市场经济开始结合的象征。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私人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成为可能,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机遇,同时,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探讨和不断成长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增砖添瓦,丰富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又一突破点,也为后来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对整体高等教育作出的成绩

  大学在中世纪时作为一种行会组织出现时,它是独立于世俗政权和教会的,在发展过程中大学利用王权和神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自身的发展争取了很多特权,但大学一直是独立自主的存在。近代民族国家建立以后,为培养人们的国民性、民族性,也鉴于高等教育在发展科学、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族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将高等教育转变为国家所有、为国家利益服务。

  (一)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事业,教育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高等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毕业生就业等都由国家管理、安排,实行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也发生变化,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首先改变了高等教育政府事业单位的性质。出现了传统公立高等教育之外的民办高等教育,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举办者多元化的开端,不同的举办主体举办不用类型的高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其次开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进程。高等教育扩招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政府的高等教育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原因之一,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以学生所交费用作为学校运营、发展经费,不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教育财政紧张状况,还催生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再次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趋势加强。

  在传统的公立高等教育中,对于学生培养质量具有统一性的标准,整齐性有余、差异性不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优化转型等,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培养社会急需而公立院校培养缺位的人才,满足了市场多样化人才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审视,逐渐建立多维度、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二)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生长点

  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高考恢复后中国的高考已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失去了接送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基于多方面的原因,1999 年,我国开启了高等学校扩招工作,但限于国家财政不足的现实,国家逐渐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一方面,公立高等学校的收取学杂费,实现高等教育成本的政府、学生分担,但限于公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教育成本完全由受教育者承担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即使现在,公立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缴纳的费用也只占到学生培养费用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基于此,实现高等教育成本的政府、社会间的分担就成为国家的选择。政府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文件,逐渐放松对民办教育的限制、完善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依法遵循教育规律市场化发展。以在校生数为例:

  

 

  表 1 和表 2 的数据表明 2001 年-2013 年间,民办高校的规模增长速度远大于普通高校的规模增长速度,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长点。

  (三)促进高等教育服务理念的生成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主导者,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在这种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需要很少被照顾到,学生隶属于高等学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中,学生缴纳的费用是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因此学生也就成为此类民办高校生死存亡的关键,虽然当时作为满足不断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的闸口,民办高校的生源不是太大的问题,但 1999年开始的扩招冲击了民办高校的生源,为了招收到更多、更好的学生,同时也为了避开与公立高校的直接竞争(当然,民办高校在教学基础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均无法与公立高校相提并论,在此方面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力。),民办高校积极发展公立高校薄弱的方面。民办高校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等均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多以当时社会急需专业为重点培养人才。这对传统的公立教育而言是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影响公立高校转变自身的定位,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

  sdyc 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走的是一条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办学收入的 95%来源于学费收入,极少量的来自校产经营、经营权出让等收入。建院以来,学院将全部收入投入办学,用于教师的工资福利、教学运营、教学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投入。近三年用于实验实训及教学设备购置的费用年约 700 万元以上。年人力资源成本即人头支出占总收入的 30%.其余大部分用于办学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投入。2009-2010 年学院投资 2 亿元,建成能容纳万名学生的、功能配套较为齐全的北校区,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生活服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