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困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5826字

  第四章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困境
  
  很多凭借"以学养学"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都不复存在,究其原因是因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境,而大部分举办者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化解困境,化危为机。所以明确"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不仅是化解困境的选择,更是对整个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反思。

  一、时代背景的变化

  "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在改革开放之初之所以能够得到大的发展,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教育与经济不匹配的问题真正充分暴露,剧烈变革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等教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形成尖锐矛盾,教育落后特别是高等教育落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经济成份多元化使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可能。民办高等教育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学养学"粗放的蓬勃发展起来。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家鼓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上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寻求经济回报的投资办学模式发展迅速,对于"以学养学"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很大的冲击。其次,我国 1999 年开启高等教育扩招,公立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再次,随着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大,人们将寻求更优质的高等教育作为选择高校时的首选。最后,随着市场的开放、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和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出现,适龄青年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接受高等教育失去了其原来的高尚性和上升通道的唯一性。[11]

  二、来自公立高等教育的竞争

  "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在发展之初和公立高校并不存在竞争关系,而是对公立高校的有益补充,且二者处于不同的体系内,没有利益冲突[12],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曾经度过一段"举案齐眉"的和谐发展时期。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公立高校规模扩大、体制改革等变化以及公立高校的天然优势对民办高校的冲击也越来越严重。

  在高等教育高度集中管理时期,公立高等教育接受国家的领导,对国家是"等、靠、要",不存在生存危机,因此也就丧失了发展的动力,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争取更多的招生名额和招收更多的学生成为必然。虽然国家的教育财政投入有限,但相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公立高校的经费紧张问题还不是十分突出,而且公立高校可有政府担保获得银行贷款,拥有相对充足的经费,公立高校在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招聘优势师资、进行专业改革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加入WTO 之后,公立高校的国际交流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国际间高校合作越来越深入,公立院校的学生进行国家交流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明显增多。公立高校的这些优势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生源、质量方面竞争,客观上加大了民办高校运营困难的概率。

  三、生源方面的困境

  对于"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而言,其主要经费来源于学生所缴纳的费用,因此,生源的数量对此类民办高校的意义显而易见。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招生宣传内容是就业率,而就业率除去市场因素、专业设置因素等之外,学生素质的高低也影响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影响就业。民办高校面临的生源困境一方面来自于高考生源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公立高校抢夺生源的竞争,表现在生源数量紧张、生源质量下降。

  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自 2008 年创下最高纪录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这种趋势会一直延续到 2020 年左右才会有所缓解,但不会大幅度回升。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适龄人口的减少,高中的生源相对减少。其次是高中出国留学的学生和高中毕业后报考国外高校的学生在逐年增多。再次是农村地区考生弃考现象增多,如今,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高等教育改变命运的影响力也在降低,导致一部分农村生源考生放弃高考,他们或者是不参加高考考试,或者是被录取后因为种种原因而弃学。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民办高校生源并没有成为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问题,但伴随着高等教育大扩招,公立院校的规模迅速扩大,这样以来,民办高校不仅在生源数量方面,生源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冲击。一般而言,公立院校的生源不是太大的问题,公办院校的生源争夺是意欲将优质生源纳为己有,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声誉,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特别是主要依靠收取学生费用维持的"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其主要目标是生存下去,招收到足够的学生。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前和扩招初期,在高等教育录取率很低的情况下,很多十分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也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民办高校给了他们希望,所以在当时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很高。但在公立高校规模迅速扩张以后,原来进入民办高校的那部分学生被公立院校所吸收,使得民办院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又失去大部分优质生源,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办学经费短缺、融资难

  虽然"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主要以学生缴纳费用为学校运营经费,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招聘教师队伍、对外交流等需要大量经费,加之近来来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很多"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面临严重的经费紧张困难。

  为了和公立高校其他民办高校争夺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民办高校的学费增长一直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很多独立学院的学费要高于民办高校)[13],这也加剧了民办高校的经费困难。

  与公立高校相比,"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面临经费困境。国家财政对公立院校拨付生均培养经费,如本科生为每生每年 1.2 万,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专项资金支持,而民办院校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财政支持。公立院校也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但可以在政府的担保下申请低息银行贷款,还款周期较长,对于缓解公立高校暂时性的经费紧张有所帮助。但民办高校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没有政府担保,加之法律对民办高校属性规定的限制、学校产权不明晰,学校资产无法抵押,民办院校的银行贷款之路困难重重。

  与其他民办高校相比,"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经费困境更加严重。由于"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院校的经费来源单一,绝大部分依靠学生缴纳的费用,而如股份制民办高校、集团制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相对多元,具有一定稳定性。"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一旦出现生源减少的问题,学校的办学经费必然会受到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毕业生的整体质量下降影响就业率,进而影响下一学年的招生,形成恶性循环。

  sdyc 学院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学费标准较低、资金需求量较大、教学资源效益发挥不够等原因,也存在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具体问题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学校资金基本来源于学费收入,总量偏少,而支出项目较多,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每年用于教学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第二,部分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缓慢。随着本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力度增大,对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需求量猛增。 受资金限制, 投入到教学条件改善的经费不足,个别专业的仪器设备更新不及时。第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不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教师自主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不多,部分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偏低,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图书的专业分布不够合理,部分文献资料利用率不高,教学院(部)资料室建设相对薄弱,新上专业图书文献存量不足。

  五、专业结构不科学

  在全国高校发展趋同化、市场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特色发展是高校必然选择,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更需要采取一条与公立高校错位发展战略。

  高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办学定位、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专业结构方面。专业主要包含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中的人三个要素组成,专业结构就是关于专业三个要素的不同组合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民办高校专业结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专业培养目标模糊。

  一方面,受我国重学轻术的传统影响,加上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多模仿公立高校(公立高校多以学术性方向为追求,培养目标倾向于学术性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学术性倾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具有明显得到市场需求倾向,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要求专业目标设置倾向于职业性。民办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矛盾,由于办学历史短,缺乏专业的教育管理者,特别是缺乏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指导,导致民办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模糊,学术性缺乏、职业性不足。第二,课程体系不匹配。课程是专业的核心,也是彰显专业特色的关键因素。但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多是移植公立高校相似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很小的变动。且不言公立高校的课程体系也存在严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民办高校在生源、培养目标、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都与公立高校存在差距和不同,移植而来的课程体系很难适应民办高校的需求。第三,专业布局不均。一方面,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以人文学科为主,从大学办学的角度来看,文科与理科相比具有费用少、易转换等特点,[14]但社会对人文学科专业的需求也存在量有限、变化快等特点,这虽然和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理念相符合,但长此以往,专业设置不稳定对于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的消极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专业设置非常分散,很难形成专业群,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也因此大量浪费,办学效益很低。

  sdyc 学院在学科专业设置和未来发展计划中也存在结构不科学、不合理。

  第一,专业分布较分散。学校 26 个本科专业分属 8 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门类设有 9 个专业,管理学设有 7 个专业,艺术学设有 4 个专业,医学设有 2个专业,教育学、经济学、文学、农学各设有 1 个专业,学科跨度较大,专业分布较分散,不利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专业集群式发展。

  第二,本专科教育比例不合理。本科专业 26 个,本科在校生 5 993 人;高职专业 51 个,高职在校生 10698 人;本科生数量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35.91%,专科教育比例过大。

  第三,本科专业发展不均。一是本科专业规模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在校生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一批专业招生势头较好,如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为 985人;个别专业录取人数较少,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0 年开始招生)在校生为 46 人,园林专业(2012 年开始招生)在校生为 38 人。二是本科专业建设水平不均衡。部分专业如学前教育、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多项国家或山东省教学质量工程成果,而汽车服务工程、康复治疗学等部分新上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课程建设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还处于着力发展提升阶段。

  六、管理者更新换代

  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的持续性意义重大。在国家层次,历史事实已经告诉我们频繁的高等教育政策改变对高等教育的危害,在高等教育政策改变的原因中,管理者的因素影响非常大。在高校层次,对于一所高等院校而言,领导层的稳定和学校发展战略的稳定也同样重要,我国公立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任同一职务不得超过十年,不同领导者的教育管理经验和理念不同,很可能会出现下任校长不再延续之前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而是一切从头开始,这虽然有利于高校一些方面的创新,但更多的是造成高校发展延续性中断,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对于"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而言,领导者换代也可能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在"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的举办主体多为个人,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但一般而言,此类学校采用家族式管理机制,举办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当他们退出自身创办的学校时,倾向于将主要管理权移交给自己的亲属,这就存在涉及到民办高校"接班人"的遴选和培养问题,如果接班人不能超越第一代创业者,特别是对上一代领导人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机制的随意变动,民办高校的发展很难维持。另一方面,"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的第一代高层领导多来自公立高校离退的管理者、学者,他们的工作经历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但同时他们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也会无意识的掺杂公立高校的管理思维。

  当一代主要领导人退休后,民办高校通过招聘或者内部培养的方式寻求新的领导集体,不同的职业经历和管理理念,会让民办高校的发展在领导换代时经历阵痛,如果处理不善,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将是不可预估的灾难。

  在 sdyc 学院,由于创业初期的老教师、管理者年老无法工作等原因,新的领导班子在不断更新。由于新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多数经验并不是十分丰富,存在诸多问题。领导班子部分成员对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存在着差距;个别领导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不够,不能按照教育规律和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工作;个别领导抓工作落实的能力弱,不能有效推进其分管工作。中层干部中,有的对学校顶层设计的理解不到位,贯彻落实学校顶层设计的行动不够自觉,执行中存在偏差;有的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推诿扯皮现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不高。

  七、规模与效益的矛盾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虽然我们不提倡民办高校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取得经济利益以用来发展学校确实必要和必须的。所以民办高校只有在保持一定的规模,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营,扩大办学的社会效益。但规模经济效益是有上限的,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生产成本会大幅度上升,也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规模过大对于学校的正常发展也存在不利,办学的社会效益降低。"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存在规模与效益的两难选择,而且目前的发展也两极化。一方面,在初创时期,"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尽可能扩大规模,但在进入正常发展时期就产生了规模与效益的两难选择,为了让了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没有上限。但若要考虑学校良好的运营状况,必须将招生规模限制在合理范围。另一方面,一部分"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招生不足,未能达到规模效益的下限,规模效益难现,难以为继。一部分发展良好的"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急速扩大规模,超越规模效益的上限,未来发展前途未卜。发展状况良好、规模适宜、社会效益良好的"以学养学"民办高校并不多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