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理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6 共3771字

  第 2 章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实习

  “实习”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或者当学习告一段落,学生需要了解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中,它是高职院校围绕一定实务作业实行的一种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根据不同的标准,实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实习的性质和作用,分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根据实习地点的不同,分为: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分为:师范类的教学实习、医学类的临床实习、理工农科类的生产实习、管理和文科类的业务实习。根据实习的目的不同,分为:就业型实习、学习型实习。

  2.1.2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实际上就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中所说“2+1”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1”,即“在校学习两年的专业知识,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一年。《教育大辞典》将”顶岗实习“解释为在完成理论课、实验课、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以企业人员的身份,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顶替企业职工”真刀实枪“地进行技术工作。

  韩洪建在《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一书提出”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实习基地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学到相关工作经验,还有活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史俊在《职业技术院校顶岗实习研究》表达了其对顶岗实习的理解:”所谓顶岗实习,是指职业技术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与安排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生产服务一线,以体验真实的企业场景,参与实际岗位的生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习。“目前,”顶岗实习“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顶岗实习“几个显着特点的归纳来理解其涵义:第一,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第二,技能学习环境的真实性。

  第三,学生具有双重性。

  2.1.3 普通实习与顶岗实习的关系

  前文对”实习“和”顶岗实习“两个概念进行了阐述,顶岗实习是实习的形式之一。笔者将高职院校除顶岗实习之外的实习统称为普通实习,那么顶岗实习和普通实习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以图表的方式给出两者的关系:

  【1】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知道,顶岗实习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亲自”零距离“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对专业课程学习进行综合检验和巩固,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长时间脱离学校环境,学校的监管能力会有所下降。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理论是人们从实践中推演和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想的性质、原理等系统化的认知结果。顶岗实习作为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顶岗实习的实践过程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开展,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又可以丰富其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两者辩证关系的阐释。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实践推动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进程,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实践以强有力的方式推动着认识的发展,而认识的过程是反复的,往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而每一次的循环往复都比会达到更高一级。实践具有动态性,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在参与顶岗实习,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工作能力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这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检验以及重建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体系,从而指导下一个实践,符合”实践--认识--实践“这样的规律。如此循环往复,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在就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2.2.2 情境学习理论

  1990 年前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提出了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情境学习理论是人类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学习是去自我、去情境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它强调知识是社会性的,学习者必须在真实的、融合的状态下才能完成认知任务。学习应该在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情境应用中进行。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主张知与行是交互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

  学习与工作实践是不可分割的。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与意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领域和结论是契合的。顶岗实习就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体现了情境学习理论”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的本质。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通过与现实职业世界的互动来学习和理解知识,真正地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顶岗实习事实上是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投入到企业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生产劳动,深入理解职业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结实的基础。

  2.2.3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

  美国近代的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杜威反对”把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地拉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他从实用主义和技能心理学出发,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对教育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基本观点。他主张学校的学习必须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社会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论上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把教育的社会性放在第一位,教育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发展,否则教育就没有意义。基于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加强动手实践能力。而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企合作的一个平台,是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对高职生进行培养的一种模式,在双方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中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学到书本理论知识后,到企业里去,在与专业对口的一线岗位上进行真实具体的操作,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由于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企业、工厂等,参加以操作技能为主的工作,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为学生搭建顶岗实习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前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从做中学“.

  2.3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意义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是职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手脑并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企业新活力的生成。学校的人才输出和企业的人才输入得到有效对接。总的来说,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无论是对学生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企业、教育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2.3.1 增强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最终还是要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人“和”职业人“之间的转换需要一个衔接过程。当然学校可以将岗位上所需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解构、重构,但是始终缺乏真实环境的实践性,若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去企业里亲自上岗锻炼,顶岗实习为高职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平台,学生在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与所学专业实现”零距离“接触,通过实践来丰富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现实工作中需要的种种职业素养,实现”社会软着陆“,最终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为就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3.2 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人才,校企合作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而顶岗实习作为校企合作中的合作形式之一,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顶岗实习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创举,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共享,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学校把学生输送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职业能力做一个评估,并向学校给予反馈,如此一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加强,合作加深,学校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改革,扬长补短,各个击破,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就业率不只是一个百分数,而是真正地实现人尽其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2.3.3 给企业的人力资源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招工难“、”用工荒“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尤其,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种问题尤为明显。许多中小型企业急需操作熟练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学校的毕业生岗位对接率不高,不仅人才质量达不到要求,数量也是难以满足,因此造成企业大面积结构性缺工。毕业生缺乏一技之长,企业面临”用工荒“,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顶岗实习搭建起了劳动力供需的平台,给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都带来了新契机,企业按照自己的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熟练操作技能,熟知企业文化,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成为企业的高技能后备力量。企业必须具备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才能成为校企合作的赢家,才能有效脱离当前所处的尴尬境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