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美三所医学名校的通识教育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21 共54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美国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经验与借鉴
【第2部分】 美三所医学名校的通识教育研究引言
【第3部分】美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实践
【第4部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之现状
【第5部分】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及参考文献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医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可以说具有人文性是其重要特征。医学不仅仅是实验室和病房里的学问,更是建立在人类文化上的社会实践。医学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医学研究与实践必须超越学科的局限性,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文化基础上。然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医学领域出现了过分技术化、商业化的不良倾向,救死扶伤的人道因素正在逐步消失,医德的堕落使医学丧失了人文关怀,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人文素质的低下,主要表现在:有的医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文关怀,对病人缺乏起码的同情心;病案书写潦草,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随意使用高端的检查手段,不考虑病人的承受能力;随意给病人开大处方,收取药品加成和医药代表的回扣;缺乏系统的临床思维,不能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去观察病人,从而不能准确诊断。很多医学院校的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自觉性,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往往更加关注医学技术的提高.

  而目前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通识教育远远不够重视,国内部分医学院校虽然开了一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通识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有些通识教育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充其量只是成为学生增加点儿兴趣,扩充一下知识面,混点学分的课程。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狭窄,这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宽.老师不愿意教,更没有学校领导乐意去管,学生也不愿意学,这就是许多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的老师,这种情况让我很担心,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才能构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体系,从而打通医学和人文之间的鸿沟,为高等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课题应该是医学教改研究中的重点,这也是我选题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的意义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被忽略的无人区。目前,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其研究对象仍然以综合性大学为主,而对于医学院校,无论是通识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都非常少,因此把通识教育和医学连接起来,以医学通识教育为课题展开研究,将是有望取得突破的研究区域。

  在国际范围内,世界各国的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向通识教育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甚至没有本科教育,他们把医学教育推迟到本科教育之后,这反映出了社会对医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因为这些国家的本科教育的内容很多是通识课程,最著名的有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芝加哥大学的通识课程。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医学教育必然要与人文相融合必须使医学院校的学生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学会运用人文知识与人文技巧,把病人的尊严视为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良好的语言、自信的口吻等来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医学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把人性带回了医学,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从不同的层次和视角来探索和解决医学的相关问题。能不能把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相融合,成为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关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院通识课程的设置情况,分析课程设置的背景与改革的最新动向,总结经验,为中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同时通过对比中美医学通识教育的情况,提出今后医学通识教育的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供医学教育行政部门参考,也为笔者所在单位进行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许多专家和学者对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现总结如下:

  1、国外医学通识教育

  殷小平等在《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中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与考核等几个方面对美国等几个国家的医学院的人文教育课程的特点给予了分析,对我国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启示。 聂素滨在《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中从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潘宇、陈俊国在《西方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分析了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研究了其成功经验。马存根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美国、加拿大医学人文的课程教育,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医学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刘洁在《医学人文教育:比较与启示》中从人文教育培养系统、课程体系、研究力量、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中外对比研究,并对我国的医学院校提出了建议。于双城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与特征浅析》中分析了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四个特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连续性、教学研究的先导性。

  陈建平在《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中对美国的医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师资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医学人文课程提出了建议。肖婷等在《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中指出哈佛医学院学院通过改变理念、改革课程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佛医学教学模式。

  2、国内医学通识教育

  罗汝珍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研究》中,从人文和科学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医学人文的内涵,分析了国内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现实状况,也分析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柏杨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中着眼于军医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通识教育在军医大学的教育目标进行定位,讨论了军医大学通识课程的构建、实施策略、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李雁在《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及比较研究》中分析医学院校开设人文课程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并探讨了改革的思路。殷小平在《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中对当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在理念、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构想,推进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骆少明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中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发展脉络、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特点以及高等医学院通识教育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为医学通识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应该说,许多学者在医学通识教育理论上提出了很多对策和建议,这对我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很多文章只是停留在对医学生通识教育存在的某些问题的表面分析和局部问题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以及可操作的措施。

  本文认真研究了美国一流的医学院校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通识教育情况,对美国医学通识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对我国医学通识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总结出我国医学通识教育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了宏观与微观上的对策。虽然我的探索还是初级的,对医学通识教育的理论思考还不够深入,而且提出的对策还缺乏实践的检验,但是我想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来引起医学教育工作者对医学通识教育问题的关注,希望我们的医学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尊重人的生命的好医生。写此文时,惊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黄洋遭室友饮水机投毒死亡,医生本应是最尊重生命的职业,可投毒学生的行为是典型的有知识没文化且没有人性的行为,难道我们医学教育还不应该反思吗?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美国医学院通识课程的设置情况以及中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文献研究,系统论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以提高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的通识教育情况。

  2、比较研究法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中美对比,探索我国医学通识教育的新思路。

  (五)通识教育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1、通识教育的概念

  一般认为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活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粗俗的生活,一类是高尚的生活。粗俗生活是以实用、谋生、谋取利益为主要目的,而高尚的生活着重发展人的理性,是一种以沉思为最终理想的闲暇生活。与此相对应,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成两种:一种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另一种是非自由教育(illiberaleducation),他认为 liberal education 源于最高的善良和高尚的事务,进行沉思是人的高尚的生活,只有发展人的理性,才能为探求真理等活动做准备。

  他认为非自由教育是以领取报酬为目的,以谋生为目的,以从事各种贱业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狭窄的技能训练为手段进行教育,非自由教育以追求名利为目的,为了维持生计而取悦他人,这最终将和理性与真理相悖。他曾经举例:如果学生学习绘画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审美能力,它就是 liberal education,可如果学生学习绘画的目的是为了鉴别艺术品,以致在交易中不出错,那就是 illiberal education;如果学习体育是为了身体的健康,那么教育就是自由的,而如果学习体育是为了训练儿童的体质以使他们以后能参加战争,那么教育就是非自由的。

  综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总结如下:第一,liberal education 与 illiberaleducation 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目的。一种教育如果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那就是自由教育;一种教育如果以实用为目的,那就是非自由的。第二,自由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自由学科。三,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应该是自由教育的必要前提条件。第四,自由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由于自由教育需要有闲暇的时间来保证,所以自由教育只适合自由人,并不适合奴隶和工匠,所以在古代,享受自由教育的人是很少的。

  在中世纪,古希腊时期的教育观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自由教育也被基督教教会所提倡,但是此时的所谓自由教育已经不是发展人的理性,而是摆脱欲望,皈依基督,并且中世纪还把原来自由教育中的自由学科改组成七艺,即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但七艺只是被视为继续学习教义、皈依上帝的必要基础知识,这就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教育作用就不相同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倡导解放人性,教育的要务变成了谋求个人的自由,此时的自由教育的内容变为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古典作品,即古典文科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各种教育思潮如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民主化思潮开始出现,许多自然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进入大学校园,使得自由教育必须要面对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旧教育的基础已经动摇了。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职业分工和学科领域不断分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一些实用的、为胜任某种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促使大学把原来的自由教育的旧传统打破,从而出现选课制等新的教育模式,至此,专业教育对自由教育进行了致命的冲击,专业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在新的教育思想与旧的教育思想日益尖锐的背景之下,美国的帕卡德教授在 1829年指出,大学生必须学习相关的公共课,作为专业教育的前提。他把这部分保证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称为通识教育。

  19 世纪以来,国外的大学(特别是美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论述,比如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在 1936 年发表《高等教育在美国》,哈佛大学 1945 年发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皮书(The RedBook ).而在我国,自从清末创立京师大学堂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学的办学模式基本上是西方大学的模式,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以培养“硕学闳材”为目标,实施通识教育可以说是旧中国大学的主要的办学理念。

  在解放以后,由于我国一边倒的照搬苏联模式,从而批判了通识教育思想,把高等教育改为专业化的专才教育。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经济建设要求高等教育快速培养大量专门人才,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有其合理性的,但这也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缺失,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进行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等改革。

  在某种程度上说,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地位、关系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所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是必须的、必要的。

  2、 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一般指以文学、历史、哲学的教育为基本核心的基础教育,而通识教育的范围比人文教育更加宽泛,除了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内容,还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内容。比如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都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或自然科学领域课程列入通识教育课程计划. 虽然在课程内容上通识教育涵盖了人文教育,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是相同的,都以塑造人文精神为最高目的。

  3、高等医学教育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般指的是高中教育之后经过 5 年本科学习,毕业后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成为医师的教育,也可以指高中毕业后通过 3 年专科学习,毕业后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成为助理医师的教育。自从 2004 年以后,我国已有 17 所高校开始试办 8 年制医学博士教育,这不但对人才的培养有利,也利于中国的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

  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等医学教育指的是高中毕业之后通过 4 年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后,通过严格考试进入医学院再学习 4 年,毕业之后通过考试和住院医师的训练,成为执业医师的教育,即所谓的 4+4 模式。尽管中外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为人而服务的医生,在这一点上中外医学教育应是一致的,这也是把中外医学教育进行比较的一个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