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之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21 共494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美国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经验与借鉴
【第2部分】美三所医学名校的通识教育研究引言
【第3部分】美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实践
【第4部分】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之现状
【第5部分】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及参考文献

  三、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之现状

  (一)我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由于国内大部分医学专业仅招理科学生,而高中又实施文理分科,理科生接受的通识教育先天不足,所以我国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20 世纪90 年代末期,我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合并入了综合性大学,这对于通识教育的开展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医学院校没有与综合性大学合并,而且我国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医学专科学校如笔者所在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所以笔者试图以这两种类型的医学院校做个案研究,对其进行的医学通识教育的情况做初步探讨。

  1、福建医科大学的医学通识教育个案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所集教学、医疗、科研、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医科大学。下面对其通识教育的情况进行总结。

  

  从附表可以看出,必修课中思政课有非常大的比例,而与医学相关联的医学心理学等课仅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三,通识课程不仅开课的种类少,课时的数量也少。

  ②选修课

  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 148 门,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 52 门(35.1%),医学专业类73 门(49.3%),自然科学与技术类 23 门(15.6%).医学人文课程只有 12 门。开课的随意性较大,只是简单的堆砌课程,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而且大多数通识课程安排在 1、2 年级,3、4、5 年级较少,通识教育基本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

  ③通识教育的师资配备

  福建医科大学于 2006 年成立了人文学院,主要承担着全校的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人文学院由应用心理学系、就业指导教研室等 7 个教研室组成。

  

  从上表中可看出,人文学院的 28 名专业教师中,教育学和法学占的比例最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缺少跨领域的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人文学院的教师与医学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也较少,学院只是医科大学的一个边缘部门,获得外出进修的机会也少,所以教师要想提高业务水平只能靠自己摸索,这样很难使他们的水平获得较快的提高。

  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是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讲授主要以大课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绩的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学生考前记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严重。陈燕萍在对福建医科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做的问卷调查中,对于合适的人文教育方式的选择,从多到少的比例依次是实践活动、第二课堂、自我修养、隐形课程.

  2、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医学通识教育个案研究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笔者工作单位。学校始建于 1958 年,是一所以医药卫生教育为主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为社会培养了 50000 多名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下面对其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

  ①课程设置

  从以上几个附表可以看出,临床专业必修课所占的比重最大,占课程总学时数的96.56%,学分比例占 95.3%,必修课中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比例达85.33%,公共素质课占 14.67%,且公共课主要以思政课等意识形态的课程和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为主,和医学交叉的人文课程只有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仅12 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仅为 0.34%,且只是理论讲授,无实践环节。而选修课程多开设与医学相关的实用性的课程,人文与医学融合的课程基本没有,其中安排的心电图诊断及应用、超声诊断及应用、CT 诊断及应用、中医皮肤病学与美容临床营养等课程是为了专业课或为考试所设的辅助课程,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基本不沾边,有的学生往往处于功利目的,就会选择功能性较强的课而忽视人文教育的通识课。

  ②师资力量及教学方法

  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大学英语、数学、数理统计、信息技术基础、医学心理与医患沟通、形势与政策、卫生法规、医学伦理主要由我校基础部的语文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外语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心理教研室、计算机教研室、德育教研室 7 个教研室来承担,这些教研室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师范类院校或者理工院校毕业,没有医学领域的学习背景,且年轻老师占大多数,使得教师知识结构过窄,讲授仅局限于本专业,不能把通识教育和医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教学方法也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实践环节,知识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爱学,老师教学也无积极性。

  3、我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特点及与美国的对比

  综合以上两所学校的通识教育开展情况,结合我国医学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我国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做一总结。

  ①课程设置
  
  我国的医学院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人文科学课数量偏少。据统计,我国八十多所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类课程平均课时 62 学时,占总学时的 1.71%.通识课程没有考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往往是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设置较分散,课程之间缺少内在联系,课程设置形式为必修+选修。必修课为国家规定的公共课如英语、计算机、政治、体育等,同时再开设选修课,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要求,这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采取的模式。

  这种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弊端:第一是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因为缺少通识教育目标的引导,并没有形成通识教育的体系,通识课的学习经常是单纯的课程学习,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能相融,二者之间属于两层皮。第二是没有对选修课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学生是哪门好过选哪门,导致选择后也不好好学,充其量是为获得学分,应付毕业,仅此而已。第四是通识课程的数量少,学时也少,且多为考查课,对教学效果缺少有效评价。

  相比之下,国外医学院校对医学通识课程越的重视程度要高的多。美国和德国的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 20%到 25%,法国、英国和日本为 10%到 15%.医学和人文的交叉学科是美国的医学院校的通识课程的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为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保证。一般来说,外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基本上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类组成,其中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等是医学通识课的核心课程,均为必修课。

  ②教学内容

  医学通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课程的内容不太实用,过于侧重对理论进行探讨,侧重让学生掌握学科内容,这样会使学生只学到了一部分知识,而真正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形成。且通识课程大多在前期开设,缺少全程性,很难达到实际效果。

  相比之下,外国医学院校的通识课程人文与医学相互渗透,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大量的开设。教学内容针对现实社会是国外医学通识教育的显著特点。例如夏威夷大学医学院“社区医学”课程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分四个单元连续开设,开设时间长达 44 周.哈佛医学院的“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讨论新的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关的社会、伦理和临床问题,甚至直接从最近学术期刊刊登的有关资料中挑选出来编成教材供学生学习讨论.

  ③教学方式与考核

  我国的医学院校的通识课程仍然以理论灌输为主,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讨论式、交互式和启发式教学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这实际上是沿用了中学的应试教育的方式,学生缺少大量的阅读,缺少实际操作和训练,缺少实际的讨论与社会实践,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相当普遍。

  与之相比,美国的医学院校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小组讨论、论文写作等,PBL教学应用最为广泛。小组讨论特别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资料、撰写发言稿、发言,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还要求学生阅读指定书目,进行实际写作以及角色示范活动,考核方式主要有笔试、撰写论文、讲座、研究项目等。

  ④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是师资。我国的医学院校教师以医学和文科为主,很少有跨学科专业结构的老师,往往是教医学的老师缺乏人文知识,而教通识课的老师又缺少医学背景,讲课不能联系医学,学生不爱听。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对通识教育的轻视,导致师资不足,经费不足,不能更多的培养和聘用教师。各学校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开设课程,教师会讲什么课就开什么课,从而使通识课程的质量无法保证。

  相比之下,美国的医学院校很多会得到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还有很多师资培训机构为通识教育提供保障,在通识课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兼具多重身份。有的老师既是医学教授又是伦理学教授或是社会工作者。美国的医学通识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非医学专业人员中的人文专家被聘请做全职或兼职;医学院所附属的综合大学的相关系也是师资的重要来源;临床医生,但对人文非常热爱;一些医学院校邀请患者或接受过器官移植的人、社会学者参与教学,有的甚至请音乐家来学校开音乐会,画家办画展等等。由于医学通识课程的老师各有所长,所以在组织上加强各种人员的协作,经常采取各学科人员自愿组合的方式结成小组。

  ⑤教育体制(招生、教育过程、执业认定)

  从招生录取的角度来看,中国医学院校的学生的主要来源为高中毕业生(大部分为理科生),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文理分科等因素,生源的人文素养偏低,学生在中学做的只是反复的练习和反复的模拟考试,缺少通识教育。

  而在美国在全国的 100 多所医学院校中,大多数要求学生获学士学位后才可报考。4 年后获医学博士学位,这样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由于学生经历 4 年本科教育,在报考医学院校时心智已经比较成熟,能够理解医生的艰辛、奉献,这样就更能懂得去关爱病人。

  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教育主要层面为 5 年制医学本科教育,而美国实行的为 4+4 模式,我国医学教育的时间明显偏短。更何况中国还有很多医学专科学校,学制只有 3 年,这使得通识教育的学时势必会被压缩。

  从执业认定的角度看,中国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 1 年后就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成为医生;而美国的医学院校的学生获博士学位后,先要实习 1 年,然后进入专科训练,经过 2 到 5 年的训练,通过严格考试,可获医生执照。在这么长时期内,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逐步提高。

  (二)造成我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困境的原因

  我国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造成这些不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找出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就很难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医学通识教育的根本问题,下面试逐一分析。

  1、唯科学主义、科技至上降低了医学通识教育的实效性。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唯科学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基本思想有三点:

  第一,认为科学是万能的,科学能够决定一切;第二,认为科学方法可以解释一切;第三,认为科学不应被约束。

  诚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对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但唯科学主义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科学的分化以及专科化,使医生在治病时,只看病,不看人。把病人当做生物体,忽视病人以外的环境、生活方式等致病因素。对技术设备过度依赖,离了化验、拍片子,医生就不能看病。望闻问切被仪器所代替,不尊重病人及家属的隐私、权力,缺少医患沟通更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行动总是由其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认知,便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我国的医学院校由于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和唯科学主义的深刻影响,视生物因素为唯一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过度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就会导致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就会导致学生只重视医学技术的学习,而对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不感兴趣,更不会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修炼,可以说这种认知的错位,使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缺少科学性、系统性。

  2、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

  由于受到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医生丧失了救死扶伤的精神,服务态度冷漠,开大处方,收红包,很多医生已经成为医药代理商的推销员,从利益中分成。这不但损害病人的利益,也损害医生和医院的形象,同时给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有学生认为学校教的那一套与社会的现实差距太大,投机者得利,老实人会吃亏,这也使得医学通识教育十分苍白无力。

  3、体制的限制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缺少整体的协调机制,条块分割,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归属没有确定,这种情况使对该学科的研究十分尴尬。在该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人,没有学科的归属感,评职称只能挂靠相关学科。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不全,且受到排挤,全国社会科学基金以及自然科学基金还没有医学人文学的研究专项,这些都严重制约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