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教育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8016字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急需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把培养“双师型”教师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实践性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进而培养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首先是出现在中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它是针对以往我国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只重视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解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逐步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执教理念而提出来[2]。

  面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建设“双师”教师队伍的客观要求,其内涵,既包括针对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也包括对教师整体的“双师”结构[3]。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职业院校发展所处阶段特殊性,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既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也没有直接照搬的实践模式,特别是在合作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生源急剧增加,“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涉及的因变量多,不可控因素多,短期内提升队伍的结构和素质,难度大,任务重[4]。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走创新发展之路。本论文针对“双师”教师培养理念、方法进行研究,试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构想。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应用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零差距”的服务。因此,职业学校的在教学活动中以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要求作为在校期间的教学活动内容,采取教学和劳动时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效的解决了职业教育中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彰显出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模式的特色教育教学形式[5]。

  在示范性建设之初,和国内其它同类职业院校一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的基础也比较薄弱,2008 年对校内教师的抽样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是: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专任教师队伍的中间力量还相对薄弱;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单一,教师师范性素质不足、高学历人才相当缺乏,尤其是职教师资相当稀缺;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专兼比例偏低,与教高[2006]16 号文件提出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专兼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有相当差距。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示范性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等重大事件为契机,在国家、地方及学校三方合力作用下深入推进了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摸索了一条从顶层设计到立体贯注的“双师”教师队伍发展路径,取得了显着成效。教师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成效,与学校在队伍建设中的理念创新和路径创新密不可分。本论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通过的陕西省职业院校双师教师具体的实现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获得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了解当前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探索解决“双师型”教师培训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使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

  1.2.2 研究的意义

  职业教育要快速发展,关键是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研究分析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及建议,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内涵,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6]。

  本文在对文献理论研究和对职业教育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研究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对陕西省中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着实际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不仅为1业院校深入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研究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1995 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 号]中,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其中,“通知”第一条中明确提出关于“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中第四点指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 1/3 以上的‘双师型’教师。[7]”

  第一次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在政策上给出了统一的要求。教育部 2000 年 3 月下发文件《关于发展高职高专教师师资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3 号]中,再一次提出“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在文件中对“双师素质”的内涵作了详细说明:

  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和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程项目研究工作、技术开发工作;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建设项目,并且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两篇以上的科技论文[8]。其他科类均参照此标准执行。

  2004 年“中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终,对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给出了说明:

  在中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9]。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明显低于高等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只要求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即可,对于上述两种职称层级和专业匹配程序均不做严格要求。这种宽泛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评。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师资委员会将“双师型”教师分为三类:(1)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职称且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等级及以上认证)的教师”,即“教师职称+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2)“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具有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即“教师职称+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3)“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具有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教师”,即“教师职称+2 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10]。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文件中的分类进行对号入座,此种分类方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推崇,但此种界定方法强调专业技术能力,对教师的职称层级仍旧没有做出明确要求。

  潘书阁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提出,专业技术课程教师和实训老师的分离,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机械设备的科技水平提高,要操作高精尖技术的先进设备,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同时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和理论知识。而培养这些集知识与技能一身的操作者,对授课教师的能力就大幅提高,教师必须既能讲解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指导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11]。

  裴春秀在《职业院校的核心能力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出,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职业发展前景和方向不明朗、教师个人能力强弱不能体现出来,业绩考核方法不明确等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现有的职业教师的业绩考评方法和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不能科学的反应出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实践指导中的作用,其考评方法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2]。

  张社字在《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以制度建设为基本工作内容,以产、学结合作为建设的方法和手段,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适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姜振鹏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中提出,要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在现有教师人员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科研、生产第一线引进熟悉先进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制度上的保障也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13]。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师法》、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来进行,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显示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开发出一套适应于职业教师发展的培训方法和体质,才能适应我过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14]。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要求教师本人具备专业技术人才的多种能力素质,同传统教师想比较而言是一种知识出本更为全面、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实践水平更高的复合型人才[15]。由于职业教育自身鲜明的教育特点,各国都相当重视职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德国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德国几乎所有的高等专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都设立实践、实训基地,或者是隶属于学校的实习工厂。这些工厂能够独立承担生产任务,通过接受实际的生产订单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产品直接与市场相关联,真正做到产学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其特色的的职业教育模式密不可分,而培训出一支合格的职业师资队伍更是其最重要的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取得成功,就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的想法,直接将大学毕业生用来当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而是要根据行业特点,在职教师资的培养时就突出培养特色,建立专属于职教师资的特定的培养模式。在确定了职教师资人员后,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以确定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入学资格要求:职业教育师资人员应具备职业教育培训经历或者在企业至少工作 6个月的工作经历。

  国家统考要求:可以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考核的国家级的考试,对其掌握的专业职业、技术能力和继续教育水平等作出具体的考核要求。

  待遇与地位的确定:职业师资的待遇应高于或不低于普通教师的薪资福利水平。

  学制、计划、大纲、教材、招生等确定:制定专属于职业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明确适合的专业课程、教材的选定等[16]。

  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公平、有效利用,达到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的进步,并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17]。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其他教育教学形式一样,都是以人才培养为教学目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中间形式,培养的是具有先进知识水平和理论指导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促进了德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等国也高度重视并已经享受到了职业教育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我国要对职业教育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不能将职业教育办成“二等教育”,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认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8]。首先,要明确职业师资的相关规章制度,考试和考核制度、准入方法、培养模式、工作待遇、职称评定方法和社会地位,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明确职教师资的复合型人才地位,推行职教师资评聘两种不同职称的方式方法和待遇水平,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从而使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可,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并最终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19]。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要定期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德国的教师进修方法有集中、地区性和学校内部培训三种形式。第一种由州文化部门组织协调,集中全州的专业教师开展为期一周左右的培训;第二种是由区文化部门组织安排,一至二天的短期培训课程;第三种是由学校组织安排,结合学校不同特点,灵活多样的开展培训活动。这三种方式共同发展,互相衔接,共同形成德国特色的职业教师培训形式。由于在学习啊的培训更加贴近教师实际,德国正在大力发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师资培训工作,以期通过学校培训的方式,促进职业师资力量的培养[20]。

  针对我国职教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要采取培养新力量和培训老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多条腿同时走路,重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从本科毕业生中选取有志于从事职业教育、实际操作能力高的学生定向培养成职教研究生,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等师范类知识和企业实践的形式,强化其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进而培养成职业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实现从普通教师到“双师型”师资的转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来源不同,既有普通师范类毕业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均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或继续教育,才能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技术环境。在上海一些职业院校也开始开展定期培训,并形成规章制度,将长期的培训作为发展继续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职业教师通过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和高端前沿的新科技和新技术。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是职业教育的操作者和实施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术的教育的工作要求,使得职业教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严格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熟练掌握各项设备的操作理论和流程[21]。在德国的职业教育环境中,专业知识课程与实践操作课尽量安排在相靠近的场所中进行,当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理论知识也能在第一时间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实践场所和实际企业中采用的形式完全一致,强化了实践和理论的联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职教师资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充分体现出来。

  加强职教师资的技术能力: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提供专业、安全的实习实训设施,便于学生实践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工作。理论联系实际,聘用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实训环节。

  对实习实训教师的培训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注重师资培养质量和数量,完善制度建设和设施配套,保证教育教学合理有效开展。

  研究专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政府有关教育部门、职能部门都需要认真对待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22]。

  1.3.2 国外有关研究

  目前德、美等国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观点众多,“双元制”、“学习领域”都对教师的“双师”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培养模式健全。在师资培养方面,要求职业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在校教学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教育教学法的培训,同时将大学教育分为学习阶段、实习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通过专业与示范教育混合的模式,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入职时对入学资格进行考核,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确保师资力量的质量;工作过程中通过继续教育法规,严格规定职业教育教师不断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学习、进修的方式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加拿大政府要求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师需具有工程师资格,这些“ 工程师”们工作经验丰富而且对专业技术水平掌握程度高,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工作。

  由于这些“工程师”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熟练地掌握着先进的专业技术,所以更容易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工业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且规定每 3 年教师必须返回到工业界场所进行再次实践、或者定期为工业界解决专业技术上的问题、或者还有从事到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领域的,用于防止技术知识老化,而并非是为了学历进修或做访问学者。有一些来自工业界的新教师,他们没有教学经验,首先必须进行专业教学的技能培训,这项培训主要是通过午间研讨的方式和教学上岗培训,另外,还必须定期参加来自综合大学举办的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班。80 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把专业教师的教育作为改革的重点。从《国家在危机中》直到《准备就绪的国家》,都对各级各类的师资培养提出了建议[23]。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是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中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现有的研究中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多。

  但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就很少见,更缺少从现状入手有针对性的对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因此,笔者尝试从陕西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1.3.3 理论依据

  德国模式,职业教育中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能管理又善于协调的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培训机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要突出特点,发挥其优势,教师是关键。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我们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模式,更要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之路。德国所推行的“双元制”模式的职业教育,对战后的德国经济作出巨大贡献。德国职业教育师资资格培养主要有以下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采用普通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 “物理型”培养模式;一种是在不来梅地区推行的专业技能与师范教育混合的“化学型”培养模式。德国普遍实行的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叠加式”模式。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剖析和探讨,我们很容易能体会到德国注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是通过严格的控制达到质量要求的。这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政府还为其制订了完善的继续教育法规,要求在职教师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进修[24]。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对教师地位的确立,再加上继续教育法规的维护,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和认可。

  专业化教师理论。 1994 年在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中有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法律法规角度确认了教师所享有的专业地位。所谓的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通过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而获取教师职业的手段,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形成职业性格而使其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教师是专门的一项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双师型”专业教师加强调学科专业的实践技能性和市场性实用性(即: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我们把这两者归于学科专业。由此我们分析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构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终身教育观。“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是终生教育的要求,196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部计划处处长、后任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成人教育的专家保罗·郎格朗,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数百年来,社会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前半生的时间用来积累知识,后半生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他提出,“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成员埃德加·富尔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72 年 5 月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调研报告,“终身教育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恨于‘某一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25]。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分析,寻求其在促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以及还存在的问题,综合的运用文献研究、重点访谈、调查法等方法,重点分析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而力求在社会、国家、学校、教师个人四个层面上给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基本对策及建议。
  
  1.5 研究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点是通过社会、政府、学校、教师个人这四个层面给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及建议。从而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根据陕西省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陕西省职业学校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硬、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学人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