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与实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20 共11221字
论文摘要

  目前,国内外对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集中在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人群疏散行为等研究,而较少关注应急避难场所的避难、避险的运营管理问题,比如,避难、避险是否有效?是否安全? 尤其是应急避难场所开启、运行、关闭整体的运营( 本研究对避难所开启、运行到关闭过程界定为避难所运营生命周期) 管理.事实上,我国目前城市灾害管理体制存在明显脆弱性.如灾害管理机构分散、无主导; 没有形成广域灾害管理理念; 救灾资源储备与配置、分配不合理;灾害管理各个环节严重脱节[1].当灾民进入避难场所,城市应急避难所运营的科学管理非常必要,一旦管理不善,将会造成应急避难运营效果差、避难能力不足,给应急救援带来许多困难.在应急避难所运营研究中,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如日本在 1990 年代提出"环境共生住宅"的概念,其意义在于充分考虑住宅能源、资源和废弃物等与环境融合、和谐,以居民为主体,实现与环境共生存的生活方式的住宅及其地域环境,接着推出环境共生住宅的认证制度及标准.此后又提出了安全 - 环境共生都市的概念,其中大量提到了城市避难场所共生问题[2].另外,考虑到与周边避难场所的衔接与协作影响因素,徐伟等考虑多灾种不确定因素问题,提出加强城镇避难所人群避灾行为管理研究[3],日本学者提出城市 -农村协同体系来完善其影响[4].林德尔[5]、乔治等[6]从应急教育、应急操作技能等角度研究了避难所建设的影响因素.吴宗之[7]、顾林生[8]、苏幼坡[1]等从避难所规划布局角度对共生问题进行了探讨; 受日本关东地震次生火灾教训,金磊等[9]、刘铁民等[10]从应急准备( 文化) 角度阐释了避难所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苏幼坡等[1]认为"消防设施必须满足灾时消防需求、高度重视市区火灾对避难所的威胁以及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等影响因素".王宏伟认为应急基础能力取决于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设置、职责划分、安全教育、应急预案及演练编制等要素 ,应急避难场所运营受到许多诸多因素影响,降低了其运营效率或能力,如何采取有效减缓制约因素影响的措施成为必然.

  应急管理涉及"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法制及应急机制,应急体制具有一定刚性,应急法制需要特定立法程序,应急机制却体现出较强的弹性,创新空间巨大[11].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与此有类似之处,避难场所运营最可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便是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创新.而对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主要以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 曾推出"影响工程: 建设抵御灾害的社区"、"建设有准备的社区"、"建设有恢复能力的社区"的计划[12],其对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具有较好参考意义.苏幼坡等认为避难生活空间、管理空间和救援空间是避难所的主要空间构成.

  这些空间合理布局与分布是科学管理避难所的重要内容.随灾后时间推移,避难所状况有很大变化,必须根据这种变化,按时序采取相应管理机制策略[4].依据日本阪神地震教训,日本学者提出"避难所避难管理时序性"、"不同时段不同季节对避难管理也有较大影响,采取的管理机制策略也有不同"[1].可见,无论哪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哪个发展时期,避难所的避难空间、饮食、衣物的救助及医疗条件等都是保障避难所高效运营的重要条件.

  总之,要建成体系完备、使用高效的避难所,需要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不同级别避难所构成避难所体系,二是避难所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

  国内外在应急避难所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国内已经开展了大量避难所规划布局工作,初步形成了富有我国特色的避难所规划体系;但如何形成科学高效的避难所运营管理尚未成熟,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都很欠缺,且未曾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由此,如何深入探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的方法学,进而梳理、总结出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策略是推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避难场所科学管理前提; 同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应急管理一隅,更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1 熵及耗散结构引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研究的可能性探讨

  采用何种方法研究研究避难所运营结构功能特征及其运营规律是避难所运营管理领域需要着力探讨的课题,熵及耗散结构等主要从系统大尺度角度对对象开展研究,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应用,这无疑对于深入研究避难所运营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的工具可能性.国内外在熵及耗散结构相关研究许多领域都有涉及.自克劳修斯提出熵的概念后[13],熵的概念及意义不断延拓.热力学熵、统计熵及信息熵概念陆续提出并被完善,熵发端于自然科学领域,目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较大应用.熵及耗散结构在应急避难场所研究鲜见,但将该理论应用到应急管理中近几年有学者涉及,如邱菀华[14]、任佩瑜等[15]、宋华岭[16]等基于熵理论提出了管理熵概念,并运用到企业组织决策; 齐善鸿等[17]、田水承等[18]运用熵及耗散结构思想,构建突发事件前后的熵与自组织运动模型、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扇状模型.本课题将熵理论和耗散结构引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研究中,以期加深对避难场所运营结构功能特征、运营机制等基本规律的认识,为提供避难所运营管理完善奠定一定基础.

  2 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逻辑

  2. 1 避难场所运营机理

  采用相似类比方法,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作为工业生态园,借鉴工业生态园运营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19],避难场所高效、"有序"运营的措施就是发展更合理的"耗散结构"非平衡状态,其中包括具有开放性( 即增大负熵流) 、远离平衡态、涨落形成、子系统间有竞争协同以及超循环演化等条件.为此运营管理机制就是努力营造上述条件.具有"耗散结构"非平衡状态的条件形成是伴随着避难所运营阶段而衍生的.为此,运营管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大负熵流( 避难所寻求外界支援、灾害安全文化体系、应急志愿者参与) ,减小正熵流( 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影响、避难场所隐患等) 方式,使避难所运营处于"有序"的熵流状态.

  运营机理就是尽可能避免避难场所运营系统内部正熵的增加,向避难所运营系统引入负熵流( 第一负熵、第二负熵) ,以维持避难所运营系统耗散结构的稳定"有序"( 图 1) .

论文摘要

  2. 2 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思路

  运营管理机制主要在避难所运营机理基础上,向避难所运营系统输入负熵流,即运营管理机制策略( 非平衡管理机制、负熵管理机制、非线性协同管理机制、涨落管理机制) ,创造避难场所运营系统耗散结构形成条件.依据运营管理机制策略,制定运营管理方案,推动避难场所运营"有序"化.

  具体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关系及设计思路如下.

  ①非平衡管理机制避难所运营管理系统非平衡性主要表现: 运营组织机构、配套设施、外界应急物资支援方式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平衡性; 系统内部结构子系统存在差异造成不平衡,如应急物资分发不均衡、应急信息发布不对称; 各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不均匀,使系统内部结构的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存在非平衡性( 医疗药品配置、应急志愿者分配及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不彻底等) .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存在,系统与外界才有开放与交流的动力,并在开放交流中提升避难所运营系统的效率或能力.

  ②负熵管理机制避难所运营耗散结构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为维持系统"有序"运营,必须加强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互,以使所获取的负熵能充分抵消系统总的熵增并有盈余,从而为系统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奠定基础.由此,避难信息交流、外部支援( 如供水供电、政府派遣工作人员的管理、应急医疗救助、心理救助、应急志愿者管理) 、财政保障体系等科学管理对推动避难场所运营管理耗散结构系统持续发展是关键.

  ③非线性协同管理机制当系统具备了有序发展的内部禀性( 内部禀性指系统本身具有的配合有序发展有关的禀赋与属性,主要包括避难所本身配置的应急设施、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技能培训情况等) ,并被施加了有关的外部驱动( 外部驱动包括建立了避难所与周围社区或其他避难场所的协同互救体系、全社会应急文化环境的营造等) ,内部禀性与外部驱动交叉耦合,迫使系统远离平衡态处于系统发展的非线性协同状态,由此,系统才能被约束到某个非线性的不稳定状态,为实现更高级的非平衡相变创造条件.

  ④涨落管理机制依据耗散结构涨落原理,避难所运营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涨落可能得到放大,其后果轻则会使避难场所运营系统局部调整,重则导致系统新的状态产生( 避难效果好) ,也可能会使系统死亡( 避难效果差) .建立在这种思路上,首先需要对涨落情况进行诊断,这包括对避难者人数的确定、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应急设施数量及合理配置、应急物资的数量等的掌握.然后从系统对环境适应方式,研究诱发避难场所运营系统涨落原因.

  3 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

  基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机理设计逻辑关系及思路基础上,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内容包括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避难所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避难所医疗救护管理机制、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避难所教育文化管理机制,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3. 1 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内容较多,即避难所隶属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急指挥中心设定,运营组织类型,运营组织构成,运营组织避难人群编班,自主运营组织设定,避难所缩小,合并及关闭的控制管理等.

  其中,避难所隶属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急指挥中心设定问题,一般分为在工作时间内及工作时间外两种情况进行考虑; 对于运营组织类型,一般依据管理主体不同,划分为政府管理部门主导型、避难人群自主运营型及官民互动型运营型等; 对于运营组织构成,包括政府管理部门( 派遣人员、避难所管理人员) 、避难人群代表、自主运营组织负责人、应急志愿者等; 对于运营组织避难人群编班问题,国外一般以一定标准为单位编班,以班为单位收集避难者卡片,决定班的构成者,选定班长,然后设定居住区划,制定基本的规章制度; 对于自主运营组织设定问题,日本做得比较成熟: 一般以避难人群为主,包括政府派遣人员、避难所管理人员以及应急志愿者等,下设置应急信息沟通、应急物资供给、医疗救护、环境卫生、应急志愿者、文化娱乐及饮食卫生等部门,许多部门随着避难时间会动态变化及调整;对于避难所缩小、合并及关闭的控制管理问题,日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工作,避难所后期关闭环节包括意向调查( 目的是掌握避难所关闭的障碍? 避难者的需求? 需设定的调查问卷) ,与地方政府部门、运营组织等协商,通知避难居民,对弱者及无法自立者的应急措施等具体内容[20].

  3. 2 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内容具体涉及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避难者人数的确定程序、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应急志愿者管理及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等方面.其中,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主要是: 调查政府职员出勤情况; 调查政府职员受灾情况;掌握需要进行援助的部门业务及所需人数; 考虑从哪些部门抽调政府职员去进行援助; 政府职员到达避难所后的任务安排及配备物品; 政府、政府职员及避难所三者间的协调工作等.避难者人数的确定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避难者人数依据卡片进行统计,避难者卡片的填写内容,发放程序、注意事项; 供给食物的数量( 依据避难者人数确定) ; 伤害者、弱者、无家可归者人数的确定等.此外,估算避难人口的的方法和步骤也可以参照一般避难场所规划步骤,即确定灾害的防御水准、确定受灾害影响人口、确定受灾影响程度、判断需要避难人口及统计需要避难人口和分布等[21].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可归纳为,选定基本单位( 如镇、村) ,避难者以基本单位划分小组; 小组成员目录编制; 小组长的确定; 小组会议定期召开.应急志愿者管理主要是考虑管理流程: 志愿者掌握受灾状况,收集灾害信息( 收集信息途径: 直接观察; 政府部门获取; 民间组织获取; 新闻媒体获取等) ; 志愿者编制小组确定,并定期开会( 小组如何建立? 如何运行?) ; 在获得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设置应急志愿者咨询中心( 如何设置、组成等) ; 各级政府对应急志愿者的支援( 参加应急志愿者保险、政府支援及社会团体支援) ; 建立应急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派遣应急志愿者参与避难所管理; 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主要侧重,从避难人群的住处、更衣室及档案卡片角度对个人隐私进行科学管理等.

  3. 3 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

  避难所信息沟通在避难所运营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如何来把握避难所运营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如何来实现与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互动等都是需要较强操作性的.

  首先需要考虑避难所与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手段及目的,一般情况下,依据受灾情况,采用联络手段( 包括手机、电话、无线网络及传令员) .

  信息沟通目的是确认人员安全及应急物资等供给事项,在此基础上,从应急志愿者、应急物资供给分配、外界支援、医疗救护、电力、供水、交通、遗体鉴定及安置、通讯、弱者救助情况等方面来收集信息类别,然后,考虑信息收集的来源问题,具体来源可以从政府部门、避难所工作人员、应急志愿者及避难所小组会议报告等方面获取.此外,沟通机制还包括应急信息沟通中心的工作流程( 接收信息,受灾情况的判断,确定并通报相关信息,广泛听取避难者意见并进行反馈) .

  向居民提供信息的渠道,具体可以通过避难档案卡片的登记部门、无线及有线通讯系统、气象等信息电话、张贴海报及政府公报,与居民接触时提供、电视广播等.

  3. 4 避难所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

  避难所的应急设施及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在避难所功能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做好避难所应急设施及应急物资管理需要考虑避难所功能区域如何设定的方法选择、应急设施如何设定、应急储备物资如何供应、储备及分发等.

  避难所的区域设定方法主要围绕禁止进入区域如何设定? 避难所各个功能区域如何划分? 避难所区域设定的安全标识等进行确定; 应急设施设定又包括应急设施运行状况识别方法、消防设施管理及应急设施如何安全运行等问题.其中,应急设施运行状况识别方法,一般采取目测方法,具体操作流程: 应急设施周围建筑物受灾状况;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如何; 是否存在其他风险隐患.

  此外,对于应急设施安全性识别需要请相关专家进行判断; 消防设施管理,一般首先成立避难所自主运营组织的民间消防队,然后,定期排查避难所火灾隐患情况; 与地方消防机构保持联系,必要时请求支援等措施.应急设施包括储备仓库及储备物资、医疗救护品、供水设施、救助器材、避难者档案信息或卡片、通讯器材、厕所、淋浴设施、饮食供给设施等,应急设施如何安全运行,主要考虑设施的隐患排查及相应配套装备的设定等问题.应急储备物资的供应、储备及分发方法需要考虑,应急储备物资的发放对象( 避难居民;参加救援人员; 因灾害无法自炊者等) 、发放标准( 以当地维持最低限度的饮食及避难生活所需要)及管理流程,管理流程比较复杂,具体包括: 确定储备物( 储备仓库及储备物资、医疗救护品、供水设施、救助器材、避难者档案信息或卡片、通讯器材、厕所、淋浴设施、饮食供给设施等) 的种类、数量及目录编制; 从避难所储备仓库提取物资、使用避难者自带应急物品或向应急指挥中心求救; 物资储存依据用途进行分类,并保存到特定地点确认; 物资分发需要制定程序及标准进行分发.此外,还要考虑接收和分配捐款的管理,包括接收捐款( 开设捐款专用账户、种类、捐款窗口设置、募捐宣传等) 、分配捐款( 分配方案制定、分配实施、告示居民、接收监督等) 等[22].

  3. 5 避难所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

  当大量灾民涌入避难所后,灾民有大量伤亡或者心理疾病会产生,这个时候非常有必要对灾民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医疗及心理救助工作.对于避难所的医疗救助来说,涉及内容比较多,基本救助流程包括: 收集避难者健康状况( 伤员数量、医疗机构受灾状况等) ; 医疗救护组派遣( 救护组编制、派出机构、配置计划) ; 医疗救护组接收安置; 设置避难所医疗救护所( 配备医用物资、开办要求、救护所空间保障、告知居民相关信息; ) 依据受灾者健康状况选择是被送到医疗机关还是避难所医疗救护所治疗; 配备后续医疗救护组接替.另一方面,对于灾民的心理救助流程主要包括,掌握避难灾民精神健康状态,成立心理疏导救助组( 工作内容、人员配置) ; 心理疏导救助组提供服务( 设置心理救助电话、心理减压知识宣传、心理疏导的教育培训) ; 对避难所中弱者重点关怀.

  3. 6 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

  避难所的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线工作,饮食卫生工作搞不好,就会产生病菌,最终造成避难人群生病等连锁反应.为此,如何做好避难所卫生管理工作异常重要.

  避难所卫生管理工作可以考虑从临时厕所设置管理、避难设施的消毒防疫管理、淋浴设施管理、遗体安置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及废弃物处置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具体说来,临时厕所设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依据避难人数及区域分布状况确定设置临时厕所数目及区域布局;临时厕所出现供给不足及其他意外故障时的应急措施; 与卫生部门合作处理分别尿液等排泄物.

  避难设施的消毒防疫管理主要是: 掌握避难所实际卫生情况; 调配相关医院物资; 依据受灾情况,调整公共卫生救援人员配置对避难所临时厕所定期消毒; 对避难居民进行防疫指导; 定期向运营组织汇报实际情况.淋浴设施管理主要是: 确认避难场所空间场地、需求数量及具体设置标准等;外界( 政府部门及租赁企业) 依据要求,提供淋浴设施; 向避难居民公布设置状况.遗体安置管理主要是: 设置遗体安置所,记录遗体发现时间、地点、姓名等,统计遗体数量; 处理遗体( 辨认检验遗体、消毒处理、遗体身份确认和认领等) ; 遗体火化( 确认殡仪馆情况、火化方法、遗骨遗物暂时保管等) .食品卫生管理主要包括: 饮食供应的种类、数量需要及时调整; 废弃物处置管理侧重垃圾存储、收集、运输及处置; 瓦砾处置管理;医疗废物处置管理; 人体排泄物管理等[23].

  3. 7 避难所教育文化管理机制

  避难灾民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灾后避难生活,生活非常枯燥单调,非常有必要进行避难安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工作,这方面内容较多,比如避难安全文化构建; 从安全文化理论视角构建震灾教育体系; 恢复学校教学; 如何开发和使用信息教育技术; 文化娱乐活动; 灾后健康教育活动等,对于避难所的灾民来说都是非常必要和亟需的.

  4 以汶川地震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状况实证分析

  结合汶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情况,通过多种手段获取相关资料,采用构建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理论方法,对2008 年汶川地震灾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状况进行系统性探讨.

  4. 1 数据资料来源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法获取相关数据资料.其中,问卷调查法考虑 3 方面内容.①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具体做法是: 分别到若干应急避难场所获取相关人群名单,包括避难场所负责人、管理人员、应急志愿者等以每个避难所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 6 个避难所,每个避难所抽取20 人.②设定问卷调查方式.问卷由调查者入户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并由调查者根据调查对象的回答填写.③问卷设计及调查内容.主要依据调查对象,结合 6 个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编制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

  访谈法: 在实地调查中采取深度访谈方法.访谈对象包括对全部样本( 填答完问卷后进行) 、避难场所负责人、管理人员、应急志愿者等.访谈内容主要围绕避难场所运营机制设计框架内容进行.文献法主要参考日本应急避难场所运营情况、欧美避难场所运营情况等文献研究.

  4. 2 汶川地震避难场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差异性分析

  依据数据资料,先后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同时查阅文献基础上,调查问卷发出 120 份,回收118 份,有效问卷 11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 93% ,问卷有效回收率符合统计学规律.为进一步把握构建的避难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主要从调查对象对汶川地震避难场所运营现状评价、对所构建的避难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内容认知及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对"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题项调查中,80%对其中的"应急指挥中心设定是否合理及高效"、85%"避难所缩小、合并及关闭的控制管理是否高效"条目认同,对"自主运营组织设定是否可行及高效"条目持异议,其他条目意见中肯; 而对"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90% 对其中的"应急指挥中心设定是否合理及高效"、"运营组织类型编制是否合理"、"运营组织构成配置是否合理"条目认同,而对"避难人群编班是否合理"条目有50% 持异议.对避难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二者对比发现,其中,"应急指挥中心设定是否合理及高效"、"运营组织类型编制是否合理"、条目有共识,而对"避难人群编班是否合理"等条目有不同认识.在对"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题项调查中,80% 对其中的"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是否科学"、90% 对"避难者人数的确定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85% 对"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条目认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是否合理"条目持异议,其它条目意见中肯; 而对"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90% 对其中的"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应急志愿者管理是否科学"、"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是否合理"条目认同,而对"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条目有 50% 持异议.对避难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二者对比发现,其中,"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是否科学"条目有共识,而对"避难者人数的确定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等条目有不同认识.在对"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题项现状调查中,70% 对其中的"避难所与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手段及目的是否明确、合理"、85%"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发布是否高效"条目认同,对"沟通机制是否健全"、"收集信息类别是否全面"条目持异议; 而对"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90%对其中的"避难所与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手段及目的是否明确、合理"、"沟通机制是否健全"、"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发布是否高效"条目认同,而对"收集信息类别是否全面"条目有 50% 持异议.

  对避难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二者对比发现,其中,对"避难所与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手段及目的是否明确、合理"、"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发布是否高效"条目有共识,而对"收集信息类别是否全面"等条目都有否定评价.在对"避难所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及对"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几乎达到 90% 以上对所列条目,即"应急设施及物资存放选址是否合理"、"是否了解并掌握常规应急设施使用技能"、"应急储备物资如何供应、储备及分发等是否科学、高效"等皆肯定态度.在对"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中,几乎 80% 以上对该项调查条目表示关心并给与积极的肯定,尤其对"医疗救助流程是否科学、高效"、"医疗救助是否考虑对弱者关怀"、"心理救助流程实施效果是否明显"、"心理救助是否考虑对弱者关怀"等条目几乎达到90% 持肯定意见.而对"避难所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几乎达到了 100% 对所有调查条目.通过对"避难所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及对"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对比发现,被调查对象对此项条目给与积极关心及非常肯定的评价.表明此项实际效果明显.

  在对"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及对"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几乎达到 50%以上对所列条目,如"临时厕所设置管理是否规范"、"避难设施的消毒防疫管理是否到位、有效"、"是否有淋浴设施、管理是否规范"、"废弃物处置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持消极态度,提出了许多建议及不足,仅有 40% 对"饮食卫生是否有保障"、"对受难者遗体是否有合理的处置措施"持正面评价.在对"避难所教育文化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中,80% 对其中的"是否构建震灾教育体系"、"是否开展避难安全文化宣教"、"是否对学校教学恢复采取了相应措施"、"是否开展了灾后健康教育活动"条目认同,而对"是否开发和使用信息教育技术"条目持否定; 而对"避难所教育文化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90%对所列条目认同,对避难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二者对比发现,仅"是否开发和使用信息教育技术"条目有认识偏差.

  通过对城镇避难所实际运营与其机制设计框架整体对比调查可以发现,在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卫生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有一致的,比如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但也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较为严重.上述调查对象评价肯定的条目有利于促进系统熵减,使运营管理规划化、科学化; 而持否定的条目基本上是造成系统熵增的影响因素,其中,造成熵增的根本原因是许多机制设计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人文考虑,进而难以实现高效耗散系统.为此,避难所运营机制设计应在强化调查研究,使系统机制更具操作性层面加强提炼与完善.

  5 结论

  ( 1) 对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基础上,探讨熵及耗散结构理论方法介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体系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 2) 提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逻辑关系,并系统阐释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包括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卫生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并勾勒了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逻辑关系图.

  ( 3) 结合汶川地震等灾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状况,对构建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进行了初步实践探讨及理论验证,指出了理论不足及改进的方向.研究表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能有力地促进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灾民的有效避难,对于完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幼坡,王兴国.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88.

  [2] 计永毅. 日本环境共生住宅及其认证标准分析[J]. 建筑科学,2010,26( Supp. 2) : 82 -86.

  [3] 徐伟,胡馥妤,明晓东,等. 自然灾害避难所区位布局研究进展[J]. 灾害学,2013,28( 4) : 144 -146.

  [4] 竹中平藏,船桥洋一. 日本"3. 11"大地震的启示 - 复合型灾害与危机管理[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110 -114.

  [5] 林德尔. 应急管理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2 - 105.

  [6] 乔治·D 哈岛,琼·A 布洛克,达蒙·P 科波拉. 应急管理概论[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92 -95.

  [7] 黄典剑,吴宗之,蔡嗣经,等. 城市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J]. 自然灾害学报,2006,15 ( 1) : 52 - 58.

  [8] 陈志芬,顾林生,陈晋,等.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层次布局研究( I) [J]. 自然灾害学报,2010,19( 3) : 152.

  [9] 金磊. 美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方法研究[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 6) : 273 -276.

  [10] 李湖生,刘铁民. 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研究进展及关键科学问题[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9( 6) : 6 -10.

  [11] 王宏伟.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8 -62.

  [12] 夏保成,张平吾.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78 -82.

  [13] 周子舫,曹烈兆. 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上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1 -5[14] 邱菀华. 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8 - 99.

  [15] 任佩瑜,张莉,宋勇.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 管理世界,2001 ( 6) : 142 - 147.

  [16] 宋华岭. 企业系统管理复杂性评价[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3 -25.

  [17] 齐善鸿,乐国林. 基于熵与自组织理论的突发事件分析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2006 ( 10) : 238 -241.

  [18] 李红霞,袁晓芳,田水承. 非常规突发事件系统动力学模型[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 ( 4) : 476 -503.

  [19] 柴立和,霍翠花. 生态工业系统结构演化的模拟与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7,40( 6) : 736 -741.

  [20] 王柯. 阪神大震灾的教训与创造性复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7 -209.

  [21] 张孝奎. 城市规划中固定防灾避难人口估算研究[J]. 灾害学,2014,29( 1) : 58 -61.

  [22] 唐伟勤,唐伟敏,张敏. 应急物资调度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 35 -40.

  [23] 王东明,黄宝森,李永佳,等.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 -基于玉树地震调查数据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12,21( 1) : 66 -7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