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群体恐慌问题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4 共411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公共危机事件的群体恐慌问题研析 
【第一章】群体恐慌现象治理探究绪论 
【第二章】群体恐慌概念、原理及案例探讨 
【3.1】群体恐慌形成的原因 
【3.2】群体恐慌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预防和减少群体恐慌的若干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我国群体恐慌事件防范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群体恐慌问题的影响

  风险社会让人喜忧参半。风险意味着给事物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损失及灾害。但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不是消极的规避风险。

  风险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促使人类积极的认识自然、化解风险、促进社会进步。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某些情况下,群体恐慌能够促进人们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反思,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群体恐慌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正面影响

  1、有助于推进群体恐慌问题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群体恐慌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心理学、伦理学、工程学、物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几个学科,从发表的论文来看,主要有《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公众心理危机成因及化解机制研究》、《突发性“群体恐慌”事件的社会问题探讨》、《“群体恐慌”的伦理研究》、《基于时间约束的突发危机事件恐慌心理研究》、《突发危机事件中基于资源约束的群体恐慌心理和行为特征研究》、《群体性恐慌事件的发生逻辑及政府应对-基于“盐慌”事件的个案考察》、《论群体恐慌事件的新闻处理--以乌鲁木齐针刺事件为例》等。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说明现有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群体恐慌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一个涉及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问题。对于群体恐慌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恐慌心理分析或计算机模拟行为分析,还要关注社会环境变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常常暴露于不同的群体恐慌事件中。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地点的群体恐慌事件能够为群体恐慌问题研究提供更多的可参考样本,有利于研究者进一步运用比较法、实验法、案例法等多种方法做定性定量研究。

  2、有助于促进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反思

  全国各地的地铁恐慌事件尤其是北京地铁恐慌事件的接连发生无不在提醒民众和政府反思现有安保体系是否完善?是不是需要把安全管理工作做的更加细致?是不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关注在公共危机中需要心理救助的人群?群体恐慌事件的发生能够引起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促使社会集体反思、研究并优化社会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手段,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管理能力和效果显着提升,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信息公开制度还不完善、危机管理组织结构还不科学、公共危机教育制度存在缺陷、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等。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部门重现场维稳轻心理救助,重技术手段轻人文关怀,忽视了公共危机中对民众心理问题的关注。然而,民众在公共危机中心理与行为反应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事件演变和走向,忽视这个关键性变量,只求物质条件的保障,这使得事件往往呈现风平浪静的表象,而人心未宁的局面难以根除,无异于扬汤止沸,难以釜底抽薪。因此,只有科技手段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在优化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群体恐慌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3、有助于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风险意味着危机的同时,也促使人类积极的认识自然、努力的化解风险,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一定意义上说,群体恐慌有助于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当然这还要从恐慌本身的特性说起。恐慌心理是一种极度紧张和惧怕的情绪反应。

  它是个体或群体在紧急情况下,由于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或急于摆脱危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现象。而恐慌行为是人群在紧急情况下,为了规避风险,确保自身安全所采取的一种无意识的共同行为。在面对威胁或风险情境时,心理和行为的警觉能够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个体自我保护和逃避危险的能力,防止群体恐慌的蔓延和扩散。这样,如果再次发生同类社会安全事件,个体便会相对理智地进行自我保护、自我调适。

  访谈 6:结构式访谈

  访谈对象:G 某,男,43,小学,务农

  访谈员:黄磊

  访谈时间:2014 年 8 月 4 日

  访谈方式:电话访谈

  问:能跟我描述一下当时的状况吗?

  G 某:可以。当时广场上比较乱,好多人都在跑,大家都特别害怕,我跑到了火车站旁边的一家商店里躲着,具体情况没看到,出来后看到广场上来了好多警察,地上有不少血迹。

  问:请问是否有公务人员找过您?是否跟您聊过天,做心理辅导?

  G 某: 没有,我们也不需要。以前打工,工地上、大街上打斗的很多。见得多了,就不太害怕。况且,这么大的人了,我一个老农民,根本用不着辅导。

  个案 G 的回答说明他的处变不惊与类似场景的重复出现有关,正是重复出现的这种场景增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练就了他淡定从容的心态。由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恐慌程度与同类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相关性。见下图 2.

  图中 P 代表恐慌程度,F 代表同类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频次。一般情况下,恐慌是由于人们对于事件的发生缺乏心理预期。当 F=0 时,P>0,即即使群体恐慌事件不发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出现短暂恐慌。当≤F≤1 时,P>0 恐慌程度随着同类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次增加而增加。当 H<F 时,即当 F 越过极大值后,P 逐渐减轻,并逐渐回归合理区间,波动幅度变小。以日本大地震和中国汶川地震为例,日本地震多发,在早期,同类群体恐慌事件频发,当同类事件发生的频次超过 H 后,民众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预期和能力逐渐增强,同等级地震条件下,大地震对日本带来的心理恐慌程度远远低于中国汶川地震也就不足为怪。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并非提倡民众多经历公共安全事件,从自身体验去寻求应对群体恐慌的方法,而是旨在说明采用模拟、演练等方式在预防群体恐慌发生的可行性。

  (二)负面影响

  1、破坏社会治安秩序

  群体恐慌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其中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是依赖社会公共资源投入和公众的自觉遵守为前提的。因此,群体恐慌对社会治安秩序的破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群体恐慌增加社会风险的控制成本。现代社会风险控制是建立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之上的。为有效应对群体恐慌,社会安全管理机构会在安全保障方案中增加预算,加大财政投入。而群体恐慌不仅会对公共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还会影响到公众正常的工作秩序。二是群体恐慌的示范效应容易引发正常社会秩序混乱。当社会安全问题发生时,群体会呈现夸张、冲动、多变的形态,群体成员易受风险因素刺激而走极端,变得偏执、专横和奋不顾身。当不理性成为了多数成员的选择,从众和不负责任心态也会促使原本较为理性的少数公众随波逐流。如果群体恐慌在更大的范围内发生,则可能瞬间动摇甚至瓦解区域社会管理保障的安全体系。这时,即使安全保卫机关采取紧急措施对恐慌人群进行疏导,短时间内也难以抚平和消解民众心理的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应急措施不当,恐慌情绪也会继续扩大,甚至引发局势的进一步失控。

  2、降低社会信任程度

  社会信任是促进社会整合,增进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而群体恐慌则会降低社会信任程度。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生活的经济社会环境迅速变化,各种制度安排和利益调整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心理充溢着诸多的不安、躁动和恐慌情绪。

  如果社会个体对这个社会的安全保障越是信任,越是放心,那么他对于危机的判断就会越理智,所做出的相关情绪反应自然就不会那么强烈。相反,如果社会个体对政府不信任,公众一旦陷入恐慌,就容易相信传言,有选择地去接纳信息。

  人们相信或不相信某一条信息,常常不在于该信息的真实或虚假,更多的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迎合了自己主观上的某种喜好,符合个人感情需要便是决定取舍的标准。如果民众对政府不信任,还会增进政府对群体恐慌治理的难度。

  访谈 5:非结构式访谈

  访谈对象:E 某,男,27,本科,公司职员

  访谈员:黄磊

  访谈时间:2014 年 7 月 26 日

  访谈方式:网络访谈

  问:请问 4.11 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对你和你周围的同事带来了什么影响?

  E 某:媒体曝光兰州 4.11 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后,周围的同事都说兰州的水不能喝,于是大家纷纷抱怨兰州的市政管理,对政府紧急安抚对策也不太相信,当时超市的矿泉水都被抢光了。自从那件事情发生后,时不时还是会担心和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是不是受到了影响。

  转型时期人们社会心理比较脆弱,各种社会风险的频繁发生,民众的安全感频频遭到削弱,而恐慌等非理性因素增加,进一步加深民众对政府治理举措有效性的忧虑,剥蚀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访谈中,E 某陈述的关于民众对市政管理的抱怨和怀疑就是值得警觉和思考的部分。在缺乏信任的氛围中,当个人看到某一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群体恐慌后,自然会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政府的安全保障能力并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期待,政府失职导致群体情绪的集体失控。

  3、威胁个体人身财产安全

  群体恐慌危害群体秩序与社会整合,也威胁群体中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从群体恐慌的演变机制看,处于恐慌中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症状:首先是紧张害怕,疑心重重,焦躁不安。因为受到失望、冲动、焦虑和对未知恐惧等多种负面情绪的困扰,单个个体会出现精力涣散,消极怀疑和诅丧悲观等情绪反应。当恐慌加剧时,个体会感到压抑、愤怒、胸闷气喘、脾气暴躁,并开始伴有攻击倾向和从众倾向。长期的恐慌状态,会给个体留下心理阴影甚至诱发一些生理疾病,进而威胁人的生命。在民众的恐慌心理得不到及时抚慰和有效纾解情况下,个体恐慌则会有意无意地由心理层面映射到行为层面,伴随着某一事件的产生和发酵,极有可能为群体恐慌事件的发生埋下祸根。从群体恐慌的集合行为来看,集合行为中的参加者通常处于紧张、冲动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对周围信息的处理失去冷静、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如果群体继续朝着无意识性发展,那么民众在群体中便互相模仿、一哄而起,随之而来的便会是大规模恐慌和无序状态的蔓延。而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恐慌会对个体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害。如由于爆炸谣言引发群体恐慌,江苏响水县上演了集体大逃亡的荒诞现象,并在混乱中造成 4 人死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