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X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40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X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状况探究
  【第一章】新农村社区建设困境分析引言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历程
  【第三章】X县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现状
  【第四章】X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解决欠发达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 X 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资金投入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及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因为其不仅需要拆迁改建村庄、补偿土地征收费用,还要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

  雄厚的财力支持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城市近郊区和非农产业较为发达的地方,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较为成功。

  随着 X 县社区建设地日益深入,资金不足的问题逐渐突现,并成为了影响 X 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Y 乡是最早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乡镇之一,据测算在 Y 乡建设一个小型社区,只水、电、暖、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费用就至少需要400 多万元,再加上房屋拆迁、征地补偿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各项费用,平均一个社区需要投入 2500 万元左右。Y 乡是这样,X 县其他乡(镇、区)也是这样,有的乡(镇、区)地处山区,周边群山环绕,需要投入费用会更高。这对于一直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 X 县来说压力很大。X 县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位处山区的乡(镇、区)农民收入更甚,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也严重不足,无法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开发中。根据 X 县在建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调查显示,部分乡(镇、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贷款额度较多,这不仅加大了当地政府的负担,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豆腐渣工程等质量安全问题。X 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和农民双方的投资,政府财力匮乏与农民资金不足,更加大了 X 县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困难局面。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和主体部分应该是传统农村社区,但当前X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在平原乡(镇、区)或县城周边村落开展进行的,从而阻碍了 X 县全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开发发展速度。

  4.2 土地征收与补偿不合理

  从古至今,农民都以土地为命脉,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和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土地。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无外乎是耕地和宅基地。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实是将具有独立产权的宅基地换取了没有产权的住宅,意味着农民要放弃宅基地及覆在其上的建筑。而根据农村征地政策的规定,政府只需对房屋予以补偿,而对于宅基地很少甚至不予补偿,这使得有些地区的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生反抗情绪,导致建设暂时搁置。一些较发达地区政府资金相对雄厚,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较高,能满足大部分农民的要求,该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较为顺利。而 X 县政府资金不足,农民对征地的补偿要求较高,且 X 县大多数农村居民认为是私有财产,征地补偿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社区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增加了建设的难度。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财产,占有效样本的 96.3%,有 110 户农民对征收宅基地补偿满意,占比为 12%,有180 户农民对征收宅基地补偿较为满意,占比为 19.7%,有 626 户农民对征收宅基地补偿不满意,占比为 68.3%.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86%的农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房屋拆迁、宅基地出让补偿标准、新社区房屋的购买价格、分配方案及产权归属问题最为关心,其中关心房屋拆迁和宅基地出让补偿标准的农户又占此部分的 83.9%.由此可见,X 县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土地征收过程中的房屋拆迁和宅基地出让补偿这个问题,否则农民可能会对土地整合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心存抵制情绪,增加政府与农民间的矛盾,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4.3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

  农民从村庄进入社区后,农民原有的承包土地,会进行进一步整合,进而会使耕种所需人员的减少,这些失地农民如何就业成为了突出问题。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大部分农民具备了一定的非农产业基础,如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等,务农已经不是他们生活的必需职业和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这些地区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基本不会产生农民进入社区之后"如何安置、如何就业"的问题,而农民生活方式如何转变即"安居"问题成为这些地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较少,因此这些地区容易取得成功。但 X 县作为欠发达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务农是当地农民生活的主业和主要的经济来源。据调查显示(如表 1),X 县适宜劳动力人群主要集中在 18-60 周岁,在调查的 916 人中,18-25 周岁 122 人,26-40 周岁 243 人,41-60周岁 551 人,由表 4-1 可知,18-25 周岁人群主要为学生,占总样本的 9.5%,26-40周岁人群主要外出就业,占总样本的 38.3%,41-60 周岁的人群主要在家务农,占总样本的 46.3%.由此可知,多数年轻人要么仍在上学,要么外出务工、就业,主要是40 、50 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在家务农,他们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种地以外的生活技能,由于当前用工单位对文化、年龄、技能的要求较高,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人员一但失去土地,就可能会面临着无地种、无班上、无收入、无社保的困难局面。所以 X 县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果只把它看成是把原来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进来住进楼房里、将原来的多个村落合并成一个村落的简单问题,那么必定会出现无地种、无班上、无收入、无社保的四无农民,影响社会的安定。

  4.4 公共服务水平较为落后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农民享有正常的教育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文化保障等公共服务。使社区内的农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是建设新社区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经走访调查,社区内基本均设有便民服务窗口,但服务窗口项目较少,多数只能提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户籍警务、计生等几个方面的服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6.4%的人认为社区建成后,可以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74.7%的人认为和未建设前一样,18.9%的人认为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在较发达地区,因其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发展较快,能使当地居民基本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但有些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还不能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社区内的农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X 县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基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与较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5 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除了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有力产业的支撑。只有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发展有力产业,解决好社区入住农民的就业问题,才能使农民得到满意,增强社区的吸引力,使农民无后顾之忧,自愿"上楼".

  而 X 县因受其经济、地理等条件的制约,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支柱型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仍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具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且效益都很低。问卷调查统计显示,21.6%的农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73.5%的农民认为社区建设经济水平与原来差不多,没有什么变化,4.9%的人则认为经济水平反而有所下滑。经走访了解到,由于当地以农业、种植业生产为主,周边无工厂或原招商引资落地工厂因优惠政策、合同到期而搬迁,且农民收入较低,周边只有服装、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零售业,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支柱型产业非常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部分农民因征地而收入降低,致使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经济并未有大的发展,甚至还有所下滑。在全县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基础条件较差、二、三产业较为落后的大环境下,新建社区经济更缺少产业支撑,致使吸纳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不足,不仅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的进行,还限制了部分农民的就业、无法保障农民的权益,可能形成不利社会安定的因素。

  4.6 社区组织缺乏有效管理

  问卷调查统计显示,13.3%的人认为大部分社区事务能够实现村民自治,58.1%的人认为一些能实现村民自治,28.6%的人认为不能实现村民自治,各项社区事务仍然由社区组织决定。部分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重合,所担职能难以区分,可能出现"绝对话语权"现象,所以致使未能真正实现农民的自治。经走访村干部调查了解到,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社区居委会虽在名义上取代了原有的村委会,但是由于原有的利益格局并未打破、原有人事制度并未进行调整、社区居委会职能转变不及时,仍然执行原有村委会的职能,如自行解决社区事务、日常管理和村干部报酬等相关经费仍由村或社区承担等等,对社区的有效管理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同时,政府对社区事务的过多干预,使得社区组织在自治、自愿方面受到限制,社区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7 社区文化建设的缺失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的强弱是反映当地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受农村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文化缺失严重、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拉大,这不仅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感和和谐感。

  经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显示,87.3%的人认为城乡基础教育方面差距较大,虽然 X 县教育办学的硬件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当地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收入不高等原因,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方面,53%的人由于平时需要工作、上学、务农、照顾孩子老人等原因,未参加过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和未使用过图书室等社区建设的文化设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X 县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娱乐设施比较简陋,图书室、文娱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少有人光顾,各类文化活动举办不多,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农村 40 以上农民居多,他们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文化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不懂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经营,直接影响先进技术的推广及普及,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