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微课程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2 共36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职信息技术学科微课开发探究 
【第一章】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设计研究绪论 
【第二章】微课程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3.1】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3.2  3.3】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微课程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Excel使用公式计算》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第五章】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微课程应用效果分析 
【总结/参考文献】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总结与参考文献


  2 微课程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微型学习

  奥地利学者 Lindner 认为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是一种新型学习,于 2004年首先提出,它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微型媒体[11].Theo Hug较早界定了微型学习的概念,他认为微型学习是集中于短时间,用来处理较小学习单元的学习活动[12].Peter A.Bruck 把微型学习解释为:把知识分解成细小松散的学习单元,这些学习单元互相关联,并且在日常交流和工作中随时可以进行学习的活动[13].

  微型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选择进行碎片化学习;其次,也是最突出的特点,在相对零散的时间内,完成较小的、逻辑性较弱的知识点的学习;最后,微型学习是一种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通常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且不限于移动终端,比如便携式移动设备[14].

  在国内,尚未看到有研究者对微型学习进行明确的概念阐述,不过也强调了微型学习的一些特点,如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强调在有限时间内对精简、关联性和模块化的知识或内容进行学习;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实现多向互动的学习方式等。

  2.1.2 微课程与微课

  “微课程”与“微课”,一字之差,其表达的含义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区分和比较,说法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将“微课程”和“微课”二者等同起来是一种历史偏见,明显有重“课”而轻“程”的思想。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2014 年)在《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一文中,从“课”和“课程”的概念研究入手,对“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进行比较,认为“微课”从数字教育资源的属性来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属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范畴。“微课”与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等课程要素共同构成“微‘课程’” ,属于课程论的范畴;与观看微课、在线讨论、做练习等学习活动构成“微‘课’”属于教学论的范畴,两者具有本质区别[15].

  戴维·彭罗斯首创“微课程”这一概念,他将微课程称为“微型知识脉冲”,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6].在国内,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一词,他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即“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承载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或教学步骤展开的精简凝练的教与学的活动,它需要把各种教学资源组成一个有机系统[17].

  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炼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6].

  郑小军教授认为,微课程可以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将简短的流媒体视频作为载体,针对具体学科的具体知识点进行设计并制作的一种数字化、可视化、趣味性的学习资源[18].

  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他还认为“微视频”并非“微课程”,微视频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19].

  综上,笔者认为,“微课程”不同于“微课”、“微视频”,它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学习内容和学生活动。学习内容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以微视频形式呈现,时间在5-8 分钟,解决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可汗式“微课程”可看作是记录教师授课内容的一段 10 分钟以内的“微视频”,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才是完整的“微课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一段课堂教学实录,那也就是一段视频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程”系统。

  笔者综合分析微课程相关定义,发现微课程有以下基本特征:

  (1) 教学目标清晰,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2) 教学内容短小精炼,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独立性;(3) 教学时间短,微课程多为 5-8 分钟,不超过 10 分钟;(4) 教学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呈现形式灵活,方便共享与知识再现。

  2.2 微课程设计的理论支持

  2.2.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微课程”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在每一种定义中都强调,微课程的设计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需求,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微课程的设计要依据具体学科,对教育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程学习目标等要有明确定位,这些主要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该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然后对每个领域又加以细化,由高到低,由复杂到简单分成学习目标层次,并确定掌握程度。

  理论对微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具体指导,“微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明确,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层次的划分对微课程多角度设计,实现微课程的有效开发。可以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一致性的达成具有指导意义。

  2.2.2 学习金字塔理论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数据直观的表明:通过不同学习方法的应用,两周后学习者可以记住多少内容(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学习金字塔理论便是这项研究的成果。学习金字塔理论描述的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由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

  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分为两个部分:“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这是学生最熟悉且常用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讲授与学生听讲,两周以后学习内容留存率只有 5%,学习效果最差;第二种方式是“阅读”,平均留存率为 10%;第三种方式是“试听”,通过声音或图片的方式学习,留存率达到 20%;第四种方式是示范或演示,能记住 30%.第五种方式是“小组讨论”,内容平均留存率在 50%;第六种方式是“实际演练”,在现实环境中以演练方式学习,平均记住 75%;最后一种学习方式在金字塔底层,是“马上应用”或“教别人”,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可达到 90%.前面四种学习方式都属于被动学习,也就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均低于30%,而留存率在 50%以上的均属于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或应用学习。

  学习金字塔理论对“微课程”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该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设计利用多种媒体,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马上应用”或“教别人”将所学知识有一个内化并利用的过程,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支撑可以从更高的层面上对微课程进行设计。

  2.3 微课程应用的理论分析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学习者通过主观能动性而非被动接受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理解,强调信息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对于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脑袋一片空白前来学习,重视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解决问题[20].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主动获取知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教学设计中富有情境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水平层面作为生长点,通过思考和探究“生长”出新知识,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微课程的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简单便捷且细致精炼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获取有助于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知识主动建构;同时,学习者自身存在学习习惯、学习经验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知识的接受及问题的解决能力各不相同,微课程可以照顾学习者个人能力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学习。可以说,微课程应用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课堂讨论针对学生的疑问题展开,实现班级授课与个别化学习的有效结合。

  2.3.2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是在“大多数学生掌握”的学习理念指导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及时的反馈以及个性化的帮助,以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21].

  掌握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中心思想在于,只要给予学习者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最优的教学,大部分学习者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实现预期学习目标。“反馈一一矫正”是学习效果评估的关键性一步,在不影响班级整体进度的同时,又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反馈策略上,有学习定向、形成性测验及提供反馈信息等;在矫正策略上,有个别化指导、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及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

  根据掌握学习理论,学习者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大,只要给予学习者足够的时间,学习者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掌握水平。微课程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掌握学习理论的思想,微课程给学习者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保障,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进行学习,对于没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微课程反复学习、求解,对于微课程学习没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记录下来,寻求老师的个别化指导。另外,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环节,采用集体评估后辅之以个别评估,实现课堂效果的多层次、多角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