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2 共285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职信息技术学科微课开发探究 
【第一章】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设计研究绪论 
【第二章】微课程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3.1】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3.2  3.3】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微课程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Excel使用公式计算》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第五章】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微课程应用效果分析 
【总结/参考文献】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总结与参考文献


  6 总结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微课程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还有教师也已经开始了对微课程的深入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及推广,微课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一定程度的重视,微课程符合技术发展的要求,也可以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微课程研究的了解和思考,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人在大连市轻工业学校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程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大胆尝试。笔者针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一节课中的一个知识点进行了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通过研究论证,微课程可以有效释放课堂时间,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掌握,有利于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论证了微课程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适用性。

  6.1 研究中的不足

  此次研究进行到现在,令人欣慰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开发制作了一套完整的微课程,但由于教学实际情况,没有将完整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应用于教学并进行优化改进。对微课程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适用,其论证可能不够充分。

  其次,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中,笔者对比传统课堂教师授课的形式进行了设计,在相关研究较少的情况下,本研究针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实践部分相当于一个全新的探索。但由于时间较短,所述问题和解决措施并不完善。

  最后,由于笔者个人精力和能力水平有限,本次研究可能存在纰漏以及不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会加强这一部分的研究与思考,为微课程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6.2 研究展望

  微课程的兴起与发展绝对不是偶然,在其最初的形成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发展雏形,这些都为微课程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与程度上看,微课程的研究必然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微课程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机学习的需求,也可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缺陷。笔者真心希望本次研究提出的设计和实现思想,可以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程设计制作者提供一些思考,微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巨大的工程,在今后某一时间微课程真正蔓延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我们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那微课程必然可以实现教学改革、实现终生教育、造福社会。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DB/OL].html

  [2]吕莉。“微课”模式的启示[DB/OL]. 2014-1-7

  [3]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4]周艳华。微格教学在课堂教学技能培养中的运用与探讨[J].中小学电教,2005(6)。

  [5]张静然。微课之综述[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6]McGrew,L.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0)7:543-544.

  [7]Kee,T.P. The one minute lecture. Education in Chemistry, 1995,32:100-101.

  [8]胡铁生,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3(4):36.

  [9]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宄一一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10]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1]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109-110):94“95.

  [12]Theo Hug. Micro-learning: A New Pedagogical Challenge (Introductory Note) [A].In:Micro-learning Conference2005[C].Australia, 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7-8.

  [13]Peter A. Bruck. What is micro learning and why care about it? [A].In: Micro-learningconference 2006[C].Australia,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

  [14]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8.

  [15]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16]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J],2012(11)。

  [17]胡铁生。胡铁生的最新《”微课“定义》[DB/OL]. 2013-5-12

  [18]郑小军。我对微课的界定[DB/OL]. 2013-5-13

  [19]李巧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20]洪显利。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11:246-248

  [21]王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07(02)。

  [22]戴玉。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分类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4.

  [23]余胜泉。微课虽小,应五脏倶全[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19.

  [24]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5-247.

  [25] 理查德·E ·迈耶着。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47-248.

  [26] 王海燕,李芒,时俊卿。课堂教学设计的学习者分析流程[J].中国电化教育,2001(5):31.

  [27] 吕琴。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4)。


    致 谢

  光阴倥偬日月如梭,两年的研究生学习时光就要结束了。回首往事,在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感谢母校辽宁师范大学让我拥有了这次提升自我的机会,同时感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对我的培养。

  衷心的感谢两年来各位老师对我悉心的教导,是他们严慈相济的教学方式,让我在研究学习之余感受到亲人的温暖;是各位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活跃的学术思维,给了我诸多启迪;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老师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我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各位老师将是我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力量榜样。在论文完成之际,向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再次感谢老师们在我的两年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关怀与指导。

  还要感谢实验室的兄弟姐妹和宿舍的姐妹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通过在学术上和生活上的交流,让我渐渐适应研究生生活,学会成长,不再感到迷茫。还有在学术研究上帮助我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鼎力相助,没有你们我将寸步难行。感谢你们给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再次感谢导师李白桦副教授两年来对我的教导和关爱,以及感谢王朋娇老师、王健老师、戴心来老师、刘德山老师、韩丽老师、张海燕老师、李玉斌老师对我在学术上的教导,感谢曲颖老师、邱凤杰老师对我们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家人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爱护。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