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高中地理课中微课资源的利用分析绪论

时间:2017-04-01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13158字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网络已悄然走进人们生产生活中。

  2015 年互联网趋势报告 CODE 大会(下文中简称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用户数从 1995 年至 2014 年在全球人口中的渗透率从不到 1%上升至 39%,人数达到了28 亿。2014 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 47%"[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互联网+"行动计划。它是由李克强总理于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这一计划地提出对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推动着社会步入了移动互联网全媒体信息时代。伴随着这一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报告中还指出"手机用户数从 1995 年至 2014 年在全球人口中的渗透率从不到 1%上升至 73%,人数达到了 52 亿,其中智能手机订户总数增长至 21 亿"[2].近年来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推动着人类寻求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亟需变革人类学习方式,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世界各地都在关注教育技术的革新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美国新媒体联盟于 2002 年开始寻找、发现对全球教、学以及创造性探究有影响的新技术并发表了《地平线报告》。2015 年的报告中指出了"基础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 6 大趋势以及它们在应用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遴选出 6 项具体可应用的技术。该报告归纳出了影响未来五年教育技术规划和决策制定的六大趋势"[3].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背景,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21 世纪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施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的模式"[4].发展这样的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模式,它强调了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差异。教育均衡内在地包含了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个体发展的差异便需要教育差异--因材施教地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因此,要实现因材施教,教育模式就需要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则势在必行。

  此外,近年来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对于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都做了详细的要求。2011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明确表明要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关注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并提出了建设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的要求。

  同时也对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提出了新的建议即从视频公开课入手来建设教育资源。教育部在 2012 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明确指出了 10 年教育发展目标:"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促进教育现代化,优先进行教育资源建设"[5].与此同时,"教育部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三通两平台'.

  所谓'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所谓'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6].教育部提出要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7]以促进教育公平。2012 年制定的"中国数字教育 2020 行动计划"准备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等专项计划,进而促进教育公平"[8].2013 年工作要点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9]以保证教学质量,并且提出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2014 年提出要从改革资源配置方式着手大力推进教育公平。2015 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明确近几年教育部都在为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及现代化而努力。

  在国家引导和教育部的指导下,教育各界都将工作的是重心落在了教育信息化之上。然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因素和研究热点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因此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就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评价指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教学资源无论在数量、类型还是内容、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甚至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资源的类型相对单一,支持教师教学的资源多,支持学习的资源少;资源重复建设严重……在国内外时代大背景下,关注教育技术的革新、教育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意义重大。微课就是在此背景之下产生发展壮大的。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如今,微课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开始走入我们的教学生活。在2010 年末微课逐渐被关注,但是至今国内对于微课的研究仍然并不全面。在微课研究中没有形成对其内涵的统一认识,缺少较为规范的设计流程以及应用模式。微课这一时代的新兴产物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并不成熟。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近些年来有关微课的研究,整合、归类、分析并总结出微课设计开发、应用模式。

  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1、 寻找适合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微课概念,指出其特点。 以英美等国家为例,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国外微课发展历程。使用文献法,梳理出国内微课的发展趋势,整理其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微课的本质,形成较为完善的微课理论,进而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比较"翻转课堂""慕课"与微课,辨析"微"概念与微课、"微课程"与微课,寻找适合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微课并分析其特点。

  2、 设计、开发高中地理微课,提出设计流程和原则。 通过分析中国微课网、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老师走起三个网站中的部分高中地理微课作品,了解目前高中地理微课设计开发的现状,并提出设计原则。分析现今国内微课的设计模型,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的独特性,构建出高中地理微课设计模式并通过实例说明微课设计流程。

  3、 提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研究其应用效果。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办法了解目前高中地理微课的使用情况,提出推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采用实验法将设计完成的微课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当中并考察其应用效果。

  (二) 研究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微课理论。目前关于微课的研究比较多,相关论文数量增长迅速,但是仍然没有形成成熟理论体系,需要继续梳理完善促进微课理论的快速形成,这是本次选题的意义所在。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在重新梳理目前微课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高中地理微课发展现状,构建其设计模式,并设计出微课实例,为微课在学科应用领域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目前学生在高中课堂学习中虽然压力大,但收效却不好。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为了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但最终目的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微课不仅以其精巧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以精准的知识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成效。另外,微课还可以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也可以提高学习成效。

  有利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笔者将设计完成的微课,应用到实际的地理课堂中,反观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获取微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提出应对之策,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笔者希望借此次研究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略尽绵薄之力。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英美等国的学校教师就开始着力于开发教学资源--"微型课程"(Mini-course/Lesson/curriculum)。以美国为例,进入 50 年代,美国社会对美国教育问题的批评开始增多,主要集中体现在美国教育质量差。加之,当时苏美争霸,苏联卫星上天后,国内对于美国的教育改革的要求极高。因此,1958年 9 月 2 日,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在其内容中就有一条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具体资助的项目中有"研究和推广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电影、电视、收音机及其他视听设备,发展科学传播媒介".该法案颁布推动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的附属学校开始研究 Mini course.它是"针对一个核心概念或者主题而设计并实施的小规模短课程、课程单元"[10].其课程主要依据是师生的兴趣及生活经验等而制定的。

  此外,国外出现过诸多类似"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其中出现较早且具备"微课"设计理念的有"60-Second Course"以及"The One Minute Lecture".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McGrew 研究的"60-Second Course"主要是指利用较短时间来普及有机化学知识。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 T.P.Kee 研究的"The OneMinute Lecture"是在化学教育中应用演讲技能获取核心概念。"1998 年新加坡教师培训社会机构 NIE(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实施 Micro Lessons 研究项目"[11],这些视频的特点是以专题、单元为单位,容量较小、时间短、涉及范围广。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推出了微型视频,它主要以课程作为单元来建设教学资源。其中资源组成包括:课程内容、设计、评价等。2004 年英国教育频道中的电视节目时长开始缩短为 15 分钟,并且迅速地累积了大量的微课视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汗学院式微课以及"一分钟视频".可汗学院的雏形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为了辅导自己表亲的数学而录制的短视频。目前可汗学院已经涉及了数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这些视频的主要特点有:教学者不出现,利用电子黑板的形式呈现,时长约 10 分钟,由易到难。另外,2008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开始研究"一分钟微视频",它又称"知识脉冲(konwledge Burst)""[12]这是一种学习体验,并且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制作教学视频。一般情况下这种视频的时长控制在 3 分钟以内,主要针对核心概念、主题等进行讲解。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作业并构建知识并以此来取得与传统授课相同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美国 Oklahoma ChristiaUniversity商学院的 Dr. Merritt 教授录制 1-2 分钟的知识点声音视频并设计相关的话题与作业,并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短小视频很受学生欢迎[13].

  近年来,翻转课堂与慕课的兴起加速了微课的发展。2007 年,美国两名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将讲解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帮助那些不能及时上课的孩子,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这样的教学形式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将这种新模式称之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为微课应用提供了新型的视角,因此它的出现促进了微课研究朝向应用纵深发展。2011 年美国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MOOC)诞生,中文名译为"慕课".慕课是将传统课堂转化线上课堂,这种课堂时间短,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其宗旨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其主要服务于高校的教学。这种模式与微课遥相呼应,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促进了微课的发展。

  (二) 国内研究现状。

  自 2010 年末微课被逐渐关注,发展至今。之所以其在国内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它的出现刚好顺应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形势,踏上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浪潮。目前国内微课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献,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近些年来国内有关微课的研究。

  1、 微课发展趋势。

  (1)萌芽期关于微课在国内出现,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 2010 年内蒙古鄂尔多斯教师李玉平通过长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小现象、问题、策略,将研究内容以 PPT 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于屏幕之上,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李玉平老师的这一举措,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群体的关注,并获得了高度称赞。

  但是大多数人认同另一种的说法。佛山市胡铁生老师将过去的教育资源库更改为另一个方式--将原有的教育资源库中的影像整理成碎片,并命名为微课。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会议上,胡铁生老师做了相关汇报。汇报结束后,"微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发展至今。在政府以及教育相关部门的倡导之下,教育信息化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实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们也在找寻解决途径。微课就是为解决其中资源建设问题而出现的。目前,我国的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资源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师生不同的需求;资源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与应用脱节,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等。微课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以其小而精的特点,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满足了不同主体的需求,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佛山市率先展开微课的研究建设,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打破自上而下的教学资源建设方式。事实上,微课的短小精悍,易操作的特点确实对于教学资源建设有重大的意义,佛山市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也确实颇具成效。因此,微课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在这个阶段学者们关注的是微课的资源属性,也就是说他们将微课作为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15],未曾认识到微课的其他特性,忽视了微课的应用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2)发展期国内研究的文献分别以"微课"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止 2016 年 1 月 17 日。

  我们可以看到"主题"检索范围较"关键词"的范围大,检索出的结果比较模糊,但是可以防止遗漏重要文献。关键词的检索的内容精确。

  从以上两表中可以看出:微课(微课程)于 2011 以前相关文献几乎为零,直到 2011年才有这种明确的提法。可以说微课在 2011 年才真正诞生,发展时间尚短。2011年-2012 年是微课发展初期,通过表 1-2 和表 1-3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微课相关文献数量少且增长缓慢。这说明我国在这个时间段认识并了解微课的人很少,它并没有走进众多学者的视野,使得其发表的文献较少些。但是侧面也反映出微课已被少数人了解并实践,在此过程中还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胡铁生针对 2011前他对于微课的实践过程做了调研与总结,并探讨了微课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他还对 2010 年佛山市举办的微课作品大赛中取得的成效进行的反思研究。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论文中。另外,此阶段微课的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

  如刘慧霞就是将微课应用到生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提升学习效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且交互式教学增进师生感情、延伸课堂知识。因此,2011-2012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个别地区实践之后对微课认识的加深,这一时期微课吸引了《佛山日报》、《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在媒体的关注下推动着微课继续向前发展。

  目前对于"微课"与"微课程"两者的区分较为模糊,为防止遗漏重要文献,笔者分别以"微课""微课程"关键词文献进行检索(后文的检索也是如此),图1-1 为文献检索结果的趋势图。该图示显示,2013 年以后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微课程"为关键词检索结果呈线性增长,"微课"为关键词检索结果呈指数级增长的趋势。在这样的检索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微课""微课程"这两种提法,更加趋同于"微课".自 2013 年起微课开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且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在这样的研究节奏的推动之下,国内微课开始步入发展探索期。这一期间有关微课文献的研究角度就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其中部分文献有关于微课的认识,如:胡铁生的《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黎加厚的《微课的含义与发展》等,学者们在实践中认识获得了新突破;部分文献是对于微课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众多学科教学的应用方面研究,如:《微课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这篇论文是在开放大学中针对机械制图开展的微课教学研究。与此类似的论文数量相当可观,但是其中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少之又少;还有些文献是将微课与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如:郑君芳、贺俊崎在论文中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用于研究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也有人将"微课"与 Webquest 相结合用来讲授医学实践教学等。此阶段微课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已得到了多数人认可。

  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趋势,究其原因,首先是如火如荼的微课大赛促进了微课发展。具体是因为全国乃至各地大赛,使得微课从少数几个地区发展到了各省、市、区、校。在这些大赛的推动下,参赛人迅速增加,这也使得微课开始深入人心。

  其次,"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可汗学院"、"电子书包"等教学新模式在国内的广泛发展也促进了微课发展。综上所述,2013 年之后我国微课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很迅速,文献研究呈持续上升趋势。可见微课进入发展探索期。

  (3)成熟期随着国内微课的蓬勃发展,有关微课的研究越来越多,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量变和质变这两个过程,并且事物发展并不只经历一次质变与量变。"事物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人类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则需要深刻理解质变与量变这两者的关系"[16].可见,微课发展必然会经历一次质变达到稳定期之后,需要沉淀、调整再次经历一次质变之后,微课就会走向其发展的成熟期。

  2、 微课研究现状。

  (1)微课认识国内关于"微课认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个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另外,随着学者们的实践深入,对于"微课认识"学者们在不断地更新观点。可见,微课认识的研究在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首先,关于微课的认识,目前学者们各执己见。关于微课的定位有人将其归纳为课程资源,也有人将其归纳为教学活动。例如:胡铁生于 2013 年的微课培训会上提出了"微课"的定义。他将微课与微课程视为一个概念,微课就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他认为"微课主要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7].

  他将微课定义为在线视频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主要用于学生自习。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资源可以合理安排课外时间以此辅助课堂学习。这一概念注重的是微课的资源的属性。然而,也有许多媒体、学者认为微课可以作为教学活动来认识。例如:

  百度词条中同样认为微课也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它记录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微课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这一定义来看,它强调的是教学活动。此时的微课已然不单单作为静态的资源,还发展成了一种动态的活动。以上这两者概念虽然有区别,但是它们都强调视频的重要性并且主要内容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另外,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也给出了微课的定义。他认为微课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8].张教授这一定义中同样认为微课是教学活动,但他着重强调的是微课的功用,并指出微课有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设计流程。

  仅仅的不同之处在于微课的呈现方式是视频。在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官方文件中给出的微课定义则认为"微课是教学过程与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9].这个结合体是"围绕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等而进行的"[20].总结以上观点微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呈现方式是微型视频;围绕某一个内容。微课从"资源"到"教学活动",再到"两者结合"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了学者们在微课实践之后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此外由于出发点不同,对于微课的认识还有诸多观点。目前对于微课研究的学者众多,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焦建利、吴炳建、黎加厚、黄建军等等。他们的代表性的观点有: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它是在线视频并且强调了微课的微的特点--短小精悍。吴秉健则是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通过教师制作简短的视频或者动画,方便学生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概念将微课定义为维基(wiki)资源分享内容。它的实质也反映了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来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诉求。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黎加厚指出微课与微课程同义,强调微课的"课程"的性质。这一定义范围比其他定义广,课程不仅有教学资源、活动还有各种与之相关的内容。但是此概念却混淆了"课"与"课程".此外,黄建军将微课定义为微型教学,而该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切片。此概念认为微课本质仍然是教学,也强调其"微型"的特点。笔者认为此概念缩小了微课的范围,黄老师所指的微课主要是讲授型微课,事实上微课还包括有观赏型微课,此类微课并不完全针对教与学,它着重于学生学,反而对于教的过程体现的并不明显。但是,黄老师试图通过这些教学切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他所提出的"微课"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微课是"教学相长"过程。其次,关于微课的认识,同一个学者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以胡铁生为例,他对微课的研究和实践是目前来看是最早的也是最为系统的。随着微课的实践,他在不同的时期给出的"微课"的概念也是不同。目前为止,他共给出了三个版本的微课概念。这三个概念分别来源于 2011 年胡铁生百度知道、《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的期刊论文、2013 年教育部组织的东莞微课培训会。具体而言,胡铁生将微课视为教与学的过程、教学资源结合体、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前两个的概念相近,但有不同。前两个版本的定义是微课出现初期,主要还是作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因此定义的回归点"教"与"学"活动,只是第二个定义更加明确了微课是各种教学资源的结合。但是这样的定义没有突出微课的体验性,没有强调情景化教学,也没有体现出微课的灵活性。在微课的实践研究中反映出微课对于成人教学、技能教学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教学。因此出现了第三个定义。除了胡铁生老师的研究之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微课的研究队伍,他们的对于微课的认识也随着实践而改变着。

  例如郑小军 1.0 版对"微课"的概念界定中他是这样认为的:微课用途是支持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包括目前流行的翻转1拟。除此之外和其他的概念相似,即"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而成"[21].他着重指出流媒体并非其唯一的呈现形式,它会随着需求而变得更加丰富。

  所以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似乎更具包容性。在他的 2.0 版的界定则是将"新型学习方式"修改添加了"网络教研方式",他认为开展基于微课的网络教研,这体现了时代对教师网络应用能力的要求,以此方式将会大大推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郑小军这一版概念强调微课的功能,不仅用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还用于教师网络教研和专业发展。可见,在微课的研究中,学者及一线教师对于微课功用的认识也在延伸。

  其中微课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功用表现的最为明显,因此我们将其纳入微课概念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如此,李玉平老师还将微课分为了"学生学习的微课程"以及"教师成长的微课程",并且专门针对教师培训与刘静波、付彦军等人合著了《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综上所述,有关微课的定义还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完善。

  (2)微课设计开发微课发展至今,设计与开发这一主题一直都是微课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据中国知网的微课检索文献的数量统计,自 2013 年起至今,以"微课设计与开发"为主题的文献约占以"微课"为主题文献数量的 4.8%左右,表明"微课设计与开发"在微课研究中一直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目前国内对于"微课设计开发"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微课设计开发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目前微课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缺乏规范科学的教学设计。针对此问题蔡跃在其所著的《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中提出了微课设计的流程,试图规范微课设计。

  此流程有五环节:第一,选取知识点确定教学目标;第二,准备教学素材服务教学;第三,设计教学过程,理清教学思路;第四,选择微课的思维展示方式;第五,确定制作方式。他将来源于军队培训的教学设计模型--ADDIE(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模型,应用到微课教学设计当中。据此他将微课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分为五个阶段--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这样的设计给予微课设计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也不免存在教条主义的嫌疑,同时是否完全适应目前微课发展的实际也有待考证。

  二是不同微课类型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设计方法。针对微课设计中的此问题,由吕森林编著的《在线教育微课修炼之道》以在线教育为出发点,引入微课,并对微课进行分类。此书以移动型、PPT 型、动画型、视频型四种微课类型为例,分别介绍其设计流程。这样设计对微课学习者、制作者而言很具体,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微课教学设计的策略与技巧未得到普及。正因为此,目前微课的质量良莠不齐。针对此胡铁生、胡永春编著的《微课制作方法与技术》中全方位探讨了中小学教师在微课建设与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微课设计制作的原则、技巧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虽然如以上学者们已经针对微课设计方面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没有形成体系达成共识。目前学者们对于微课设计原则、流程等仍然是各执一词。可见,目前微课设计虽然较为模糊缺乏规范性,但是学者们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正在着力改变此现状。微课制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作技术繁多;目前市面上微课的制作软件很多,因为微课没有规范的制作标准,因此选取哪种软件,采用何种技术,都没定论。主要有摄像机等拍摄工具,Camtasia studio、screencas、iSpring 等录屏软件,PPT、 Flash 等视频制作软件。

  面对如此繁多的制作技术,教师如何选取软件,如何制作都是至关主要的。因此,微课发展还需细致的技术培训,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二是选取视角不同,观点不同;从微课制作方式的宏观角度来看,胡铁生将微课进行分类,并详细介绍了各自的制作方法;张一春也做过类似的分类,微课制作方式主要有摄像机拍摄、数码相机拍摄、录屏软件录制、可汗学院模式、ipad 录制、录播教室录制、flash制作……从微课制作过程的微观角度来看,黎加厚教授在总结出了微课设计的 17条建议,并指出微课制作的具体操作技术细节,对于鼠标、字体、背景等都做了的要求。李玉平有关微课制作"两步法"主要是针对 PPT 录屏式微课而言。首先,在微课制作前收集加工素材;其次是制作微课的核心部分 PPT、视频化处理。他还指出了制作 PPT 中需注意语言、音乐、画面、播放时间四个关键的方面等,并作了具体要求。在微课制作的诸多研究中,选取的制作方式不同,具体的制作细节也不相同。至今没有形成规范的微课制作细节。可见,微课制作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学者们正在努力完善,促进微课发展。

  (3)微课应用研究随着微课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关于微课应用研究日渐深入。"微课应用"这一主题是微课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据中国知网的微课检索文献的数量统计,自 2013 年起至今,以"微课应用"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所占以"微课"为主题文献数量的比重较高且仍处于增长阶段。2015 年就已达到检索总文献的 37%,表明微课应用在微课研究中一直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目前,微课应用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许多学科有语文、英语、数学、信息技术、化学、物理等诸多学科,并且遍布了各个学段有小学、中学、中职、高职、大学等。不仅如此,微课应用研究可应用于各种学习方式,涉及正式、非正式学习等。微课应用研究的内容日益丰富,范围日渐广泛。微课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本人在选题之日时,只有一些期刊类的文章,很零散。但是目前有关高中地理微课的研究的硕士论文已经有 10 余篇,可见其发展迅速。微课应用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有:一是大规模应用研究较少[22].国内微课应用研究多为研究者自发或者某地区、组织机构组织的,因此规模较小,如佛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大赛、华东师范大学 C20 慕课中心等这些机构组织微课大赛,形成许多微课资源,但是其实际应用效果未见可知,只受到较少数人的关注。二是国内微课的应用模式发展不成熟。

  国外微课研究早,其应用模式相对成熟,如可汗学院就是其中一种应用模式。国内微课发展时间短、应用模式少,还处于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内微课在应用于学习的过程时多将其应用于学生自习中,但是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却不多。虽然国内已经开始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结合来进行教学研究,但是这些模式出现的较晚应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三是微课教学应用研究不全面。关于微课教学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十分全面。但是国内的微课教学研究研究尚浅,并不全面。国内微课教学对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分析少,多是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此方面的理论建设才刚刚开始,因此加强微课的应用研究意义重大[23].

  (4)微课评价标准微课评价研究从 2012 年开始并发展迅速。微课评价标准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各地大赛的评审标准;例如有: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微课评价指标中指出了五个评价指标--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网上评价,并且对其做出了详细的说明(2012)(见附录二)。这五个指标涉及了微课创作过程中的多个层面,前三个指标针对微课制作,后两个指标涉及了微课评价。首届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微课比赛评分建议有五个一级指标:主题与内容、设计与安排、表达与讲解、技术与规范和效果评价,并且有详细说明(2014)(见附录三)等。类似以上的大赛的评审标准还有许多,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加上各个学科的学科特点,因此这些评审标准的侧重点也不同。另一部分是由研究者们提出的微课评价标准;例如,张一春比较了全国中小学和高校的微课大赛提出的评审标准。

  他在此过程中"从选题、设计、讲解、表现和效果制作 "五个关键"出发寻找总结出了好微课的标准"[24].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微课评价标准:"是否聚焦、短小精悍、是否清晰、技术运用恰当、有所创新"[25].该评价标准更加侧重微视频制作质量。张霞的硕士论文中将微课程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中,她在教学应用中提出了评价方式并制定了评价表。其中微课评价指标有三:教学设计、技术实现、声画节奏。梁乐明等人基于对国内外微课程的研究,"通过对可汗学院、TED 和佛山微课分析、研究、数据的整理和对比,制定了一种微课评价体系"[26].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学习元概念。他在此基础上"设计系统的六大模块--学习元学习、引入学习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发表评论和资源评分。学习者通过参加学习其中之一并给出分数,获得总分数反映学习效果"[27]等。诸多学者从不同的参照、不同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微课的评价标准。可见,国内微课的评价标准较多。目前国内微课评价标准的专业性、科学性还有待考究。

  四、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在分析前人微课设计模型的基础之上,寻找适合高中一线地理教师的微课设计开发的原则、流程、注意要点,并设计出部分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案例。二是将设计好的微课应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分析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索推动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策略。本论文通过实验法分析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五、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 文献分析法 文献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因此,文献法是对理论的一般叙述、归纳。

  以微课、地理微课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微课的发展现状,整理微课设计流程,探讨微课的发展方向,分析地理微课的发展前景。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纸质提问的方式从研究对象处获取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28].它是一种较常用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方便实用花费少,相对比较客观,可以作量的统计处理。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深入了解被试真正的内心世界,往往只能得到一些表面的资料。另外,通常在教育研究中问卷调查研究的回收率达到 70%-75%才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本论文以一线高中地理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 访谈法 访谈是研究性交谈,根据被访者的答案来获得客观的、来自真实内心情感的材料,以准确地通过样本说明总体情况的一种方式。实际研究中,访谈常与问卷相结合使用。这种方法方便可行,但是样本小,人力、物力、时间受限制。本论文是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用以分析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4、 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文使用不等控制组设计将地理微课应用于地理教学课堂,设计好课前问卷(前测)、课后问卷(后测)进行调查,进行前后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以自然班划分。

  (二)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搜集文献-文献综述-设计论文思路-设计地理微课-进行问卷、访谈、实验研究-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具体论文的技术路线如下:

  

  (三) 创新之处。

  本论文创新之处如下说明,共有三点。具体为:一是,在目前纷繁的微课研究中,条理清晰地对微课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为下一步的研究夯实基础;二是,以地理学科为背景研究微课,在设计地理微课的同时寻找适合于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的微课设计流程与方法,进而强化微课设计中的学科性与专业性。三是,本论文关注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关于微课应用研究,学者们将主要研究方向放到了课外,学生自习、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倡利用零散时间,实现碎片化学习,这一研究方向固然是微课应用的主要方面。然而,对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生,课堂上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时间。有效地利用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研究地理微课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探索推动微课应用的策略以及其在地理课堂应用效果,也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