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微课相关概念、特点与理论基础

时间:2017-04-01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971字

  第二章 微课相关概念、特点与理论基础

  一、 微课的相关概念与特点。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课出现并快速发展着。为方便日后研究,论文中很有必要进行微课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 相关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改革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MOOC、微课等接踵而至,有关的研究也进行地如火如荼。三者从产生到现在已然改变了最初的目的,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因此,辨析三者的关系,就需要关注其产生发展。

  1、 微课与翻转课堂 微课与翻转课堂两者是有一定渊源的。翻转课堂由来说法不尽相同。有说是萨尔曼﹒可汗为表亲制作的数学辅导视频,放在网上由其自习,过后进行讲解。也有人说是美国名叫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的两位教师为生病无法来上学的学生制作的视频放在网上,后来发现,这些视频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进而发展而来。不论哪种由来说法,最终都制作教学视频,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学习,并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这就是翻转课堂。微课的由来也借鉴了可汗学院的系列视频。可见,两者的由来大致相同。但是,微课与翻转课堂对可汗学院关注的侧重点不同。翻转课堂关注的是可汗学院的视频利用形式。它最初在国内发展的目的是试图突破时空局限,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因此这是一种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而微课关注的是可汗学院的视频本身,因为其最初在国内提出是试图改变传统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寻求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方式。微课资源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教学资源。微课资源具有粒度小、容量小、时间短等特点。如今,微课已经不单单是教学资源,逐渐地注意到微课资源利用,这样来看,翻转课堂就有可能是微课的一种利用形式。

  2、 微课与 MOOC MOOC 是由 201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发起的在线课程模式,它一经引入便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称之为"慕课".MOOC 平台有既定的课程表、教学大纲,优秀教师定期发布授课小视频,附有测验、作业等,完成学业后提供成绩单以及结业证明等。我们可以看到 MOOC 平台的授课是"基于视频对某个知识点进行 5-15 分钟内完成的教学"[29].这一概念与微课类似。此外,如今微课已经不单单是教学资源,已然增加了教学互动、测验、作业等环节,发展成了完整的教学活动,这样看来,微课发展呈现出了与 MOOC 趋同的特征。但是,MOOC主要服务于高校,微课主要服务于中小学。另外,MOOC 仅适用于在线教育。然而,微课适用范围更广泛,它可以被应用于各种学习方式。它不仅体现了在"在线教育"上的优势,而且对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也不可忽视。

  (二) 相关"微"概念。

  随着国内"微"潮流的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事物也相继而生。微课就是踏着这股"微"潮流获得了迅速发展,也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因而相关"微"概念就有必要做出区分,以便掌握其本质。本论文区分的相关"微"概念主要有微型课程、微视频、微学习。

  以上是与微课相关的"微"概念的比较,通过表 2-1,可以发现这些概念虽然都有"微",但是实质是不同的,主要用途也不尽相同。

  (三) 微课及其特点。

  如今,对于"微课"与"微课程"两者概念是否相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是没有区别的。例如,唐军、李金钊在论文中都赞同此观点。他们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另外他们还对相关"微"概念进行了辨析[30].当然,也有学者也注意到了两者的不同,例如,张霞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以往学者们将微课与微课程这两概念混为一谈,但是实质上两者是不同的[31].目前,还有学者给出了第三种观点,如徐正涛指出两者的"微"理念虽然不同,但是它们关系紧密,发展的最终的落脚点也是相同的[32].他还提到微课程与微课都是以视频作为核心,但是微课的规模小,不成体系。而微课程在发展初期就朝着系列化发展。

  就目前情势来看,微课的未来也朝着系统性发展。可见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笔者认为"微课"与"微课程"两者虽然出发点相同,但是仍有细微的差异。

  "课程"在现代汉语中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称,或者说是课业及其进程。但是各种文献中对于"课程"定义是不同的。李秉德在他的《教学论》中说明:"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33].百度百科"课"的释义中有"课是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它是指某一科目在一定的授课时间内完成的内容,并且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 1 小时"[34].可见"课"和"课程"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简单认为"课"是"课程"的组成单元,"课程"是"课"的系列化。因此微课与微课程是不同的。

  微课程是微课的系统化。

  根据上述看法,本论文初步认为微课可以这样表述:微课是为讲解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精心设计 10 分钟以内的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而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内容及其活动。由此可见微课的特点表现有二:一是"微"特点,指"短""小""精""悍"."短"--时长短,10 分钟以内;"小"--一个知识点,小容量视频;"精"--精心设计,富有创意;"悍"--简短完整的教学内容及其活动。"微"是微课的外在特点,很容易引起研究者关注。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课"才是微课的本质属性。因此,微课设计要注意"课"的完整性、目标性。完整性--微课包含导入、讲授、结课等教学环节。目标性--微课要有明确地"微"教学目标,针对掌握某一知识点而开展。

  二、 微课相关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理论,它由众多理论观点组成。建构主义在教育中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我们提到建构主义不得不提到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皮亚杰,他的知识观表现为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知识[35].但是,实际上当代建构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学习中的具体情境性、非结构性。例如,维果斯基将个体学习看作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支持和促进之下进行的。他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重要性[36].

  传统教学中有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不完整(incomplete)、惰性(inter)、不灵活(inflexible)三方面[37].具体来讲知识空泛,无法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不容易在类似情境或新情境中迁移。建构主义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它主要探讨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间的差距,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微课的核心教学资源是精心设计的 10 分钟以内的视频。这些视频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的情境教学。如此一来便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进入课堂是并不是空着脑袋的,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学习时他过往的生活、学习经验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如何使得这些经验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促进作用?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因此微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可以刺激学生有选择地注意该知识点。其次,现实生活中如出现与微课中提供的情境相似的实际情境,学生便可以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

  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二) 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过去人们对智力的认识有局限性,因此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将人类的智能重新划分成七个范畴,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中"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探索、存在"[38].个体的智能不尽相同,原因是以上九种智能组合方式不同。"活化或激发(激活)每一种智能的"特定信息"包括来自外在的文化或媒体与来自内在的学习或发展的动机"[39].因此,微课设计开发中要注意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多元智能。微课就有可能为学生智能提供 "特定信息".

  (三) 学习动机理论。

  不同个体由于生活背景、性格等诸多不同,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这也导致学者们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呈现出多样化。目前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论、需要层次说、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归因理论等。无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为了能够准确地解释学习动机的产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需要层次说为例,马斯洛认为任何行为都有特殊目标,而目标来自于需要。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0].四种是生存必须的,一旦满足,则会消失。后三种则对于适应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利用该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微课教学也是一样,微课设计要尽可能了解学生需求,微课教学时应尽量满足需求,以期调动学生学习动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激发学习动机?这一问题则成了研究学习动机理论的目的所在。

  在各种学习动机理论的支持下,我们有以下建议:通过"教学吸引、兴趣激发、反馈和评定、奖励与惩罚、合作与竞争、归因指导"[42]等方法激发学习动机。

  (四) 视听教育理论。

  视听教育萌发期很早,我们不仅可以追溯到夸美纽斯 1658 年出版的《世界图解》,还有裴斯泰洛齐提倡的直观教学。伴随着声音影像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等被引入了学校教学,使得视听教育备受关注。与此同时,视听教育也在寻求理论支持。以来自美国的埃德加·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为例,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就找到了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具体来讲:学习金字塔共分为七层,从最底层依次是教授给他人、实践、讨论、示范、视听、阅读、听讲。其中前三者为主动学习,后四者为被动学习。在研究中发现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留存率分别为:90%、75%、50%、30%、20%、10%、5%.从这组数据来看,听讲的留存率是最低的。而视听要比听讲、阅读的效果好,并且"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效果最好。因此,微课设计中可以利用此原理。要想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成效,微课教学中需设有练习与应用环节。另外,视听原理也可以指导微课教学。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实验。

  可见,视觉与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微课设计中需加强视听刺激,要注意视觉效果,注意色彩对比,增加指示性创意图片等方法加强视觉引导。诸如以上的视听教育理论都可以指导支持微课设计。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