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构建的研究前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8 共37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探究 
【第一章】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制作探析序言 
【第二章】国内外关于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构建的研究前分析 
【第四章】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的开发 
【第五章】中学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微课视频创建研究参考文献


  3 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的研究前分析

  3.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经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和研究,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特点:

  3.1.1 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重复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属于地方教材,以本地学生的学习情况编订,但是实际上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具有较大的重复率,许多小学阶段的信息知识,类似 word 文档、powerpoint 演示文稿等,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本上还在详细介绍。虽然这样能够巩固学生的信息技能,但更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3.1.2 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信息的发展速度难以估量。作为求知欲望强烈的初中生而言,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十分重要。但目前,许多已经进入课堂教学的信息教材却存在“落伍”的现象。以一线的七年级教材《信息技术》中的一个知识点“用超级解霸连接电影视频片段”为例,其中用到的“超级解霸”软件已经鲜有人知,最新的也是 4 年前的版本了。这种软件实际上已经不适合当下的信息教学了。

  3.1.3“任务驱动”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实现

  课改之后,许多教材都经过了一番整改,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甘肃教育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中要求学生掌握“演示文稿”和“动漫制作”,但实际上却没有编排到教材目录上。在教材的编排上,一味地强调以学生为主,反而让学生机械学习,使教师失去主导性,导致最后学生学得快、忘得快。这种以“完成任务而学习”的学习已经发生了变质,不仅没有达到课改要求,而且难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中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能力应该在各种软件、知识原点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上逐渐养成。

  3.1.4 教材与教材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同的课程拥有不同的课程体系,各自为政,这是当下教学的不足。如果教材之间缺乏联系,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难以建立起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这样势必会导致他们知识面受到局限,难以在他们的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最终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1.5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效率低

  不管怎么说,班级授课仍然是当今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但实际上这种教育形式的弊端还是不容忽视。最主要的一点弊端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针对性,很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学生的掌握程度一定存在着不同,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学习对于当代初中生而言不可缺少。然而针对以上提出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微课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开发策略,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满足师生双方的需求,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3.2 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的理念

  3.2.1 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方向

  价值的选择是课程设计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讲,课程价值就是课程的目标价值,是通过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来体现的。课程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前者指的是课程自身的价值,而后者则是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基准。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对学生影响深远的特点,结合新课程要求,课程的改革应融合课程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课程设计需要将学科内容和资料进行适当的组织。对于课程设计,实现学科本身的价值是最关键的一点,只有把学科内容体系作为重要指标指导课程设计,才能基本实现课程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学科专业知识、社会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经验这三部分的结合被称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技能。树立这种综合技能的目的在于联系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让学生养成正确全面的系统观和世界观,并且培养他们活学活用、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课程综合化的重要体现,笔者也一定遵循这一主流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发展,课程设计应脱离“教室是唯一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这以思想约束,而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情感培养为目的,不断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学观念的改变也至关重要,因此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了构建信息技术微课程应该实现的以下要点:

  1.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是学科教师教学的主体,而课程单元结构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向学生实践活动的应用过渡。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2.①“实现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而微课程作为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切忌预定过多的课程目标,而应该以主题目标为主引导学习进行综合化的学习。

  3.课程设计体现个性化:学生不同,教学效果也随之不同。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设计具有扩展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内容十分关键。因此,教师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开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在设计微课程的过程中注意使用经过系统整合和扩展的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要满足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特殊学生的不同特点。

  4.共同关注课程的独立性和系统性:微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新颖的课题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许多微课程只注重其独立性的实现,没有建立起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系统知识结构。笔者认为,微课程应该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主的独立且系统的学习活动,旨在实现教学活动的逻辑性。

  3.2.2 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整合设计

  课程设计的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必经之路,而为了实现课程设计的整合,必须完成经验、知识以及社会的整合,这是比奈(J.A.Beane)于 1997 年正式提出的。他指出课程的整合设计观应该解决如下问题:首先,如何让学生了解教学主题和学科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明白信息技术不能以独立的姿态存在;其次,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学生的课外生活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最后,这种联系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才能促使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是课程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偏僻的知识点,随着时代的改变已经失去了研究和学习的价值,这些知识点不但生僻而且学习的意义不大,将他们去除的过程也是还原本真自然的重要表现。初中学科和小学学科不一样,他具有量大且深度广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偏僻的边界知识点,在进行整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有目的的加以去除,而不是一味的全部删掉,这种去边界的做法一定要以学科知识中心为标准,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删减。

  学科知识的由来是笔者设计主题的主要依据,而知识点的体现方法、问题的设置、实践活动的设计以及丰富资源的形式等都是属于载体,这些载体的设计突出了课程的以下整合特点:

  1.以关键的科学定义、原理以及情感目标为标准进行统一性的整合;2.将各种学科知识、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加以联系,并不断坚持下去;3.不断以活动观为教学指导,努力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养成和健全;4.信息技术微课程是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面对该微课程存在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之间的分割情况,应该采取各种整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建立恰当的关系以连接知识、技能以及能力这三个部分。

  3.2.3 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优点

  美国和西欧是全世界的教育巨头,在教育理念上值得我们学习。类似以教学大纲为本的教学方式这种陈旧落后的思想已经逐渐被他们淘汰了。如今的教育理念是以学校为指导者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生活经验的学习和传授。而我国也不断朝这个方向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为了顺应当代电子、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型信息技术课程应运而生。这种技术课程不仅填补了教材中的空缺,而且使用“可选择的模块结构形式”进行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丰富了的课程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起具有开放、互动和个性的课程,同时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评价的自动化等。另外,微课程毕竟是一个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育设备以及师生信息技术的运用与配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网络环境的完善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参与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开发实践活动,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不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锻炼其课程研发的能力,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建立可以改变他们以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根据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和情况优化学习过程,以实现不同层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而且,信息技术微课程在完善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具有创新力和应用性的课程设计才能被顺利地开发和发展起来。

  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同样也要体现以上两点。只有符合设计上的创造性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这两点教学要求,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微课程的开发和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