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从家庭关系与角色探析留守儿童教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19 共3026字

  3.2.3 家庭关系。

  所谓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依据自身的角色,在共同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或联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关系如何,直接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影响程度、家庭的稳定程度、各项家庭职能的履行程度,以及家庭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家庭关系包括横向的平辈关系(如夫妻关系,兄妹关系,姑嫂关系等)和纵向的代际关系(如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等)。本文所指的家庭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3.2.2.1 夫妻关系。

  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两个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夫妻关系是男女双方基于合法婚姻所结成的配偶关系,是一切家庭关系的起点与基础。家庭中其他关系都是在夫妻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夫妻关系"不只是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而且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夫妻关系如何,不仅关系到婚姻是否稳定,关系到为孩子创造怎样一个家庭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效果。夫妻关系是由感情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权利关系以及伦理关系等诸多要求组成的、彼此相关并相互制约的关系系统。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完整,父母双方积极的教育和抚养,对培养孩子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在事实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条件下,夫妻关系(或父母之间的关系)外移出家庭、亲子关系残缺或断裂,致使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效果都难有保障。夫妻关系(或父母之间的关系)外移的家庭,致使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的缺失。家庭教育是一种化育无形的教育。从孩子的角度看,夫妻关系就是其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夫妻之间能相亲相爱、相互尊重,互相体贴和互相关系,就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夫妻关系有助于为子女成长提供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氛围,有助于为孩子提供一个具有人情味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时能够充分交流、相互协调,统一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而冲突的夫妻关系则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前苏联着名社会学家 B·A·瑟先科曾总结了家庭冲突对下一代的消极影响:孩子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气氛中缺少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总之,缺少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全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外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 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是孤独、苦闷和冷寂,他们没有机会看到父母间互敬互爱,相敬如宾的传统,美好的人伦意识。

  3.2.3.2 亲子关系。

  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儿童是家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亲子关系的互动来完成,亲子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及社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两个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最先接触的是父母。在互动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日趋加深,成了其它人际关系很难代替的一种亲子关系,这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依恋。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和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它有着不同于其他家庭关系的特点:不可选择性、永久性、亲密性、以及权利义务的特殊性。正是亲子关系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其他家庭关系所难以具备的优势与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起主导作用的主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是教育者、监护人,而且是社会价值观念、信仰以及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也是未成年子女家庭环境的直接构建者,因而在亲子关系中负主要责任,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否认和忽视未成年子女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是一种双主体的关系。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除了给与儿童情感的支持,尽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外,还通过鼓励儿童表达情感,让儿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情感的发展,并通过这些情感上的支持促成儿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内化。相反,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客观条件限制,虽然爱子心切,却很难进行正常家庭一样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的交往往往呈现出时间歇性,空间的距离性。据有关调查显示,有 86.8%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有11.3%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和子女联系一次。

  44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有些较年幼的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外出行为,与父母感情疏远,只认同现有的寄养家庭。对原有家庭,不但不能认同,反而产生怨恨。

  3.2.4 家庭角色。

  家庭角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承担家庭义务和享有家中权利所表现出的一定行为模式。本文所要涉及的就是家庭角色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家庭教育指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下,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未成年的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施加的有助于他们社会化和形成健全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影响活动。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承担重要的教育职责,扮演着关键的教育角色。留守儿童的父母教育角色的长期缺位极大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一般来说,母亲给孩子更多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情感上的慰籍。父亲则更多地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精神,增强孩子处理危险事物的能力和独立性。

  父母教育角色差异在子女个性形成、道德发展和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的教养能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开朗,更易培养孩子融入的积极性和强烈愿望;缺少父爱的孩子,个性可能害羞、抑郁或是出现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家庭教育对孩子社会性发展有重大影响。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都需要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父亲角色,母亲角色二者都不可缺失。 传统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父亲作为孩子的道德传输者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育的家庭中的儿童比正常家庭的儿童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上得分要低。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往往为单亲(大多数是母亲)。大多数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者都认同该观点,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素质较低。在单亲监护的家庭中,留守儿童下来的大多数是母亲。这些母亲中相当部分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存在盲点和缺失状况。以往研究表明,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成就动机,性别角色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由于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缺乏父亲的教导和影响,留守男童往往表现出"男性女性化"的倾向。而对于留守女童来说,父亲角色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异性的正确认识。

  还有研究者指出,孩子除非在有父亲的直接环境中,有父亲这样不断接触协商、合作与和解的榜样,否则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群体成员。

  父亲角色的缺失会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发展,母亲角色的缺失同样有害。母亲通常是婴儿最早,也是最有意义的他人。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认为:"母子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这种依恋能顺利完成和发展,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依赖感和自信心,并且将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否则,一个人将有可能成为情感关系不牢靠的成年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教育心理学表明,如果一个人幼年就生活在无母的家庭中,会造成其情感能力退化。

相关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