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从社会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19 共5251字

  3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探析

  3.1  从社会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3.1.1 宏观方面。

  3.1.1.1 社会转型引起的家庭教育变迁。

  社会文化造就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又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家庭从来就是构成社会基础文化的细胞,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但一定时期的家庭教育总是与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总是具有那个时代的印记。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有广义和特指之分。

  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形态的整体性、结构性的转换,如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换,它通常包含着社会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的转换。转型意味着旧秩序的打破,同时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转型在本质上是从一种平衡态过渡到另一种平衡态。特指的社会转型,是指发生于特定历史时刻的某一次社会转型,每一次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是社会生产力及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系列转化。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整体形态的转化。

  社会转型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是一个整体的、复杂的社会变动过程。社会转型不仅包含有自然环境、人口的转型,经济的转型,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转型,也包含有社会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自然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的时候,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受着巨大的破坏。在城市经济转型时,农民工的家庭被分流成两种类型: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所引起的人口变迁必然带来教育制度的变更---教育变迁。社会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极大影响着家庭的价值观念与家庭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说,社会转型影响着家庭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影响着家庭教育发展格局的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急剧的社会分层导致社会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社会分层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变动与分布。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划分社会分层的标准有三: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急剧的社会分层,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发展格局。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人类的实践,包括教育,无非就是文化再生产活动,一切人类实践活动都是创造和更新文化的活动。与文化再生产相关涉及三种资本:即经济资本(它以金钱为符号);社会资本(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为符号);文化资本(以作品、文凭、教养为符号)。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经济资本涉及父母的职业、收入、家庭居住状况等方面;社会资本涉及家庭所拥有的学校资源、社区资源、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文化资本涉及家庭的制度形态文化资本(如父母的文化素质)、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如家庭所拥有的图书及电脑等电子产品等)、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如父母的语言技能、家庭文化等)。

  不同阶层的家庭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态度、知识和理解力、语言和认知风格、教养方式和教育期待,也必然不同,从而使不同的家庭具有迥异于其他家庭的家庭教育特征。譬如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欠缺,居无定所,家庭亲子分离现象、孩子辍学现象突出,往往造成家庭成员严重的自卑心理与极强的自强意识这两种极端的心理状态。

  3.1.1.2. 家庭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家庭的作用、组成或功能也将不断地变化、发展,这是必然的;但是作为社会组成的细胞-家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仍将得到延续和发展。社会愈发展愈进步,就愈需要赋予'家庭'这个细胞以新的职能和新的活力".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它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当代家庭也正在实现由"传统型家庭"向"现代型家庭"的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家庭的结构、形态、关系和功能也发生巨大变迁,尤其家庭观念的变化,这些也必然带来家庭教育的诸多变化。

  何谓家庭变迁?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家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最普通的社会制度在相应的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文化。

  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状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当代家庭变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由紧到松、由单一到多元。

  从量上看,家庭结构的变迁外显为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小。不仅户均人口数逐渐下降,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在经济条件改善后,便自立门户从原有的大家庭中分离出来。伴随着家长制的削弱与瓦解,联合家庭己经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而逐渐趋于消失,主干家庭则保持着相对稳定。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婚姻家庭的结构。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婚姻。改革开放后,广西边境地区出现了很多跨国婚姻。从质上看,家庭结构的变迁内化为家庭关系由不平等向平等过渡。家庭关系的这种变化,既表现为代际层面的亲子平等也表现为性别层面的夫妻平等,突破了植根于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家庭本位主义。

  家庭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日益突出。对家庭教育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当属按照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的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单身家庭。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使核心家庭愈来愈成为当代家庭主要的发展方向。核心家庭是指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是指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隔代家庭是主干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的一方与孙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在物质投入上,拥有绝对支配权;在家长的教养态度上,更容易达到一致。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他们的核心家庭已经出现了事实上的不完整,即平常所称为的"假性单亲家庭".

  3.1.2 微观方面。

  3.1.2.1 农村地区的宗族文化、亲属网络。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指出人类的实践,无非就是文化再生产活动,与文化再生产活动相关涉及三种资本:

  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其中社会资本就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的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群体。因此, 亲属关系网络中的家庭社会资本是每个个体最容易获得也最能灵活选择的资本形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在突飞猛进,中国的家庭也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家庭已由原来的大家庭(三代家庭或四世同堂)逐步转变为主干家庭或核心家庭,甚至出现了"丁克"一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传统的"走亲串户"式,而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等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人际交流。但在农村,通过宗族建立起来的一个亲属网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人际交往资源。这种社会网络,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向外延伸而产生互动的关系。

  在中国农村,网络关系是本土化的,乡土性的,即农村人所谓的社会资本,可以表现为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等。这个网络中的成员按照潜规则(即传统习俗)投入一定的"社会资本",就可以从这个体系中别的家庭获得他所需要的帮助。虽然目前政府、社会各界也出台了一些关爱少年儿童的措施,但实际上笔者所调查的龙州金龙镇的留守儿童并未切实感受到这种关爱的存在,事实上,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抚养子女仍然是他们家庭内部的事情。抚养下一代的任务仍然是需要通过这种有效的亲属网络资源。处于这个网络中的长辈、亲属都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留守儿童的养育任务。

  一个社区留守儿童的规模与该社区的劳动力流动情况密切相关,劳动力输出越多,留守儿童守在家的少年儿童肯定也越多。广西是个劳务输出大省,而龙州的金龙则是广西成千上百个劳动力输出型农村社区之一。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金龙劳动力外出又创新高,金龙是个传统的农业社区,当地的土地资源使百姓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现如今,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有了新的衡量标准,大家都把能不能外出赚钱看成衡量个人能力的主要标准。在农村,要是谁家子女上大学马上就会出现相对经济窘困的状况。但是要是有子女外出打工的话,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就相对较好。

  外出打工赚钱的巨大诱惑力吸引着那些有能力外出的青壮年。各项家庭开支绝大部分靠打工来支撑,第一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凭借他们的辛苦努力开拓了属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即提供信息,搭建中介)。综上所述,金龙大量的儿童留守儿童守在家是他们父母外出务工无奈的选择,而这恰恰又演变成一种新趋势,他们的子女又步他们的后尘,成为了第二代的农民工,形成了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1.2.2 农村社区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农村的社区文化有别于城市的社区文化,主要是以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位所形成的一种天然文化氛围。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

  农村社区文化环境是与家庭教育内环境相对应的一个家庭教育外环境。它主要包括电视文化,农村集镇文化市场和农村社会风气。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成才过程。不仅家庭教育内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重大影响,不良农村家庭教育外环境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自身的家庭小环境中,家庭总是与一定的社区相联系,社会是由若干个社区组成的,社区在体现一定的社会的时代特征的同时,其自身的文明程度、物质环境、治安环境等,都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产生影响。

  对于社会活动领域相对较小、选择能力相对较弱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对社区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强化或弱化作用。

  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相敬如宾的邻里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氛,必然培养出一代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反之亦然。伟人邓小平讲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长期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不像城市有很多休闲娱乐方式。在笔者所调查的村落里,很多农民的休闲方式既不合理又不科学。一到傍晚就可以看到很多青壮年骑着摩托进入树木(为躲避警察抓捕,要树木里临时搭建了帐篷和赌台)。

  他们耍钱、打牌,有的为了看孩子方便还把孩子带到身边,让孩子陪着他们烟熏火燎,甩牌吃喝。很多人甚至通宵达旦,乐此不疲。这不仅损害了自己的身体,也让孩子产生了这就是幸福生活最高境界的误解。当父母外出务工后,如果将孩子寄养在这样吃喝玩乐的家庭可以想象后果有多么严重。

  农村的物质文化环境整体上不尽人意,社会影响混乱复杂。低劣影视作品、黑网吧,封建迷信可以说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三大毒瘤。低劣的影视作品充斥着色情、凶杀、暴力、陷阱,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无预定教育方向,缺乏节制地、无原则地接受电视文化,势必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评价标准的内化构成障碍。特别是当学校里所学到的道德评价标准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影视剧目所宣传的内容相抵触时,少年儿童尚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良莠并存的道德标准同时作用于少年儿童的心理,会对他们的道德内化产生负面影响。黑网吧是青少年的高耗能场所。网络游戏与学习相比确实是更诱人,但耗费钱财和时间。网络聊天庸俗、无聊。校园周边林立的网吧,游戏室等场所无疑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对于那些寂寞无聊,求学无望,自制力差的孩子来说,这些场所无疑是他们消磨时光的好去处。而一些黑心网吧,游戏厅老板受利益趋使,把这些孩子看成是自己稳定的客户,往往给他们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样极易使 留守儿童沉溺期间,不能自拔。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会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化产生极大危害,导致他们社会化的偏差。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部分少年儿童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它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部分少年儿童对网络世界的过分迷恋会对他们社会化过程中完美人格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网络中传播的内容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这些年地方政府在抓两个文明建设当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放松了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和管理,加上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糟粕的侵蚀,部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下降,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歪风邪气在某些地方很是盛行。

  和尚、巫婆"活跃"乡间,村民捐钱修庙拜神,相信菩萨,佛祖却不相信科学,不相信人定胜天。农村的少年儿童与城市的少年儿童一样,他们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喜好猎奇、冒险,可塑性大,但他们缺乏知识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无力抵制来自外界的消极影响。而且,他们的所闻所见都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化为他们的日常言行。总之,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多,农村少年儿童不完全的社会化程度就越大,偏离正常轨道的可能性也越大。

相关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