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1 共3528字

  3、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描述。

  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广阔,各地的资源环境大不相同,各地产业结构有所不同,从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来看,城乡分离发展的二元化结构将长期存在,无法迅速消除,在这种大环境下,区域化发展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是目前最普遍用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本章选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区域间经济差异性。

  从我国经济总量来看(见附表 3-1),2001 年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值为108892.949 亿元,人均值达到 8621.706 元,到 2013 年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4430.029 亿元,人均值增长为 40845.602 元,整体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经济总量保持了 7%以上的增长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人均 GDP 的排名却落到了八十位以后,贫富差距日益增强。

  总量的增加不能衡量经济发展的公平性。东、中、西部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消除通货膨胀,将 GDP 换算为可比较的数值。三个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见图 3-1)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长,从绝对值来看,三区域的经济实力强弱依次为东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且东部区域经济具有绝对优势;但比较区域GDP 增长率,西部省份的增长快于其余两区域(如图 3-2),增长率在 2003 前(包括 2003 年),每年的 GDP 增长率快速攀升,再往 2004 年以后,GDP 增长率增速逐步下降,从图中可看出,东部区域的增长率只在 2005 年以前和西部区域差距较小,从 2006 年开始,西部的 GDP 增长率超过东部,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中部地区的 GDP 增长率是最慢的,但中部的 GDP 绝对值仍高于西部地区。

  从人均 GDP 数值和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见图 3-3 和图 3-4,人均 GDP 的绝对值分别从 2001 年的东部区域的 15799.367 元、中部区域的 6563.924 元和西部区域的5187.766元增长到2013年的65056.128元、36099.488元和34539.028元,在 2001 年时,中部人均 GDP 不足东部人均的 50%,到 2013 年时中部人均 GDP已超过东部人均 GDP 的一半,东部和中部人均经济差距是有所减小的。从增长率来看,西部仍是增长最快的区域,中部紧随其后,而东部增长率最小,这也论证了东部区域内经济差异化大的情况。

  从东中西部的 GDP 差距来看,从两两区域差距的绝对值来衡量,东西两区域将经济差距最大,中西两区域经济差距最小,东中区域经济差距居中,在变化曲线中,东西区域的 GDP 差距曲线较陡,其差距变化较大,中西部区域的GDP 差距曲线和东中区域的 GDP 差距曲线较平缓,其差距变化相对小一些。再分析人均 GDP 的区域差距曲线图,人均的经济差距同地区差距一样,差距最大的东部和西部省份之间,其次为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中西区域间的差距,变化平缓上存在一些差异,中部省份的人均 GDP 和西部之间的差距从 2001到 2013 年处于一个较平稳的状态,而东中之间、东西之间的人均 GDP 差距是一个增大的趋势。

  用 GDP 衡量区域经济差距时,我们发现区域经济整体上有扩张的趋势性,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区域之间的差距仍处于扩大的过程中,但西部区域近年来经济势头足,其增长率为三个区域中最高的,但西部经济发展单一,产业结构急需升级,因而在总量上与东部、中部区域还有一段距离。区域间经济差距明显,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公平、均衡的经济状态。

  区域经济差距不止表现在东中西部三个区域,还存在与城乡之间,在表 3-2列出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从 2001 年的 4493.2 元,增加到2013 年的 18059.2,除去货币贬值等因素,城乡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中,整体上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都随着年份增长,是一个增长的趋势,但也存在不同时段的波动性。

  在 2009 年以前,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大部分比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慢,而从 2010 年开始,农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城市的人均收入增长率。

  我国三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是一个持续攀升的情况(见表 3-3),从绝对值来看,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这和三个区域的真实情况相符。

  从图 3-8 来看,东、中、西三个区域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无论是从东部和中部来看、还是从东部和西部之间,或是中部和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都是逐年扩大的趋势性。但扩大速度有所放缓,这是西部大开放战略实施以后,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的。

  经济的差异对于普通民众的直观感受就是自己收入增幅的变化,衡量经济的基本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因此选取 GDP 和人均 GDP 作为衡量经济差距的指标。

  数据来源 2001 年-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测算城乡收入差距,对数据做可比处理。

  从结果来看,地区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有一个扩大的趋势。

  这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城镇化速度加快,财富更加集聚到少数人的手中。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工厂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机器化,使得工作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独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发展轨迹,从2000 年到 2013 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快速攀升,但因为历史原因,城市经济实力本身高于农村经济实力,3.2 区域经济差异的量化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变化趋势如何,是有缩小还是扩大,本节采用 2.2 的分析方法,对区域经济的收敛性进行分析,选用《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4 年人均GDP 数据,对其做可比处理,运用与上文相同的 Barro,R.J.和 Sala-i-martin 的β-收敛模型。测算得到 2000 年-2013 年,14 年的人均 GDP 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

  将 2000 到 2013 年分为 2000-2006 年和 2007-2013 年两个时段,这样划分是因为两段的时间都是七年。东、中、西部的人均GDP 增长率的收敛情况。

  在三个区域,2000-2006 年这个时段和 2000-2013 时段都具有收敛性,收敛速度分别为 2000-2006 年东部 0.034,中部 0.023,以及西部 0.020%,2000-2013东部 0.011,中部 0.008,以及西部 0.007,即在这段时间,区域间的人均 GDP 增长率有趋于一致的趋势,区域内部省际间的经济差距有缩小的趋向,并且东部的收敛速度最快,他的差异性减小的更快。整个时段的收敛速度远低于 2000-2006年时段的收敛速度,这是因为 2007-2012 年间的区域人均 GDP 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没有减小,影响了整体的收敛性。

  在 2007-2013 年这个时段,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的人均 GDP 增长率并没有表现出收敛性,反而有不显着的发散性,这意味着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在这一时段内,区域内部的省际间的人均 GDP 增长率差距趋于变大;同时西部区域的这一时段是具有收敛性的,西部的人均经济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西部的贫富差距所改善。

  使用 β-收敛模型计算三个区域的 GDP 是否有收敛性,数据结果发现在三个时间段,东中西三区域均没有收敛性,即从经济总量来看,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并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在不断扩大,地区间经济实力悬殊,贫穷地区为发展经济势必将以 GDP 指标为旨,那么改善民生、教育公平保障、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将被抛之脑后,反而陷入贫穷怪圈。

  从整个区域的收敛性来看(见表 3-8),2000-2006 年这个时段,没有明显的收敛性;2007-2013 年这个时段,有收敛性,收敛速度为 0.006;2000-2013 年整个时段也有收敛性,收敛速度为 0.002.2000-2006 时段的收敛速度是 2000-2013年时段的三倍。

  经济增长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这里添加教育发展指标,衡量其对经济收敛性的影响。选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作为添加的影响因素。

  模型参考第四节中分析区域经济收敛时添加控制变量的模型。

  2000-2006 年区域经济没有明显的收敛,添加教育基尼系数为控制变量以后,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收敛性,说明教育的发展能缩小经济差异,其本身对经济也有影响,教育不公平程度提高会增大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差距;在 2007-2013 年,区域经济有收敛性,收敛速度为 0.0057,添加控制变量以后,收敛速度从 0.0057增加到 0.0064,速度增长了 12.28%,是原速度的 1.12 倍左右,在这个阶段的教育公平性比 2000-2006 年阶段提高,因此教育越公平,那么区域经济差距会变小,其本身也对经济差距产生影响,教育不平等的系数为-0.0178,这说明教育的不公平下降可以促进经济收敛、减少区域经济差距;在 2000-2013 年这个时段,原来的收敛速度为 0.0018,增加控制变量以后,收敛速度提高了 1.27 倍,增加到 0.0023,而且控制变量--教育不平等的系数为-0.0221,同样说明了降低教育不平等下降可以促进经济收敛、减少区域经济差距,从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添加控制变量以后,三个时段的区域经济都具有收敛性,从收敛速度的快慢来看,2007-2013 时段快于 2000-2013 时段,2000-2013 时段快于 2000-2006 时段。这是因为 2000-2006 年的教育不平等程度高于 2007-2013 年,从分时段对比看,教育的不平等是影响经济发散与收敛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发展教育、消除教育不平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