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15 共3299字
论文摘要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趋势放缓,如何把三大产业做好、做大、做强,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加有力可靠的保障,那就是科技、人才和智力.

  高校只有把各种优势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学校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优化专业建设,创建特色高校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点,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近年来,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未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还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对专业建设中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在探索之中。

  (一)创新专业设置。高校要以市场性原则设置专业,因为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确保专业培养质量的前提要素。专业设置同企业生产一样,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作为主要依据,所有专业都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需求分析,实行动态管理,办好、办大、办强有需求的专业,停办没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出路的专业.在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时,要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所设专业、专业结构等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等,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高校也要以区域性原则设置专业,高等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教育的经济属性远大于教育属性。高等教育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它的成就不在学术殿堂,而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因此,高校要从较多关注学校自身发展转变到更加关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中来。

  (二)改革专业教学。教学模式要优化,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向就业为本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要积极推进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的创新,加强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要兼顾学校教学和企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调动学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形成学教结合、校企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三)优化专业管理。准确定位专业管理目标,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专业体系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注重从结构方面考察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一致;从规模上考察与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否平衡;从质量上考察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从效益上考察专业发展投入是否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专业管理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改变观念,实施有力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实施地方高校区域化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其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经济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关键是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层级和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相结合;二是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兼顾发展的基础和未来发展的目标.区域经济发展了,地方政府就能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资与扶持力度,能够对优秀的人才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务.具体体现到每一个不同的地市时,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地方高校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必须根据当地区域产业布局,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和专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缘环境、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等,围绕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任务,选择其优势学科及独特领域,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学科专业,使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

  地方高校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还要考虑几个层面:一是要培养适应地方三农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为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这是地方高校在新增学科、专业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三是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上,要坚持培养为开发地方优势资源、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脱贫致富、社会和谐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四是加强培养人才的前瞻性预测,培养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外向型发展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经济服务。

  (三)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高校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把服务地方确定为自己的服务方向。一是要站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树立忧患意识。地方高校能否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二是地方高校要彻底改变过去自我封闭的局面,密切关注和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发展提供及时、充分的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三是这种服务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做好全日制学历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多规格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建立服务地方、类型层次多样、对象广泛的开放式的教育平台,积极实施学历继续教育、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从整体上促进地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向和立足开发区、服务杭州市的办学定位,依托企业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原则,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校企双方找到了利益结合点。

  三、构建良好的发展体制,促进多方互惠双赢
  
  (一)切实构建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些高校现已签订一些校地、校企共建、合作协议,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和机制保障,整体运行情况与前期预想的成果差距很大.因此,必须加快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双方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打破高校服务地方建设、地方支持高校办学的政策瓶颈,通过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稳固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关系;二是高校要主动寻求建立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共建、合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确定工作的目标和模式,充分发挥其落实政策、沟通各方、传达需要、研究情况、解决问题的作用,保障高校服务地方、直接参与地方建设以及地方支持高校发展壮大的渠道畅通和工作常态化;三是高校应积极策动地方政府和企业,与自己共建各类互动平台,为双方机构和人员的直接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高校直接服务地方建设的领域和渠道;四是双方都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成果评价和严格的人员考核与奖惩制度,完善工作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学校服务地方,地方支持高校的效益.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中介作用.政府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要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在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引导地方高校、区域经济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校企联合,实现教育、科研、转化、生产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区域依托高校的教育而发展,而高等教育得到区域经济的经济资助.

  本文在尽可能完全着眼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文献资料和实践调查的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提出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以促进高校和区域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4.
  [2]冯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