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税务硕士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与税收政策的相关理论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2-10 共5418字

  2 中小企业融资与税收政策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2.1.1 MM 理论

  初期的 MM 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和默顿.米勒于 1958 年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的。在一系列假设成立的前提下,企业价值不因融资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初期 MM 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产生。 MM 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无税条件下的 MM 理论、引入企业所得税的 MM 理论以及引入个人所得税的 MM 模型。

  (1)无税条件下的 MM 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系列完美假设条件下,不将所得税等税收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企业无论是以债务融资还是权益融资,企业的市场价值不会因为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无税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动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但这个结论与当时主流思想并不相符。
  
  (2)引入企业所得税后的 MM 理论

  为缩小理论假设与现实间的差距,1963 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公司所得税与资本结构:一项修正》一文中,将企业所得税引入到无税条件下的 MM 理论模型中,改变了之前企业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无关的结论。根据当时美国税法,企业可将向债券持有人支付的利息作为成本在税前扣除,从而免缴所得税,而股利支出则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含有公司所得税的 MM 理论认为,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的比例越高,企业的价值就会越大,而融资成本也就越小。表 2.1 为存在公司所得税的 MM 理论的两个命题:

  论文摘要

  这一理论的结论是,当企业的资金全部来自于负债融资时,企业的价值最大,此时为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但企业不可能无限度地增加负债,随着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增加,企业的风险和相关成本也会增加,企业会面临破产的风险。

  (3)引入个人所得税的 MM 模型

  1977 年,米勒在《债务与税收》一文中对修正的 MM 模型进行改进,将个人所得税引入其中,并提出了一个新模型。该模型认为,在负债融资的情况下,企业价值的提高取决个人所得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的高低。

  该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论文摘要

  在该模型下,选择负债融资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债融资公司的价值再加上负债所带来的节税利益,而节税利益的多少视 cTsT和 dT而定。表 2.2 为税率不同时,米勒模型的不同结论:

  论文摘要

  通过对 MM 理论不断完善可以看出,企业的总价值会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变动;企业通过负债融资方式获取资金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节约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个人所得税的存在会抵消负债融资所带来的税收节约价值。

  2.1.2 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可以看作是 MM 理论的进一步修正,它不仅看到了负债融资的优势,还进一步指出负债融资的风险。企业的市场价值会随着负债融资比例的上升而增长,但由于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上升,企业面临破产的几率也随之增大,这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企业的市场价值也会因此下降。权衡理论引入了对破产成本以及代理成本的考虑,认为企业的价值应该等于同时包含负债融资收益、破产成本以及代理成本的企业的价值。权衡理论可以通过一个公式进行分析即vvTDFCACu=+--,其中 AC 为代理成本、FC 为为破产成本、TD 为负债融资所带来的税收好处。图2.1为权衡理论下企业价值与企业负责融资比率的关系。

  论文摘要

  由图2.1可知,企业的价值随着企业负债融资比例的上升而不断加大,并因为负债融资而取得一部分税收上的好处即 TD。但企业负债融资的比例并非越大越好,随着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上升,企业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加大,面临破产的风险,企业的价值会因此下降。权衡理论认为当企业的负债融资比例达到某一均衡点时企业价值最大。此均衡点位负债融资的税收好处与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平衡点。

  2.1.3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理论的研究视角是从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出发,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按照怎样的融资顺序进行融资对企业而言是有益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外部获取资金会承担各种成本,特别是当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时,企业内部的不良信息会被传递到外界。根据优序理论,企业应首先选择内源融资即通过自有资本和留存收益筹资,若需要外部融资一般会遵循先债务融资后权益融资这样的顺序。由于,优序融资理论所表达的是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该按照怎样的融资顺序进行融资,所以越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就越适用于这种融资顺序。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优序融资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2.2 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理论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许多外国学者都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理论,如信贷配给理论。

  2.2.1 信贷配给理论

  学术界对于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约翰夫.斯蒂格利茨和安德鲁.维斯对信贷配给理论的解释,首先他们认为不是所有的贷款申请者都能获得贷款,只有一部分申请者可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顺利获得贷款;其次并不是将申请者所申请的全部贷款金额借给申请者,他们只能获得申请贷款金额的一部分(例如,二百万的贷款申请只能贷到一百万)。

  约翰夫.斯蒂格利茨和安德鲁.维斯 1981 年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一文中指出,信贷配给问题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并由此提出了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型即 S-W 模型。S-W 模型是在企业和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信贷市场进行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想了解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就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信息的劣势,使得银行难以获取中小企业全面的信息,从而给银行有效区分企业的风险增加了很大难度。由于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辨别哪些贷款申请者还款能力更强,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会谨慎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3 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实质上是金融资源在市场上进行配置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尽管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但它也有自身的缺陷。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以及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融资作为企业必不可少的财务活动之一,税收必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不仅是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失灵的体现,也是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利益的博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应该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个角度出发。

  2.3.1 政府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依据

  (1)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效益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收益和成本不匹配,市场竞争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因此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

  在一定程度上,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要明显超过大企业,它是我国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但由于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原因,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并不顺利,资金短缺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在市场资本配置过程中,资本一般向大企业倾斜,较少惠及到中小企业。对比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与在融资过程中受到冷落的弱势地位,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正外部效应。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一项交易活动的双方对有关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别,其中掌握信息全面的一方处于有利地位,而对信息缺乏了解的一方可能因此作出错误的决定。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市场失灵使社会资源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

  根据信贷配给理论,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难以从外部获得资金的支持。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贷款前,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而言,他们缺乏完善的财务体系,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较差,因而导致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为提高自身资产质量、降低贷款风险,不愿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信甄别,导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失灵,从而增加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对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短缺时,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政策进行支持,分担一部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倾向中小企业,减轻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2.3.2 税收政策具有的优势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正外部性等原因加大了企业从外部获得资金的难度。因此需要政府对此进行干预以矫正市场失灵所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弱化。政府干预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以及财政手段,其中财政手段一般以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手段为主。

  尽管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同为政府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可采取的措施,但二者在扶持对象、扶持方式、反映速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详见表 2.1。

 论文摘要

  税收政策相比于财政补贴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对符合税法规定的所有中小企业进行激励,政策范围较广,具有普遍性;第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机构能否获得税收减免完全取决于企业自主的决策;第三,由于税收政策是通过市场这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对金融资源进行调节,所以可以避免因财政补贴政产生的新的政府失灵。

  2.4 税收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机理分析

  2.4.1 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影响,一般是通过降低税率、税额减免、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来实现的。在我国现行税法中,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企业留存收益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两个方面。

  (1)税收政策对企业留存收益的影响

  留存收益是企业从每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留存在企业内部的资金。由于留存收益是企业所得税后净利润的积累,所以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缴税款多少的影响。我国税法规定,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按照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可知,所得税税率的高低会对企业留存收益产生一定影响。企业所得税税率的提高会增加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从而使企业的留存收益减少,反之则相反。此外,当企业可享受的税前优惠较多时会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企业留利就会增加。例如,2012年 1 月 1 日,财税部门发布《关于继续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将早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从 3 万提高到 6 万。具体规定如下,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 6万(含 6 万)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 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并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到 2015 年底并扩大范围。

  例如:A 企业属于税法规定的其他类小型微利企业,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2013年度从业人数30人,资产总额25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该企业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此项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前企业只能享受20%的优惠税率,不能将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A 企业2012年1月1日之前,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为1.2万元(6万×20%=1.2万)。2012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后,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为6000元(6万×50%×20%=6000元)。相比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前少缴纳了6000元的税款。

  (2)税收政策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相当于是对固定产在使用过程中所损耗价值的补偿,企业将提取的折旧存储起来,成为日后更新固定资产的主要资金源。折旧可以作为成本在征收所得税前扣除,因此计提折旧的方法会影响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以及净利润。目前我国税法规定,只有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才可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其余均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不会对企业折旧总额产生影响。但是,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会使企业承担不同的税收负担,进而企业获得的收益也不同。例如,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选择加速法计提折旧,企业不仅因缩短折旧期限提早收回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而且间接地提升了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的能力。

  2.4.2 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影响

  构两方面。无论中小企业处于创办初期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仅靠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处于创办初期的中小企业内部积累少,只能依靠外部。

  而处于发展甚至成熟阶段的中小企业,虽然内部有一定资金的积累,但大多用于维持正常运营,没有更多的资金能用来扩大规模、更新技术等。所以,企业需要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满足企业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

  税收因素的存在会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根据修正的 MM 理论,由于企业负债融资产生的利息可以作为生产成本在税前扣除,因此负债融资可以使得企业少缴纳所得税,从而获得税收上的好处。相对于负债融资,企业股权融资向股东分配的股利必须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后才能发放,企业不能通过股权融资获得税收上的好处。因此,税收因素的存在会影响企业的融资决策。

  站在投资者或金融机构的角度,投资是一项风险和收益并存的活动。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实现。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使纳税人放弃这种经济活动而选择另一种经济活动的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对投资者征税使其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日常生活中,税收政策会通过这两种效应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当政府为促进投资者向某一领域或群体投资时,通常会采取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实施税前抵扣等优惠措施。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起到促进资本向所需群体流动的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