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历史教学中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8681字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编排等方面。"[35]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须首先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指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36]

  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始终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一线且不能马虎。当然,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从教学效果来看,它是一课之准绳".[3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由三部分构成,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围绕着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依据三维目标要求,笔者在教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拟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3)掌握南北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宪法修正案的通过。

  (4)掌握两党制的形成和情况理解和运用。

  (1)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灵活迁移所学知识,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以及世界文明的多元化。

  (2)1787年宪法的起初目的和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

  (3)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情景再现: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介绍美国大选的情况。

  (2)列表总结1787年宪法的内容并分析评价,搭建知识框架,构建知识网络。

  (3)运用图解法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理清美国政府各机构间的运作关系;理解各机构间权力"制衡"的含义;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4)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阐释问题的能力。

  (5)阅读并分析材料,进一步认识"分权与制衡"的含义,总结1787年宪法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对美国从邦联体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地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

  (3)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根据本国国情,选用合适的政治制度。

  (4) 继承和发扬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以上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在本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比较、概括、阐释问题的能力;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透过历史现象进一步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历史的、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使用科学化的教学语言

  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并通过历史知识而影响、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情感的语言。在运用历史教学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教学用词要确切,所谓确切就是历史教学中,要使概念用语严格符合史实、符合历史评价标准或符合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事实或概括判断完全符合。如指着历史地图说明方位时,不能用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而应该用北面、南面、西面、东面;时间分公元前、公元后,如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在这里,"公元前"不能漏掉。其次,内容要准确,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就不能表述成"割让香港给英国",因为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如果漏掉"岛"字就不准确了;在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表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时,说"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的统治"就不确切,因为沙俄是1547-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俄国的统称,十月革命推翻的不是沙俄,而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准确的历史语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应用。

  2、突出历史特色,讲出历史韵味

  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讲授的历史是真实可信的,就要运用能够反映历史时代特征的语言,通过教师的描述营造出历史的氛围,使历史信息的传递得以顺畅。一是要适当引用原始的历史材料,加强历史的色彩,如运用史书上的记载、历史人物的原话以及历史上的诗词歌谣等其它类型的史料,以加强历史的真实感。二是熟悉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平时应加强对历史著作包括史料的学习,进行知识积累、融会和转化。如我们在讲述近代前夜晚明商业繁荣发展时,可引用清代叶梦珠《阅世篇》中的一段话:"(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又如在讲述明代手工业发达时,引用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的一句话,"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

  四时雷电镇。不仅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且使学生有一种历史的真实感。
  
  3、语言要生动形象

  教师的语言只有生动具体、形象逼真,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讲历史事件就像置身其中,讲历史人物就如睹见其人,讲历史现象就如身临其境,才会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依据史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优美动人的故事和历史场景,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例如我们在讲选修课《戊戌变法》谭嗣同英勇就义时,一位老师这样讲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国之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些生动的语言充分渲染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这样就使英雄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得以建构。

  (三)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所谓的"历史知识"就是对人类过去的客观存在(即历史的发展过程)的主观反映,它以人类的过去为认识对象,是对这一特定的认识的主观认识。如果说有客观的历史知识,实际上是指客观地对历史过程进行认识的结果。而不是说历史知识本身是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38]

  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

  知识掌握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可见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是夯实课本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记忆准确,与之有关的课本大字、小字内容都要看看,加深理解。高中岳麓版历史教材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基本包括课本上的大字、小字、地图、图片、表格等形式,学生学习时要全面到位,才能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深层发展。另外课本上除了这些显性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其中的一些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有时包含的思维力度更大,层次更高,我们在掌握知识时要高度重视,理解透彻。隐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体现出来,是对显性知识的高度概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历史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例如我们在学习《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这一课时,需要掌握以下问题: "文艺复兴的背景?内涵?代表人物及作品的特色?意义?"很明显这些问题都是显性知识,而"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则涉及到隐性知识的理解,即要透过历史现象(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分析问题的本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我们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既要注意掌握显性知识,又要注意隐含在显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推动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2、专题史和通史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体系化

  在历史教学中,可分为专题史教学和通史教学。专题史和通史在培养历史思维方面各有优势。"专题教学与通史教学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专题教学更侧重于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掌握".[39]

  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史形式呈现的,如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Ⅰ)是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是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是文化发展历程。对于每个历史时期,阶段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专题体例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甚至说,专题体例还是提升学生历史意识的前提条件。总之,专题这种教学或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公民教育目标的落实。"[40]
  
  通史则有利于学生按时序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现象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对历史进行纵向把握,有利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如对必修(Ⅰ)(Ⅱ)(Ⅲ)进行整合,中国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

  在历史教学中,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纵向掌握历史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横向比较历史特征,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如从纵向看,中国史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从横向看,中国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艺;中国近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中国现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科技、教育、文艺。这样就打破了必修(Ⅰ)(Ⅱ)(Ⅲ)的章节顺序,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使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使知识更加清晰有序,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锤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3、注重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综合性

  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联系性和综合性是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把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考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例如,我们在讲述岳麓版必修一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可用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山东卷)选择题第18题来锤炼学生的思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