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07 共3075字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2.1核心概念释义
  
  2.1.1 “度”的哲学含义。
  
  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主要是由两种要素构成,一是关节点即构成量的范围的界限,二是同某一种质相关的各种量的限度。对于度的含义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度,标志事物质和量的结合;第二,度,是质和量的相互规定,质规定着量,量也规定着质;第三,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f,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唯一标准。从度的哲学意蕴中可以看出,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把握度,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关节点是构成度的关键要素之一,超过关节点就叫过度,但关节点并不是度本身而是度的界限,所以,度本质是一种范围和限量。

  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人们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把“天道”、“中庸”作为主宰实践的思想和价值观,以求“天人合一”、“顺乎自然”、“不偏不倚”,达到绝妙恰当的至高境界。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确定出“过度教育”的关节点,我们姑且把这个关节点叫做“教育点”.所谓“教育点”,指教育能够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规律,满足受教育者一个阶段内发展和成熟的需求。虽然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譬如年龄层次、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家庭背景、遗传因素、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均有所不同,需求的教育水平也有所差别,但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从整体上去判定处在同一教育层次的受教育者所面对的“过度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确定教育是否过度可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度、智能发展水平与潜力、现有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同一个地区同一年龄层次对事物的接受程度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如果所实施的教育正好满足于学生当前以及未来某一阶段内的需求则为适度,如果超出了学生的接纳能力和需求范围甚至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则为过度,以学生的需求为基本前提,学生能否愉快、轻松、自由地接受教育则为关键。

  2.1.2 “过度教育”的内涵界定

  从哲学上对于度的概念界定上可以看出,“过度”就是指事物超出了临界点,引起了质变,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过度” 一词在词源上的意思是指超过限度或超越其价值。

  (1)“过度教育”概念的由来

  “过度教育”这一概念由来己久,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RichardFreeman)在1976年出版的《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他将自1970年以来,大学教育的收益率下降、知识分子失业的现象称为“过度教育”,此后过度教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对于过度教育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丁?毕晓普(J  Bishop)对过度教育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他/她所需或所望”?;约翰。罗布斯(john ? Robst)特认为“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了职业通常要求的教育水平,便属于过度教育”;②此外拉姆博格(Rumberger)、曾满超(MunC ? Tsang)和莱文(Henry M ? Levin)从判定标准上对“过度教育”做进一步的研究:(1)相对于历史上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人经济地位下降了;(2)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的期望;(3)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更高的技能。总体而言,国外学者所丨全释的“过度教育”的概念是“个人所受教育超出未来工作需要的教育就是过度教育”.

  (2)“过度教育”概念的演进

  周刚德在《把握教育尺度,培养和个人才》中指出“过度教育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超出了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超出了青少年兴趣、志向等”;蓝维在《过度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中指出“过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育本身的异化,从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变成了 ‘善意的’对人的迫害和摧残,从学生的角度定义,过度教育是指超出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需求的教育”;王友菊在《莫让过度教育累了学生的心》中指出“过度教育是指试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出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的需要,客观方面指,教育内容、方法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孙华在《过度教育一一一种更为令人担忧的教育潮流》中指出“所谓‘教育过度’也可以称之为‘过度的教育',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被强迫接受教育者从功利化设计出发所提供的教育内容、教育信息和教育模式”.

  (3) “过度教育”概念的超越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过度教育”概念完全不同于西方学者立足于经济学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研究的教育与经济相矛盾的现象,而是在借鉴中国学者对于“过度教育”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施教者在具体的施教行为中是否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志向、需要以及是否顺应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着眼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从教育培养人的本质为出发点,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为视角,深入探究培养目标和培养行为之间关系的问题。那么,笔者认为所谓“过度教育”也称作“过度的教育”或者“教育过度”,具体指在教育教学的中观层面上,那些违背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超出受教育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需要并给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教育。

  2.2相关概念辨析过度教育与适度教育、教育不足三者之间实质上是对同一个问题k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的结果,在某方面的过度往往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而适度教育又是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需要匡正和回归的最终方向。在判断教育是过度还是不足时通常是以适度教育为标准,从而指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度与不足的行为和影响。

  过度教育与学业负担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复杂,总体上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影响。

  2.2.1 “过度教育”与适度教育

  研究“过度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寻求适度教育的旨归。河南省浓阳市实验小学校长李慧军认为“适度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及而不过、恰到好处,是极端教育的回归和复位,是认识、解释和改造复杂性教育的教育哲学”,?适度教育的核心口号是“关注生命质量,奠基终生幸福”,②注重学生的生命健康、生活体验、身心和谐、诚信品质等方面均衡发展。还有些学者认为适度教育就是摒弃“一刀切”做到“量体裁衣”,在教育行为中把握火候。

  研究者对“过度教育”问题的批判和探讨暗含着对适度教育方式的认同和对其价值的追寻。适度教育饱含着人们期望学生在身心、个性、品质、兴趣、志向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的美好期许,是匡正过度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和价值旨归。

  2.2.2“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

  在以适度教育为临界点的前提下,“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完全背道而驰,但二者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诸如违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给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极端危害、影响学生健康有序的生活和学习。

  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二者往往形成一种连带关系,在基础教育方面,过度给予学生施加学习负担和难度,但却在学生兴趣施展、个性塑造、潜能幵发、创造性培养方面存在广泛的教育不足的现象。所以说教育不足就是教育的“不及”即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本应该满足学生个体健康发展方面的教育却人为地“压榨” 了。

  2.2.3“过度教育”与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也是基础教育领域内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课业负担,有学者认为“课业负担是指学生身心所承受的与学校课程有关的一切学习负荷量”;?也有学者认为“课业负担被定义为是指学生在课业方面应承受的压力、履行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②以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手段”.③通过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很多学者将“过度教育”等同于学业负担,虽然在基础教育领域,二者同时存在,同时反映了教育领域内的很多问题,都是阻碍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落实的一个巨大的因素,但却不是同一个概念,过度教育比学业负担所内涵的领域更广、折射出的问题更多,学业负担只是“过度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的外部表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