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07 共3238字

  结语

  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成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越好。相反,知识只是学生用来探究世界奥妙的一道工具,最终应该通过知识的学习塑造个体成熟的品格和气质、掌握适应社会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形成遵守公共生活的道德和习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人、塑造人、形成人、发展人的艺术,其逻辑起点和最终旨归离不开正待成熟的学生个体,通过教育而把他们培养成身心两健、体脑发达、品格优良、情感丰盈、理性睿智、技能卓越的人,这是教育本真意蕴的彰显,也是人们赋予教育的理想期待。

  当前,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愈演愈烈,在功利主义、学历主义、竞争意识的深层渗透下,教育被异化为一种谋取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和手_是获取高分数、提高升学率、满足虚荣心的必备“神器”.学生在“过度教育”的暴力施压下,压抑了天性、泯灭了个性、丧失了兴趣、抹煞了童年幸福体验,在“过度教育”不可一世的姿态面前,学生成了名符其实的被灌输、被宰割、被限制、被规训的对象,由此而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我们要认识到,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期,并不是越多、越难、越快的教育就越好,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大脑接受能力和内化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在一定阶段内适度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明智之举。教育要深刻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的生命体悟和情感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做到因材施教、量力而施、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会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家长、教师、学校要适度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不良思想的钳制,理性面对社会的竞争,不刻意去压抑、限制、管束学生以此强迫他们接受过度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充满欢乐、自由、轻松的环境,坚决摒弃“过度教育”的做法,还给孩子一个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晓楠。教育学经典名言智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63.
  [2]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185.
  [3]夸美纽斯,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8.
  [4]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9?122.
  [5]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2.
  [6]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省察--兼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样态0?.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
  [7]刘永富。哲学概论(纲要)[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74?120.
  [8]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8.
  [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编。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教育学专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09: 84?136.
  [10]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1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9?214.
  [12]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约翰?泰勒?盖托,汪小英译。上学真的有用吗?[M].郑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4]托尼?瓦格纳着,余燕。教育大未来[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15]雷蒙德?卡拉汉,马焕灵。教育与效率崇拜--公立学校管理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6]斯普林格,贾晨阳。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菲利普W杰克森,吴春雷。什么是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18]曹正善、熊川武。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学位论文类:
  
  
  [1]毕钰婷。幼儿园“过度教育”的问题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2]方春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合肥:安徽工业大学,2011.
  [3]王玉超。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4]崔玉平。中小学生负担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罗敏。高中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减负”策略--以无锡市Y高中为个案[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6]李红茹。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综合治理研究--基于行动的视角[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7]白琚。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过度教育探索--兼论过度教育下的大学生就业[D].西安:西北大学,2009.
  [8]陈方红。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后果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6.
  [9]谭桂利。美国20世纪70年代过度教育分析及对我国启示[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2.
  [10]张军利。过度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1]王守纪。论教育的超越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学术期刊类:
  
  [1]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J].教育研究,2008(9):24-27.
  [2]杨全海。试论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 86-87.
  [3]龚烨。亚里士多德的适度与幸福及其当代意义[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8-31.
  [4]陈延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之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6-29.
  [5]薛永武。“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一一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新探[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6): 24-27.
  [6]王鑫。从《爱弥儿》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新课程研究,2011(2):10-12.
  [7]常建华。适度教育必须把握火候[J].专题研讨,2009(7):26.
  [8]操宏高。适度教育观及其微观基础[J].教育与经济,1991(7):8-12.
  [9]罗宜竹。适度教育浅论[J].山西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1984(9):95-96.
  [10]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11]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18-20.
  [12]孙华。教育过度种更令人担忧的教育潮流[J].教育论坛,2003(4) : 3-5.
  [13]王秉蓉。关于过度教育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57-60.
  [14]刘刚,蔡辰梅,李桂琴。论“过度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8-12.
  [15]虞小强。中小学过度教育产生的成因分析及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19-21.
  [16]_守轩,朱宁波。“过度教育”的表征、归因与救赎[J].中国教育学刊,2012⑶:18-21.
  [17]蓝维。过度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4(10):34-37.
  [18]周刚德。把握教育尺度,培养合格人才[J].爱满天下,2007(1):26-27.
  [19]王友菊。莫让过度教育累了学生的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6):22-23.
  [20]张华。过度教育谁之过[J].教育艺术,2006(9):68-69.
  [21]赫?斯宾塞,颜真译。如何避免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J].师道,2004(4):19-21.
  [22]桂荣。中学生学业负担调查报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 91-93.
  [23]黄首晶。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理论缘由探析[J].教育探索,2011(2):14-17.
  [24]杨德广。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5-20.
  [25]王一涛。论过度教育竞争的根源及其对策--对一起“高考事件”的“过程--事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35-36.
  [26]王镜宇。论教育竞争的异化--关于应试教育的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186-188.
  [27]蒋凯。为竞争而训练--过度教育竞争的根源与后果[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 : 76-81.
  [28]李斌辉。童年幸福与学校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9(8):52-56.
  [29]王颖。论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期望[J].阴山学刊,1997(3):92-97.
  [41]李应招,周凤荣。我国教育过度问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1): 114-117.
  
  报纸文献类:
  
  [1]苏令。适度教育: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N].中国教育报,2009-11-3(5)。
  [2]李茵。试论当前基础教育中的“适度教育”[N].长江闩报,2010-5-28(1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