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3563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采用灵活的课堂导入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带着一种渴望的心理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联旧引新"方式、"解题释意"方式、"布疑设悬"方式、"概括提示"方式、"直观启动"方式、"联系已知"方式等等。例如我们在讲解岳麓版必修二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时,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然后提问:"1500年后世界先后崛起9个大国并相继走上了工业文明的轨道,而中国1500-1840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阶段明清时期即近代前夜, 此时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最终中国在与西方工业文明的较量中迅速陨落,这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这种导入,既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又能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设计导入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导入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类型等要素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其次,导入要简短有力,不要拖泥带水。第三,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把动画、声音、影像、文字、图形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信息,进行课堂教学。它使课堂教学表现手法更灵活,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更能引导学进行积极地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率,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如我们在学习岳麓版必修一第 16 课《五四爱国运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我的 1919》中的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中顾维钧扮演者的表演极富感染力,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不顾强权、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历史史实,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爱国激情,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了本课的学习中。接着老师提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巴黎和会是怎样的一次会议?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的正义要求?山东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五四爱国运动又是如何发生的?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这些问题。然后学生会带着问题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认真思考相关问题,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另外,多媒体能以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呈现大量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在讲岳麓版必修三第 5 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异端"思想家李贽的思想主张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大量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材料四: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材料五: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哪些思想主张?

  通过大量史料的呈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保持一定的紧张感和高度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提升了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3、合理运用史料,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由于历史认识的基石是史料,围绕史料问题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既是尊重史学的逻辑与法则,又是为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找到了载体,开辟了具体途径。通过史料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学科教育的宗旨和课程改革的理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选取史料,分析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我们在课堂上可提供全国各地市的高考真题或模拟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因为这些史料都是经过专家和学者精心挑选的,所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1)搜集和甄别史料,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甄选、辨别,这是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的基础准备阶段。如我们在探究有关妇女解放问题时,可以利用 2014 年高考文综历史(山东卷)第 38 题来进行分析与讲解。

  38.(24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图 9 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

  ①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 分)(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 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 分)(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4) 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② 加以阐述。(8 分)本题以妇女解放为切入口考查了 20 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变化,并渗透研究性学习、史料教学、比较史学等内容。第一问"从反面印证古代礼教对妇女的压制"这一角度答题。

  可以和其他史料对比运用,从而更能探讨 20 世纪初妇女解放情况。第三小问主要探究了史料的价值。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材料丙则出自大公报的新闻报道,相对真实,史料价值更高。第(1)小题即是简单模拟了一个历史研究中搜集历史材料的过程,第(3)小题则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类、鉴别能力。

  (2)分析和整合史料,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对已掌握的史料只有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变得条理化、清晰化。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有层次之分。一种是浅层次的理解,即通过关键词或关键句的提取,获取材料的表层信息。如第 38 题第(2)问: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 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 分) 通过阅读,可以得到"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鸣凤认为两人的身份不同"等。另一种是属于深层次的对信息的解读,往往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解。如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体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平等观念,鸣凤认为两人身份不同,体现出了当时封建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等,并由此理解 20 世纪初的中国新旧交织、进步与保守共存的时代特征。浅层次的历史材料阅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只需要简单技巧就可以完成,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而对材料的深层解读和理解,需要把史料放到所学知识体系中进行重新整合,得出更深层次的认识,需要的思维力度更大,程度更深,更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3)合理运用史料,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运用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是考察学生基本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历史思维批判性、深刻性的重要体现。历史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通过大量史料的呈现,让学生概括总结其中的观点;反过来,给学生亮明观点,要求结合所学运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反复循环,逐步提高,做到史论的高度统一,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 38 题第(4)问: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② 加以阐述。(8 分)此问需要合理利用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化(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变化的角度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所谈内容必须回归到对妇女解放的影响上来,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