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独特的人生阅历与多重写作身份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1 共40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龙应台多重身份对其作品的影响探究
  【第一章】多重身份下龙应台创作分析绪论
  【第二章】独特的人生阅历与多重写作身份
  【3.1】立足于本土的社会评论家
  【3.2】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观察家
  【3.3】为人母、为人女的生命思索
  【第四章】龙应台及其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龙应台文学作品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独特的人生阅历与多重写作身份

  龙应台有着多重身份,她是难民的第二代,随着父辈逃难来到台湾,长在台湾,对于大陆没有记忆,在台湾又被视为是外省人,在大陆寻宗之后回到台湾成为归来的台湾人,她嫁于外籍男士旅居外国成为了异乡人。在美国留学和旅居欧洲时受到西方地区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归台后,龙应台在中西方文化中来往穿梭,社会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不论社会角色如何变化,龙应台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没有改变,同时一直没有发生改变的还有龙应台对社会、对人性的期望。

  2.1 独特的人生阅历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读过苑里国小,苑里初中,通台语,后来搬家到台湾高雄茄萣,为台南女中校友。1974年,龙应台从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后她去美国留学,受到美国思想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之后龙应台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毕业,毕业后龙应台返回台湾。1984年,一场“龙卷风”在台湾地区上演,《龙应台评小说》在台湾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在台湾当地多次再出版。1986年8月到1999年9月,这13年间龙应台旅居于德国和瑞士,在此期间龙应台不仅在海德堡大学任教,还在《法兰克福汇报》等报纸上担任专栏撰写的工作,这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1995年,“龙应台专栏”这一栏目在上海《文汇报》上开刊,龙应台曾在1999年出任了台北市的首任文化局局长,在其在任期间,龙应台取消了保护本土文化的政策,四年后,龙应台辞去该职务,继续写作。并于8月份,前往香港大学,成为该大学的访问教授。2005年,龙应台和一些文化人和企业家创设了文化基金会。第二年的11月,龙应台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出版,并荣登香港和新加坡畅销书榜,龙应台本人也荣膺了“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该刊评语是:

  “龙应台在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官僚机器的运作变成现实后,最终一尘不染地回归文坛。”自此之后,龙应台的作品就更加的层出不穷,先是《亲爱的安德烈》在2007年的12月出版,然后《目送》又在2008年的七月出版,这两部书的出现,使得龙应台的作品在台湾文学类书籍中的销售量一直保持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足足有十年之久。龙应台本人也被香港大学聘为“孔梁巧云杰出人文学者”.到了2009年《大江大海1949》这部书的问世,使得龙应台再一次走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这部书据龙应台自己的评价就是:

  她用了十年的时间去酝酿、去构思,用了一年时间闭关打造,这是她自身的经历,也是在自己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之后的积淀;第二年8月1日,龙应台应北京大学之邀,在北大讲堂发表了《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在演说中,她阐述了自己的中国梦,她的中国梦其实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她的中国梦其实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其实这两句话不仅仅是自己的中国梦,也是所有的台湾人的中国梦,另外这两句话也是全台湾人民的价值观,是全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她的这一观点,受到了北大学生和学者的追捧。“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在2010年11月15日发布,其中龙应台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2012年的1月31日,龙应台接任了“文建会主委”一职,因为在2012年的5月20号,这一部门更名为“文化部”,龙应台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台湾地区“文化部”的第一任“文化部长”.龙应台在任期间曾经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并在去欧洲访问期间出席了颁奖典礼,但是到了2014年,龙应台又一次辞去了“文化部长”的职务,成为一个自由创作人。

  龙应台的多部作品都领军于文学类畅销榜的第一名,其作品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还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另外她还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教,曾经担任过“文化部长”,曾经担任过台湾大学的副教授,并且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在清华大学任讲学教授,这样的成就在文化圈中是极其罕见的。

  2.2 多重的写作身份

  龙应台多种社会角色和身份,穿插在龙应台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之中,她是作家、是社会评论家、是政府官员、是记者、是教授、是外国人的妻子、是女儿、是母亲。

  2.1.1 多种人生的经历

  龙应台有着十分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中国大陆解放的时候,龙应台的父母带着她跟随着国民党逃到了台湾,这段经历在龙应台自己看来,她是背井离乡,逃离了大陆,在台湾谋生,因此她的身份就显得非常的特殊,在台湾人看来,龙应台就是一个“外省人”,而当龙应台去中国大陆探亲的时候,她在去中国大陆做学问的时候,她又成了“台湾人”.当他去美国留学,又或者在定居欧洲期间,她又被当地人看成是一个“外国人”或者是“异乡人”,当她又回到香港大学任教的时候,她又被认为是一个“香港居住者”,按照龙应台自己调侃自己的时所说的话就是自己被没有了归宿感。

  龙应台是台湾的外省人。因为龙应台的父母是从大陆逃难去台湾的,与台湾本省的人相比,他们是一个“外省人”.这些外省人在台湾说着自己的方言,怀念京剧昆曲,龙应台从小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与台湾本省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她不听歌仔戏、说国语。她曾经这样形容过台湾人,就是在墙壁上挂着祖辈画像、有自己房子的人,他们可以在清明节去扫墓,而她是个外省人,祖籍在大海的另一边,在清明节只能倚着树干看被烟雾缭绕的台湾本省人。

  龙应台是异乡人。在她22岁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龙应台赴美留学。在美国她是一个来自亚洲不发达国家(地区)的外籍学生,之后旅居瑞士,又被外国人当成是逃难的亚裔女子。她在德国居住的时候,她不仅是一个中国母亲,同时还是个与丈夫、邻居讲德语,与自己孩子讲汉语的得体女士,她不停的往返于台湾和德国,一东一西似乎都是她的家,她努力和细心的经营着这两个家,但是她的异国是孩子的家乡,孩子的家乡却是她的异国。

  2.1.2 多重的社会身份

  除此之外,龙应台还有着非常多的身份,她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她同时还是一个讲学教授,她要在多个大学中任教,她还做过官员,当过台湾的文化部长,另外她还做过社会评论者,还当过记者,这些社会身份,也让龙应台具有了多重的写作身份。

  龙应台是一个作家。在1984年11月之前台湾没有人知道谁是龙应台,但是在1984年11月之后,不仅是台湾,甚至整个华人世界没有不知道龙应台的。龙应台说过,她在写作的时候,整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大脑,她集感情充沛和理性发达与一体,丘如华曾经形容龙应台是一个人味很重的人。

  龙应台是一个政府官员。龙应台在一篇篇的散文和一次次的演讲报告中登上了台湾的政治舞台,龙应台几乎享誉全球被全世界所认知,她从一个体制外的知识分子走向体制内的文化局长。在她担任台北文化局长期间,为将台北打造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而规划并努力着。2006年,龙应台邀集东京、汉城及台湾一些县市举行“亚太文化之都高峰会”,希望通过这次的高峰会将台北推向世界,加强亚洲部分国家、地区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沟通,龙应台是社会评论者。在她而立之年,她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蒙,她通过一束野火点燃了人们心中枯寂的灵魂。在当时,台湾依然被国民党一党专政所控制,台湾严密的舆论控制使得台湾缺少生气。随着工业进步、经济发展,台湾的环境污染加剧,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台湾百姓有苦难言,在这样的情况下,龙应台以一个社会评论者的身份,以笔为匕首划开社会压抑灰暗的外衣。她质问台湾官员、质问普通百姓、质问体制和社会风俗,对台湾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2.1.3 多重的生活身份

  除了这些社会的身份之外,龙应台还和所有的人一样,她有着多重的生活身份,龙应台是一个中国人的女儿,她有着为人女的那份亲情;另外龙应台还以一个德国人的妻子,她有着为人妻的那份爱情;龙应台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也有着为人母的那份母性。

  龙应台是一个母亲。龙应台一直给人以女强人的感觉,她以锋利的笔锋横扫华人世界,那么在朋友眼中以及孩子面前,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林青霞在自己的散文集《窗里窗外》中曾经提到过,龙应台是她见过的最不爱漂亮的女人,并且还是个丢三落四的女人,经常忘记带自家钥匙,在几次求助管理员纸糊,她索性将钥匙搁到楼下邻居家。

  而她在写作的时候,衣食住行都全部被抛在了脑后,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丢三落四的女人,在对待孩子时总是能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她特别的喜欢孩子,她在一次采访时表示:“我最大的消遣就是孩子。如果我在事业上没有野心的话,我会生十二个孩子。”她是一个为了能够参加孩子成人礼在媒体会上数度落泪并恳请准假的母亲,她是一个为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而毅然辞去职务的母亲,她是一个为了能够让孩子得到快乐而甘愿放下笔陪孩子玩乐的母亲。

  龙应台是一个女儿。作为一个女儿,龙应台一改曾经犀利执言的文风,转变温和婉转的笔调,其文字中充满着浓郁的个人情怀,通过冷静和细心的抒写,去记录难以重复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哼唱“四郎探母”的父亲已经病逝,当年坐在海边结渔网的母亲也因为失忆渐渐地不认得自己的儿女……通过这些描写,来拷问人生中的生与死、舍与得。

  龙应台就有着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身份,这些对于龙应台来说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都增加了她的生活阅历,都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海量的素材和经历。龙应台在创作的过程中,她描绘着欧洲,回忆着台湾,怀念着中国大陆,对那些所谓的爱祖国,爱人民的人进行着劝慰:历史不能被遗忘,但是历史可以被原谅。她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进行观察社会和观察生活。

  就是因为她的这些不同的身份,才使得她既能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责任、对担当、对良知的审视和反思,她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和人类的灵魂进行商谈;她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去拷问体制,拷问历史,拷问文化内涵;她又以自己的生活身份去书写着亲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母亲对于儿女的担忧和爱昵,用女儿的身份去描绘亲情,去展现自己的感恩,她也能以一个同辈人的身份去进行劝导和引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