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地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的文化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29 共464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近代社会因素对山西形意拳的影响探讨 
【第一章】山西形意拳发展的社会作用前言 
【第二章】形意拳与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近代山西形意拳推广研究方法 
【第四章】近代山西形意拳发展历程阶段分析 
【5.1  5.2】晋商商业的繁荣是形意拳发展的驱动力 
【5.3  5.4】地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的文化因素 
【结论/参考文献】近代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动因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3 地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的文化因素

  5.3.1“尚武”精神的地域文化对山西形意拳发展的影响

  山西地处华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坡的东部,“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山西地理位置毗邻塞外,历史上山西战乱不断,特别是山西的北部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养成了尚武的民风,当时的乡民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对其性格特点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山西地区人文环境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乡民形成了坚毅、勇武的性格特点,促进了“尚武”精神在这一地区的形成,“尚武”精神也成为了山西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古语云:“山东出相,山西出将”[35],历史上的山西名将辈出,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有“千里走单骑”的武圣关羽,有“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有号称“无敌”北宋名将杨业等等,这些武将的出现,导致了当地乡民极为尚武,将门之后受父辈的熏陶,也使“尚武”精神得以延续,名将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山西地区尚武的精神文化形成,清以后,山西地区社会安定,战事甚少,促进了山西商业的发展,晋商的财富积累飞速增加,但自古尚武的性格特点依然体现在山西的社会环境中,当时的山西人较为富足,人们对武术的需求不仅仅是因为生存的需要,随着晋商商业的发展,尚武精神已成为山西区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种尚武的社会风气,对山西武术的发展和传承是有着促进的作用,习武是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过程,真正从人的内心热爱才可能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学习。而深入到山西人内心深处的“尚武”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动力。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的武术名家,特别是山西的晋中地区习武成风,当时山西地区的就有晋北的鞭杆,洪洞的通背拳,平遥的信拳、祁县的戴氏心意拳等等,这种习武成风的社会环境,十分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些都为近代山西形意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近代的山西武术走向了一个巅峰。

  5.3.2“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

  庄子云“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是对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描述,在道家看来“天人合一”指天和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36].《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人三者相应,《易经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强调三才之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不仅仅有人道,人道的作用在于融万物,人与自然相融合[37].人的行为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山形意拳的入门功“三体式桩功”就是根据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的天、地、人三才而创立的,按照人体三节(上肢、下肢、躯干)与天、地、人三才相对应结合的基础桩功,使“身如桩木之稳固”,按照自然法则,锻炼身体,拳理拳法中无疑体现人与自然的共融,“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因此通过“三体式桩功”的练习,可以促进形意拳的练习。

  形意拳的基本拳理“六合为法”,即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动作一出,上肢、下肢、躯干必须合一,念一动,意、气、力必须合一,拳谱云:“心与眼合益明,心与耳合益聪,心与手合益疾,眼与手合益准。”全身上下从内到外无不相合,总之,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

  这都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在形意拳中的体现形式,形意拳的三性(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和三层功夫(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都是通过自身的锻炼,与他人较量武技,不断地研究、创新、升华,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38],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此外,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拳,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十二种动物,模拟十二种动物的形态与技能,模仿动物的形态,观察其意境,立法为拳,十二形拳以形取意、形意兼得,使象形融于拳法,使自然界的动物为人所用,是“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又一体现形式,可见,在山西形意拳中处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形意拳是在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

  5.3.3 五行学说对形意拳拳术理论的影响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它认为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存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五行出自《尚书·洪范篇》,主要研究事物相生相克的的原理,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39].这就是当时形意拳创编五行拳的理论依据,山西形意拳就是根据五行学说创编了五行拳,被称为形意母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古拳谱中说五行拳按照金、木、水、火、土而命名,以斧、箭、闪、炮、弹喻之,五行拳的立拳之本就是五行生克原理,五行生克也是技击之术的依据。五行拳外修劈、崩、钻、炮、横五拳,内应肺、肝、肾、心、脾五脏。招式简单,容易入门,但是易学难精,李洛能在练五行拳之初,劈拳就整整练了两年之久。只有严格按照练功要求,一招一式的刻苦学习,精斯术而学以致用不难矣。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行拳相生是指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五行拳相克是指劈破崩,崩破横,横破钻,钻破炮,炮破劈[40].五行生克与形意五行拳关系如图 5-1:

  古谱有云:“劈拳内应肺,外通鼻,在体为皮毛,守窍于膻中,气发于肺腑。崩拳内应肺,外通眼,在体为筋,守窍于夹脊,气发于肝脏。钻拳内应肾,外通耳,在体为骨,守窍于会阴,气发于肾脏。炮拳内应心,外通舌,在体为血,守窍于祖窍,气发于心脏。横拳内应脾,外通口,在体为肌肉,有守窍中脘,气发脏腑。”大意就是五行拳锻炼人体五脏、五官、形体、五窍的对应关系(表 5-2 )坚持练习劈拳对肺脏有好处,练习崩拳舒活肝脏,练习钻拳养护肾脏,练习炮拳增强心脏,横拳利于脾脏。这与传统中医思想的内脏五行关系有紧紧地联合在了一起。形意五行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五行学说的之道,五行学说在其拳理、拳技、养生等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5.4 动乱不堪的政局对山西形意拳的影响

  5.4.1 近代列强的侵略对山西形意拳发展的推动作用

  道光十九年,湖广总督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商人走私鸦片的嚣张气焰,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近代的中国遭受着内忧外患的、动荡不安的困境,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同时也是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翻地外来侵略的奋斗史,从 1840 年开始,晚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打开国门,割让土地,赔付巨额赔款。期间发生了众多的政治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直至 1912 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告成立,清政府灭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山西形意拳大师们深明大义,纷纷投入到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运动之中,体现了练武之人的民族气节,当时有日本武士在天津摆擂半余月,连伤多名武林高手,山西形意拳高手车毅斋听闻,不辞辛苦从山西太谷县赶到天津,凭借过硬的武术功底,丰富的实战经验,再与其较量的剑术中,大败日本武士。《车君毅斋纪念碑文》记载:“日人奋然临,毅斋慢然应,倭败色沮愿师之,毅斋婉谢焉,人问其故,毅斋曰:岂可使吾国绝技而传之外人耶?”表现了武林人士崇高的民族气节[41].清末光绪年间,形意名师李存义曾在刘坤一军营教士兵练武。

  后到保定开万通镖局。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李存义率领众弟子,参加义和团运动,奋勇杀敌,每战必先。曾带领门徒夜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痛杀当时守站的俄国士兵。民国七年,他以 71 岁的高龄协助同门韩慕侠在北平六国饭店战胜俄国大力士,形意拳奇才韩慕侠在北京六国饭店战胜俄国大力士,更使形意拳闻名于世。许多武林名士远赴山西太谷学习形意拳,山西省各大小城市成立了国术馆,其中车毅斋、李复桢、李广亨、宋世荣等都在馆中任教,使形意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局面,培养了一批形意拳的新生力量。1937 年冬日本入侵山西,形意拳遭到了毁灭形的打击,许多拳师为了保家卫国奋起抗日,仅山西就有陈晓峰、杜子和等担任要职的形意拳名师被残忍的杀害。老拳师不顾个人安危,传授形意拳术培养了众多形意拳新生力量,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38 年太谷沦陷,日寇为了加强对太谷县的管理,组织建立保卫团,日寇委派汉奸多次游说形意拳大师宋铁麟均被其严词拒绝,宋铁麟怒然道:“国家有难,我堂堂中华男儿,未能报效国家,深以为憾,岂有委身为倭寇效劳之理!”为此宋铁麟远走他乡,直到 1945 年日本战败才返回太谷。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动乱不堪,不断被列强侵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诚,众多有志青年习武强身,加入了反抗列强的行列之中,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山西形意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5.4.2 政治运动对山西形意拳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清政府软弱无能,政府变迁,社会动荡不安,连年的战火以及各种外来思想的侵袭使中国社会现状内忧外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众多形成“强国强种,习武兴邦”的思潮,这种“尚武”精神客观上为近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梁启超说:“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之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说明尚武是国民的根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有重要意义,是民族赖以强盛的重要因素[42].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批评当时一些学者摒弃本国传统体育、全盘西化的学习“洋体育”行为。在土洋体育、和传统体育的斗争中,孙中山主张既要吸收西方的体育的先进思想,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特别是凝聚民族“尚武”精神的武术运动。他把西方的兵式体操和中国的武术结合引入了当时的军事院校之中,受当时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以及爱国人士开始创立一些武术组织,宣传尚武精神,培养武术人才,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央国术管,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育会,还有如中华武术会、中华剑术研究会、形意拳术研究社等众多武术组织。当时的国民政府力推武术进入学校,为国家培养武术人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也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与传承找到了新的契机,也使民间对武术的热诚提到了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山西省国术馆成立于 1927 年,成立前后,山西境内出现了 500 多家的民间武术组织。比较着名的有:三晋国术研究会、太原国术馆、大同国术研究会、晋中太谷国术馆、介休国术研究会、五台国术馆等等,这些武术组织的出现对山西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和传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1928 年,在南京举行的国考的大赛上,山西派往的参赛队 16 名参赛队员中就有张万荣、李连成、郭凤山、韩榕华、李春舫、韩其昌等 15 名是练习形意拳的高手。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来分别加入了中央国术馆、黄埔军校、各省国术馆担任重要职位,特别指出太谷国术馆对形意拳的发展影响尤为重要,在 1934 年由布学宽首先发起,团结太谷武林同道。

  以“提倡尚武”,“国技重光”为口号,并亲赴南京,呈请张之江(当时中央国术馆馆长)批准于 1935 年成立太谷国术馆,传授形意拳术,两年间,培养了一百多人功底扎实、身手较好的形意拳新秀。为山西形意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此可见,近代政治运动对山西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和传播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