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心理学硕士论文

网络中高校学生自我表露、人际信任以及社会支持分析与讨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9 共4665字

  第 4 章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

  4.1.1 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按平均数大小排列分别为可靠性、情感性信任、一般信任。

  可靠性维度主要是指相信网友是诚实可靠的,其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如今网络迅速发展,已经深刻融入每一个个体的日常生活。大学生对网络本身比较了解,了解网络交往如何运作,而且大学生作为象牙塔中的一员,还未全身踏入社会,对他人的信任度较高。因此,可靠性维度具有网络人际信任的最高值;情感性信任主要是指给予网友信任,并且愿意吐露心声。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决定了个体会更加无话不谈、暴露自己的弱点。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大学生多处在 17-23岁,处于青年晚期,该时期的任务即发展亲密感。大学生离开家乡进入校园,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同时亟需克服孤独感,网络便成为了倾诉内心情绪和苦闷的首要选择。一般信任则是指对网络交往本身可信的广义看法,排在最末位,但仍处于中等水平。

  4.1.2 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不显着,与研究假设不相符。这可能是由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决定的,网络情境下个体的社会身份属性较弱,真实的性别属性较为模糊,仅存在于所填写的资料中,个体无从考证,进而对性别的关注降低。故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不显着。

  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在总体水平和各维度上的学科差异显着,与研究假设相符。

  理工类个体的网络人际信任总体水平显着高于文史类;在一般信任、情感性信任和可靠性三个维度下,理工类个体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也显着高于文史类。这可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文理科的不同学习环境使个体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和思考的方式。理工类学生更关注自然科学,文史类学生则更加关注社会科学。故文史类对网络人际交往有着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因而其网络人际信任水平略低于理工类。

  在网络人际信任的各年级之间的年级差异不显着,与研究假设相符。信任最初的发展起源于婴儿期,该时期婴儿与看护人的关系为成年后的个体信任奠定了深刻的基础。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际信任的发展与年龄的关系并不太大。此外,网络人际信任的差异很可能体现在网龄上,即使用网络的年限,而不是以实际年龄去衡量。

  4.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

  4.2.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得分按平均数大小排列依次为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友伴支持、工具性支持。

  信息支持主要是指通过网络交往获得所需信息和资料。这是由大学生本身的角色决定的,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的时期,需要通过网络获得所需信息,作为书本及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扩充个体知识储备,为未来打好基础。同时,这也印证了网络资源和信息的丰富性;情感支持是指在网络上获得认可和归属感,与网友分享思想、感受、体验等;友伴支持是指与网络中结识的朋友倾诉感受、宣泄情绪、交流心得、分享兴趣等;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都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支持和鼓励,进而提高社会适应性,降低焦虑水平,提升主观幸福感。

  工具性支持则是指通过网络获得财物等实物,工具性支持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分数最低。

  4.2.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不显着,与研究假设相符。如上文提到的,网络情境下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且性别对网络社会支持的影响不大,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沟通模式,故性别差异不显着。大部分研究均未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显着性别差异,当然也有部分研究指出其性别差异,认为男性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较高,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和三个维度之间的学科差异显着,与研究假设相符。

  在网络社会支持总体水平上,文史类显着大于理工类。其中,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维度下,文史类显着大于理工类;在工具性支持维度下差异显着。文史类所研究的社会科学主题性质需要较多的信息支持,文史类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决定了更高的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水平。在工具性支持方面差异显着,这可能与工具性支持本身的特性有关,个体对该支持本身的期望值偏低导致其总体水平较低,故差异不显着。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体水平的年级差异显着,与研究假设相符。大一的网络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显着高于大二,大四的网络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显着高于大三。信息支持维度上,大四的信息支持水平显着高于大二;情感支持维度上,大一的情感支持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年级。友伴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年级差异不显着。大一新生刚刚踏入校园,身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个体通常会体验到更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大二、大三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与周围老师和同学的磨合,校园生活的适应性较好。大四学生因即将离开校园,面临就业以及考研等问题,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再一次处在较高水平。因此,在网络社会支持总体水平上,大一和大四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其处于较高水平。大四学生着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故需要从网络中获取更多地信息和资源加以整合,故其信息支持水平显着高于大二。初到新环境的大一新生则在情感支持水平高于其它三个年级。

  4.3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特点。

  4.3.1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得分按平均数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兴趣爱好网络购物、情感状况、个人信息、网络游戏、私密态度。

  兴趣爱好是指对音乐、运动、休闲娱乐方式等的自我表露。网络中有各种主题的论坛,即是该维度分数最高的例证。在网络中,个体通过表露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共同分享、探讨。同时,这种以兴趣爱好为契机的网络沟通方式,使双方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较高。网络购物是指对商品的要求、真实喜好以及使用感受等。由于网络购物方面的自我表露不涉及隐私,同时个体需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可以购买到心仪的商品,故该维度的自我表露水平同样较高。情感状况是指过去及现在的恋爱状况,以及与异性交往时,遇到的困扰。网络的去抑制性,使得内心诉求更容易坦露,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和渠道去表达个人的情感状况,?

  在网络中则得到了体现。个人信息是指学习和工作中的优势、困境,以及过往的经历等。对个人信息的表露是更倾向于与相对熟识的网友交流的信息,故其维度的自我表露水平处于中间值。网络游戏是指表露与游戏相关的信息,如个体的游戏身份、对新游戏的推荐、对游戏伙伴行为的建议等。私密态度是指对金钱、外表、政府等的态度。

  网络游戏和私密态度的自我表露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相关话题并不主流决定的。

  4.3.2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显着,与研究假设相符。在网络自我表露总体水平上,男性自我表露显着高于女性。其中,在私密态度、情感状况和网络游戏维度上,男性的自我表露显着高于女性;在网络购物维度上,女性的自我表露显着高于男性。

  在个人信息和兴趣爱好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着。这与 Kays(2012)[93]等人和 Whitty(2008)[94]得出的女性自我表露水平更高的结论并不相符。这可能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男性的自我表露水平普遍低于女性,这主要是其性别角色和社会规范决定的。然而,在网络情境下的匿名性、去抑制性以及高亲密性,男性隐藏的自我表露特质被激发,生活中无法满足的表露诉求,在网络中得以实现。因而,在私密态度、情感状况维度上的自我表露水平均显着高于女性。网络游戏的受众群体主要是男性,男性相对而言比较了解游戏,因而,该维度下的自我表露水平也高于女性。然而,女性的网购情况比较多,因而,该维度下的自我表露水平高于男性。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学科差异不显着,与研究假设相符。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年级差异不显着,与研究假设相符。网络环境是对学科和年级差异的一种弱化,自我表露的学科和年级差异均不显着,可能是由于网络自我表露的总体水平本来就偏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为个体抒发情绪、提高社会适应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前人的研究表明,网络自我表露与年龄呈现非线性关系,十八岁以后网络自我表露逐渐降低,与本研究结论不符。这可能是由于测量到的网络自我表露年龄差异不明显,或者是网络情境下的年纪应更多考察网龄,而非实际年龄。

  4.4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

  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社会支持呈显着正相关。除可靠性维度外,网络人际信任的两个维度(一般信任和情感性信任)与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存在显着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网络人际信任的水平则越高,这是由于获得相对稳定和坚实的支持系统有助于个体更加信任他人,设防心理较弱,故二者呈现显着正相关,与丁道群(2005)[95]的研究结果一致。一般信任和情感性信任涉及更多感性认知层面,更容易引发个体对网络沟通对象的正向期望,故二者均与网络社会支持显着正相关。

  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自我表露的私密态度、情感状况、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四个维度都存在显着正相关。一般信任、情感性信任、可靠性与私密态度、个人信息、兴趣爱好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正相关。一般信任与网络购物呈显着正相关。情感性信任与情感状况和网络游戏呈现显着正相关。可靠性与网络游戏之间显着正相关。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高,网络自我表露的水平也相对较高,与 Joinson(2010)[96]的研究结果一致。个体对网络情境下的沟通对象信任程度较高,则对自己的隐私和态度保护较少,更相信通过自我表露可以获得积极的反馈,故自我表露的水平相应提高。

  友伴支持、情感支持、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表露的各个维度均存在显着正相关。

  除私密态度、情感状况外,网络自我表露的各维度与工具性支持存在显着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越高。这是由于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有自己的支持系统,系统内成员彼此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归属感较强,故相对而言会更加信任他人。网络人际信任水平高的个体,如上所述,更愿意进行表露自己,对隐私和态度的保护较少,对他人的防备水平更低,故网络自我表露水平更高。

  综上,网络人际信任、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自我表露三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可以进行中介作用的检验。

  4.5 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自我表露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得出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自我表露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即网络社会支持并不能直接影响网络自我表露,而是通过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来影响网络自我表露。与研究假设相符,具体的中介效应模型见图 4.1.

论文摘要

  网络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网络互动中,个体所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向预期和保障感;网络自我表露则是指个体传递个人信息的过程。网络情境有利于寻求者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交往中旁观者效应和责任分散现象较弱,个体无法识别他人在场数的多寡,对情境辨识较不清晰,故更易提供帮助。因而,网络人际交往中的这种互惠合作使个体获得网络社会支持,进而促进相互之间的网络人际信任。个体需要对多方面因素加以权衡,来决定是否进行自我表露,如提出要求遭到拒绝、对方利用表露信息获得权利、表露信息被泄露、信息互惠的失衡以及对方对亲密关系本身没有兴趣等。在这其中,对他人的基本信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个体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对交流对象得理想化程度就越深,对个人隐私的相对保护就较少,因而在线上沟通中,表现出更高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