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心理学硕士论文

自恋人格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作用

来源:西北大学 作者:钱海姣
发布于:2019-12-04 共5833字
  摘要
  
  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变得非常流行,且愈加彰显出重要作用。那么,自恋人格是否会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产生影响?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产生的影响如何?对具体的使用方式是否也会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呢?本文主要以微信朋友圈作为研究内容,通过两个大研究共 4 个实证研究,采用纵向追踪和横断问卷的方法,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是否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对微信朋友圈具体使用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

自恋人格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作用
  
  研究一通过对 101 名 17-24 岁的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纵向追踪调查,考察了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关系。研究二通过 3 个子研究,均采用横断问卷法,加入感知积极反馈这一变量,主要考察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不同使用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子研究 1 以 508 名 17-24 岁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的影响和影响机制;子研究 2 以 508 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对主动、被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和影响机制;子研究 3 以 444 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影响和影响机制。
  
  综上所述,两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自恋和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是单向而不是双向的,即自恋人格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2)自恋显着正向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主动使用、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但不影响其被动使用。(3)感知积极反馈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主动使用、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中起到中介作用,但自恋不通过感知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影响被动使用。
  
  关键字:  自恋人格,微信朋友圈,感知积极反馈,大学生。
  
  ABSTRACT
  
  The use of the WeChat moments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in our modern lives 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o, does narcissism affect the use of the moments? In particular, how does the narcissistic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ffect the use of the moments? Will it also affect the specific use? And how is it affected? This paper mainly uses moments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Through two empirical studies of two major studies, the method of vertical tracking and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is used to study whether the college students’ narcissistic affects the use of the moments and the specific use, and how it affects the use of the moments.
  
  Study 1 conducted a six-month longitudinal follow-up survey of 101 college students aged 17-24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cissistic and moments. In the study 2, through the three sub-studies, the cross-discipline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adopted to add the variable of perceptual positive feedback, which mainl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narcissistic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different use behaviors of the moments and how it affects. Sub-study 1 takes 508 college students aged 17-24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tudies the influence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narcissistic on the use intensity of the moments. Sub-study 2 takes 508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narcissistic on active and passive use of the mom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Sub-study 3 takes 444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narcissistic on the specific use of the moments.
  
  In summary, the two studies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cissism and the use of the moments is one-way rather than two-way, that is,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fluences the use of the moments to a greater extent. (2) narcissism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ffects the use intensity, active use, active and true self-presentation of the moments,but does not affect its passive use. (3) perceived positive feedback mediates the use intensity,active use, positive self-presentation and real self-presentation of the moments, but narcissism does not influence passive use through perceived positive feedback mediating effect.
  
  Keywords:    narcissistic, WeChat, perception of positive feedback, college studen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很早之前,自恋仅仅被视为临床上的一种病态人格障碍。但是从 90 年代开始,人格心理学家改变了我们对自恋的看法,如今它被视为一种正态分布的人格特质。自恋具有一定的情绪弹性(Miller & Campbell, 2008),自恋水平高的个体,更喜欢在他人面前充分表达自己,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并且倾向于呈现自己积极的一面,以方便与他人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Campbell, 2009)。除此之外,还具有浮夸、缺乏同情心和渴求关注等特征(APA, 2013)。以前就有人对日、中、美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自恋水平其实是最高的(Fakunishi et al., 1996)。心理学家 Jean 和Campbell 就曾指出“现代社会就是一场自恋大流行”。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千禧一代的自恋水平不断上升(Twenge et al., 2008)。由此可见,现代人具备自恋的特质已经十分常见,尤其是年轻人群体。
  
  跨时空是社交媒体的最大特点,它能让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人取得联系,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Facebook 自问世以来,流行于各个国家,曾一度成为用户最喜欢的社交工具,平台每日的用户活跃量在 2016 年 3 月底就已突破 10 亿;而在中国,微信朋友圈也逐渐成为年轻人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的报告显示,在互联网应用的使用中,“即时通讯”的使用率即将达到 7 亿,占 92.1% ;截至 2017 年 6 月,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已达到 84.3%。而在我国网民年龄分布群体中,仍以 10-39 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 72.1%,其中 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已经达到了 29.7%。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使用群体中占据比例很高。
  
  关于自恋和社交媒体使用之间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结论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是自恋导致了社交媒体使用的增加,即“自我选择效应”(Ryan & Xenos,2011),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倾向性会对媒体的使用产生影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是社交媒体使用的特点提升了个体的自恋水平,即“媒体效应理论”(Trepte & Reinecke, 2013),该理论主要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自恋人格产生的影响。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自恋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相处促进、彼此强化,这种观点被称为“强化螺旋”模型(Slater,2007)。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不多,而国外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且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研究自恋和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之间的关系,逐层深入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社交媒体的使用不仅包括使用的强度,根据杨秀娟等(2016)对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划分种类,可以将其分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主动使用和被动使用、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等不同层次。
  
  综上,本文以国内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该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采用纵向和横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并将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按一定的规律,逐层深入地细分为使用强度、主动和被动使用、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这三个层次,同时加入感知积极反馈这一变量,目的是来探讨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且其中的内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以此加深我们对大学生自恋人格和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认识和理解。
  
  1.2 研究设计。
  
  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纵向追踪和横断问卷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总体设计框架如图 1 所示。
  
  研究一:通过对同一被试群体进行为期 6 个月的追踪调查,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相关关系和预测关系。具体涉及自恋人格和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之间的研究,考察的是大学生自恋人格是否影响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
  
  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引出感知积极反馈这一变量,采用横断问卷的研究方法,通过 3 个子研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和不同层次的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并验证感知积极反馈是否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微信朋友圈使用包括一般性使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不同方式的使用(主动和被动使用微信朋友圈)、具体的使用(微信朋友圈中的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
  
  总而言之,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并将微信朋友圈使用拟划分为三个层次,通过预测关系和中介机制的研究,试图全方面揭示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研究一主要通过纵向研究的方法,探索大学生自恋人格和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二主要通过横断研究的方法,加入感知积极反馈这一变量,进一步探讨自恋人格影响微信朋友圈使用的中介作用机制,同时将微信朋友圈使用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包括一般性微信朋友圈使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不同方式的微信朋友圈使用(主动和被动使用微信朋友圈)和具体的微信朋友圈使用(微信朋友圈中的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从而更系统、更全面地探究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
  
  1.3.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关于自恋人格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社交媒体的兴起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之一,自恋和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在国内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国外也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结合追踪研究和横断问卷的方法,选取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深入探究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丰富我们对自恋人格和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同时加深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加入感知积极反馈这一中介变量,促进我们对自恋人格和社交网站媒体关系之间作用机制的认识。此外,还将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细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主动和被动使用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中的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研究结论有助于扩展我们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了解大学生自恋人格和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具体关系。
  
  (2)现实意义。
  

  微信朋友圈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使用微信朋友圈这一社交软件,它记录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测量工具测量大学生的自恋状况和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并加入中介变量感知积极反馈,来深入探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益于加深我们对大学生自恋人格的认识,了解当代大学生自恋水平的高低,并将大学生自恋水平与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建立联系,发现其中的内在关系,能使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这一行为,且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了支持。同时,通过研究结论也可证明我们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评论和“点赞”等反馈行为能影响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在运用微信朋友圈与人发生联系时,可以通过这些积极反馈加深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增进我们对人际互动关系的认识。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本次研究得知,在与人发生互动时,积极的反馈有益于增加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有利于维系关系,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采用积极的反馈更容易维系关系。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自恋人格的研究现状

  2.1.1 自恋人格的概念
  2.1.2 自恋人格的结构
  2.1.3 自恋人格的测量
  
  2.2 自恋人格与社交媒体使用
  2.2.1 社交媒体的概念
  2.2.2 自恋人格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
  
  2.3 自恋人格与社交媒体使用:感知积极反馈的作用
  2.3.1 感知积极反馈的概念
  2.3.2 感知积极反馈与自恋、社交媒体使用之间的关系
  
  2.4 评述
  
  第三章 实验一 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追踪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程序
  
  3.4 研究结果
  3.4.1 大学生自恋人格和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发展特点
  3.4.2 自恋和微信朋友圈使用的相关分析
  3.4.3 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的交叉滞后分析
  
  3.5 讨论
  3.5.1 大学生自恋人格和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发展特点
  3.5.2 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
  3.5.3 小结
  
  第四章 实验二 感知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横断问卷
  
  4.1 子研究 1 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1.3 研究方法
  4.1.4 研究结果
  4.1.5 讨论
  4.1.6 小结
  
  4.2 子研究 2 自恋人格与主动和被动使用微信朋友圈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假设
  4.2.3 研究方法
  4.2.4 研究结果
  4.2.5 讨论
  4.2.6 小结
  
  4.3 子研究 3 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假设
  4.3.3 研究方法
  4.3.4 研究结果
  4.3.5 讨论
  4.3.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本研究基于“自我选择效应”理论,结合纵向追踪设计和横向问卷研究,主要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和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从微信朋友圈使用的一般性使用、不同方式使用和具体使用等层面,逐层深入探究自恋与其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入感知积极反馈这一变量,深入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及中介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对于自恋人格和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预测关系,研究一通过纵向追踪设计可知,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单向而不是双向的,即自恋人格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

  (2)大学生自恋人格显着正向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具体来说,自恋人格显着正向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主动使用、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但不影响其被动使用。

  (3)对于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中介机制的研究可知,研究二中的第一个子研究得出,感知积极反馈在自恋和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第二个子研究表明,感知积极反馈在自恋和主动使用微信朋友圈中起到中介作用,但不间接影响被动使用;第三个子研究表明,感知积极反馈对微信朋友圈中的积极自我呈现产生间接影响,在自恋与真实自我呈现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原文出处:钱海姣. 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D]. 西北大学 20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