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6 共44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新模式构建
【第2部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新方法探析绪论
【第3部分】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水平现状
【第4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现状
【第5部分】国外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化培养策略
【第6部分】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
【第7部分】培养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策略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水平现状和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分析为依据和启示,以国外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化培养策略为借鉴,本部分的研究将在上述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应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新模式,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今后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在这一领域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5.1 宏观层面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体系构架

  宏观层面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及其外部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体系,即多元主体联动的体系。主要有三类主体与高职院校发生相互作用关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项目为高职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为学生核心技能的塑造和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其他相关社会机构或组织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通过为其提供师资培训、学习资源、技术支持等服务促进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基于第三章的调查结果,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应当统筹合作,相互沟通与协调,确保职业核心技能认证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此外,应当在高职院校核心技能培养的执行上提供有效的约束力和监督;再者,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利用资源优势,组织研究人员开展大规模调研,为广大职业核心技能科研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相应的依据和指导。此外,其他社会影响,如大众传媒、社会活动等均在潜移默化中为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学习提供了有力资源和条件,是其发展的潜在动力。上述内容如图 5-1 所示。

  5.2 中观层面“双平台互动,全方位分层次培养”模式

  中观层面的培养模式即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统筹其内部各要素而形成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技能水平为目标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高职院校已有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思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思维定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水平及分布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而对其进行“一刀切”式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单项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增设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业负担,可能因此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当前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整体规划上缺乏较强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由度等。

  本研究基于对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水平现状和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以及国外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即旨在充分体现灵活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双平台互动,全方位分层次培养”模式。“双平台互动”即以信息化虚拟平台与学校现实平台的互动为支撑,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自主选择为运作机制盘活整个模式。“全方位分层次培养”即从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实践活动、师资培训、科研等各方面全方位展开部署,但同时给予其不同的定位和侧重,实施分层次培养,即主要以开发实践活动为重点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水平;以渗透式学习为潜在动力,使职业核心技能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和习惯;以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转变为基石,将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上述模式如图 5-2 所示。

  

  5.2.1 以“双平台互动”为支撑

  “双平台互动”能够尽显虚拟平台和现实平台相辅相成、互为补偿、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二者的平衡互动促进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发展。

  提倡开发和运用电子网络化学习平台并非简单地效仿国外,也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花瓶”,而是职业核心技能本身的特点、现实需要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性,使得学习跨过了诸多阻碍,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交流便捷的环境。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创造良好的学习契机和条件。单一的电子学习平台能够服务于个体学习,而网络化的学习平台能够服务于群体互动,使合作和交流成为可能,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状态。从 d-learning(远程学习)到 e-learning(电子学习),再到如今已实现的 m-learning(移动学习)[47],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格局,更大限度地拓展和调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习的灵活性。职业核心技能本身具有弥散性、基础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一般不需要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预备和积淀,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学习,并且所处场景本身也是核心技能学习的过程。因此,开发一个在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均可使用的平台,便能实现核心技能的移动学习。核心技能的学习特点能够使电子网络化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良好的电子网络化学习及评价平台都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和评价理论的。

  另外,开发核心技能的信息化平台也是我国当前形势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48]

  第三章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教师和学生所反映的“课时过多或过少”等问题较为突出。电子网络化学习平台的开发及自主选择机制的运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在核心技能课程设置方面的压力,避免某些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课程内容与电子网络化学习平台所承载的学习内容应当保持统一性和协调性,后者既能够为学生独立学习某项核心技能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也能够为学校核心技能课程提供辅助性学习资料和相应练习。而学校核心技能课程的课时数、内容顺序和进度安排等具体设置方案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情况进行探索性尝试。

  在第三章研究的问卷调查中,问及“是否听说过职业核心技能电子学习平台”的问题,选择“听说过”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 30%.说明职业核心技能电子学习平台正在探索性的发展和建设中,但仍需深入开发和推广。另外,61.9%的被调查教师对电子学习平台有所了解,这为今后的试验和推广奠定了一定基础。问及电子学习平台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核心技能的学习和提升时,学生问卷的均值为 3.71,趋向于“比较有助于”.说明学生对于核心技能的电子学习平台抱有一定的期望和认可。

  在“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发展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后期干预研究中,将尝试性地制作一个小型电子学习平台,仅针对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建设资源和相关评价,并力求实现网络化。由于第二章的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是各项核心技能中水平较低的一项技能,且从理论角度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故选择该项技能进行探索开发。这一电子平台旨在实现以下功能: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初测,做出诊断性评价,找出技能缺口;提供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的相关学习资源,并尽可能设置游戏或模拟情境中的综合性任务;能够生成以学生学习情况为检测对象的学习进度图;进行学习后测验,做出终结性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为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

  5.2.2 以自主选择为运作机制

  目前,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以开设单独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为标志,且多为必修课。虽然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具有良好的控制和监督作用,但对学生个体而言却有可能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根据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发展水平现状的调查显示,核心技能水平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由于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自身性格特征、专业等的不同而使技能缺口及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学习前测评,让学生根据自己各项职业核心技能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教师的建议进行课程的选择,最终统一于学校认可的终结性测评,即无论选择以何种形式选择完成何种核心技能的学习,最终所有学生都应当参加学校各项职业核心技能的统一测评,或以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核心技能认证作为考量标准和监督手段。根据第二章的研究结果,高职生各项职业核心技能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而自主选择能够从个体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平衡发展。实施自主选择使整个培养模式具有生命力和人文性。无论是虚拟平台还是现实平台,学生都能够在得到指导和建议的前提下进行自主选择。另外,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学校可以尝试给予各专业自主选择的权利,对本专业学生做出基于学校总体目标的个性化要求。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尝试让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教授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

  5.2.3 以开发实践活动为重点任务

  第二章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之间在核心技能水平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说明工作、活动等具体实践有利于职业核心技能的发展,且成效相对较好。第三章的研究结果显示,实践活动是更易有所作为的核心技能培养方法,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认可的提升职业核心技能的有效途径。它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符合技能学习的规律。基于以上原因,开发实践活动应当作为学校开展核心技能培养的重点任务。实践活动的开发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思路,既要扎实开展传统的实践活动,也要提出具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针对性实践活动;既要扎根校内实践活动,也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寻求和发现社会实践机会和活动契机。更重要的是,所开展的多数实践活动应当惠及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获得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此外,第二章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核心技能水平在性别、年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和分层次的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如开发更多的、更加适宜女生的能够有效激发其兴趣的实践活动;开发适合不同年级核心技能水平的实践活动等。

  5.2.4 以渗透式学习为潜在动力
  
  注重渗透式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核心技能的学习投入,重视各环节的积累,降低学习压力,以潜在动力无形中促进职业核心技能的提升与发展,关注职业核心技能的“连带学习”效应[49].由于职业核心技能本身的渗透性和内隐性,渗透式学习和内隐课程开发是与其相适应的科学方法。[50]

  如第三章的研究结果所示,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中渗透核心技能的培养已成为教师与学生所期待的趋势,也是应然趋势之一。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中融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与独立的职业核心技能专门课程相互作用。

  根据第三章的研究结果,观念和重视程度是影响职业核心技能教学效果甚至培养全局的重要因素。而改变观念和提升重视程度的有效途径和归宿是使职业核心技能应当逐渐成为一种理念,成为一种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习惯,回归日常、回归本真,渗透于每一个细节之中,化有形为无形。职业核心技能应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职业教育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理念的传播是渗透式学习的前提之一。

  5.2.5 以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转变为基石

  在第三章的研究中,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革新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进一步拓展在实施的深度与广度。采用与职业核心技能发展相适应的基于项目、模拟情境、行动导向等的教学法以及以过程性评价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是最务实的做法,为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根基。从学校最基本的所占时间最长的教育教学工作做起,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逐步改变核心技能培养的面貌和格局,同时也是实现职业核心技能渗透式学习的重要举措和途径之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