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权利的缺失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85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权利的维护研究
【第2部分】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权利缺失与保护绪论
【第3部分】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享有的权利
【第4部分】 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权利的缺失
【第5部分】维护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权利的建议
【第6部分】小学教学中学生权利的保护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权利的缺失
  
  随着社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升温。关注学生权利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不仅推动了教育的教育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更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权利这一问题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然而,理论层面的条款并不能够切实解决现实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权利问题日益成为热门话题。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小学生的发展权、沟通权和自由权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了解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实保障学生权利有着重大意义。

  一、发展权的缺失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仅是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合理要求,更是学生需要完成的正当任务。在这样的合理要求面前,如果学生因为自己没有达到要求而受到教师对其合法权利的侵害时,作为未成年的群体,并不能够正确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发展权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一)学习权的缺失

  受教育权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学习权作为受教育权的重要内容,在实现程度上甚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学习权,不仅依靠学生自己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更要从积极意义上限制学校和教师的权力。只有对学生学习权利意识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学生的权利。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强调,不是对学生权利意识的无限扩张,也不是对学校和教师权力的限制,而是对学校和教师权力的再调整。

  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不仅仅意味他们可以进入学校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自主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能得到基本的保障,但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学校和教师的权力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侵入到学生享有的学习权内容上,使学生学习的权利得不到落实,侵犯学生现象的行为时有发生。例如,小学每堂课的授课时间是 40 分钟,很多老师并不能及时下课,拖堂现象严重;有的学校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对于应该开设的课程,像音乐课、美术课或体育课要不就是被所谓的主课挤占要不就是不重视;甚至还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本班级学生的成绩名次,一些后进生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进取心,更会使教育陷入不良的发展怪圈中,学生的学习权利根本得不到落实。

  (二)犯错权的缺失

  学生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的个体,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在错误改正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不是意味着纵容学生犯错误,而是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弄清楚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力求做到改正,这一过程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出现的问题自己改正,在改正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案例 1:一场即兴的“乘法分配律”辩论赛在四年级听观摩课“乘法分配律”时,老师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的基础内容之后,出示练习:(1)25+75×4,(2)25×75×4,学生练习后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错误:E—— 25+75×4=4×(25+75),F—25×75×4=4×(25+75)出了这样的错误,他们还觉得自己挺有道理,其中有几个学生是平时表现很不错的。这时,数学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你们就是做错了,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法起不到较好的效果,错误往往还会再三地出现在同学身上。针对这个问题,数学老师抓住了这个特殊的学习机会,巧妙地设定了 E、F、Y(Y 为正确方)三方,开展辩论赛,看哪方能胜出。老师先是让这三方代表同时准备一段时间,要求他们用数学语言和逻辑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同时并反驳倒对方的观点。这样,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人人都积极参与。紧接着学生之间就开展了一场激烈而深入的思考辨析活动。当时 Y 方代表是这样阐述的:

  乘法分配律是适用于两个数的和或者差与另一个数相乘的情境,接着他们进行了论证:①——4×(25+75)=4×25+4×75 与(1)、(2)的式子不一样② ——直接计算(1)、(2)的式子我们也能证明 E、F 两方的计算方法是不对的;③——(1)式子只能使用一般的计算方法,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2)式子符合乘法分配律的条件,可以简便运算 25×75×4=(25×4)×75……可以想象得到这堂课出色程度。

  在这场辩论中作为旁观者的我来说,真切的体验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诗意哲理。学习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不同程度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块铺路石,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错误又何妨?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学习可能对学生的成长帮助更大。遇到问题了或者是出现错误了,课程教学才能生成,每一名学生在“更错”欲望的驱使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课堂的鲜活性、生成性才会更明显。

  (三)评价权的缺失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全面了解学生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遵循“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应该符合评价当时的情况,更应该看到学生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期望,以促进学生实现更高的发展。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学习的动力,但是评价不等于简单的表扬,因为批评也是一种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突出评价的作用,整节课都忙于采取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然而却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 2:一场忙碌的英语评价表演课在五年级的一堂英语课上,从上课一开始,教师手中拿着许多小红星奖品,我们知道这是这节课的上课小奖品,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师还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记录表,用来统计学生这节课得到的小红星的颗数。在这堂课上,只要学生举手发言,那么其所在的小组就可以得到一颗小五星;同时学生每发言一次,教师就匆忙赶回黑板前的得分记录表上贴一个小红星标志。整堂课中,教师异常忙碌,学生也是心急火燎,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小红星,但是要得到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必须要等老师给“获奖者”贴完标志才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更是容易忙中出错,不是贴错了小组,就是又忘记了给获胜小组贴标志。20 分钟过去了,很多孩子并没有获得发言的机会,当然,组内小红星的颗数更加刺激着孩子想举手、想发言,可是面对那么多高举的小手和期盼发言的目光,这位教师却依旧固执地将这种评价方式运用到该节课结束。看到统计表上的得分,得分高的小组欢呼雀跃,而得分低的小组则垂头丧气。

  小学的英语课以活动为主,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时运用小组评价则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这堂英语课上,教师通过运用奖励小红星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为了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所以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分注重活动效果的统计,而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顾。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为了使课堂形式多样化,会造成因为评价而评价的问题,一味的注重评价形式,忽略了现实的课堂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运用花样众多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只注重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能够真正体会到教师评价的实际作用,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更谈不上以评价促发展,最终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沟通权的缺失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发展过程,要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师生沟通,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沟通权并不能够真正的实现。

  (一)认知沟通权的缺失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个人的经验进行的,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缺少足够的认识,所以教学活动脱离学生的基础,甚至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拔高。教学要实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但不能脱离学生这个群体的基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教师一心想尽快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和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展的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不是能力的发展。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却是听的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注定是失败的认知沟通。

  案例 3:缺乏沟通的“多媒体老师”

  六年级的一堂古诗课《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给出了教学目标之后,运用多媒体呈现了古诗中个别字词的注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把古诗用现代文翻译出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语文老师参与其中。在语文老师的备课教案中,这一环节的时间是 8 分钟,而且 8 分钟足够学生很顺畅的发言。可是课堂的实际效果却超出了老师的预想,学生并不能够灵活运用已经给出的词语,在第 10 分钟的时候,老师终于喊了“停”。在小组进行汇报时,只有 4 名学生举手,而且回答的并不尽人意。

  按照课程的进度,这节课的任务不仅是弄清楚诗文的大意,还要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为了完成任务,老师就匆匆结合学生的回答又解释了一遍诗文,然而,这节课的任务最终没有完成。

  在课下评课时,执教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难道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学生感到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还是我太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怎么连翻译诗文的大意都这么困难?当时一位老教师说了这样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但要是利用不合理,就达不到效果。在讲古诗文时老师应该把重点字词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把内容串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随着教学媒体的日益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来上课似乎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模式,但是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多媒体的使用度,那么这堂课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一堂课的成功并不在于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多少内容、讲授了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能实现有效沟通,合作学习,就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这堂课注定是失败的课堂,长久发展,师生都会产生厌倦课堂的不良情绪。

  (二)情感沟通权的缺失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或者就是所谓的“教师职业倦怠”形成了“师强生弱”的师生关系的局面,教师的教学以自我为中心,将教学内容以自己喜欢1以超出学生接受能力或低于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再者就是虽然教学过程表面上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师给学生创造了积极参与的机会,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实质上教学活动并没有实现与学生心灵的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沟通,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并不适合自己的心情或并不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并不能够产生教学共鸣,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沟通也就无从谈起。当然在情感沟通中,教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够用真情换的学生的健康成长。

  案例 4:一个孩子的转变在 F 校的走访过程中,我在翻看学生成长报告手册时,一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可是从三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的情况,到了四年级的时候,这名学生就彻底变成了一名让老师头疼的学生。然而六年级了,这个学生又明显的有了进步,特别是语文课上,不仅能认真听讲,还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看了这个学生的转变,我不知道这个作为个案的学生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老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自己杜撰的内容。就这一疑问,我向语文老师进行了求证。语文老师把我带到“同心堂”,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和我道出了缘由。“这个孩子在 3 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异,孩子跟了爸爸,由于要养家糊口,爸爸对孩子的照顾总是不全,所以孩子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不想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他的父母离异,所以家里人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没有人知道他的家里出了问题,只是以为他太调皮了。六年级了的第一篇作文是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爱,先是回家做,然后再把过程写一写。一个星期过去了,当所有的学生都完成自己的作文,只有他一个人没交时,我生气了,要求他尽快完成上交,他也点头同意了。下课的时候,他把我叫到没人的地方说”老师,我能不能不写这篇作文?“当时听了他的话,我不知道要如何应对了,接着学生又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保密“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还需要保密,但还是点了点头。”我爸妈离婚了,我和爸爸住在一起,妈妈去了另一个城市,我一年就只能见一次,爸爸经常是我睡着了他才回家,早上我还没起他就走了,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做“。听了他的话,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原来他的转变是因为家庭的缘故。但不能不完成作业,于是我就提出”那你就换个话题写一写,想你的爷爷奶奶表达自己的爱,明天完成,可以吗?“”可以,那您要替我保密啊!“我点了点头答道”一定。“第二天这名学生就上交了一篇写的还不错的作文。因为知道了他的这个情况,我对他就格外的关注了,他有什么问题也愿意和我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的转变令我很欣慰。”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高,父母是自由了,可带给孩子的伤害却是无法衡量的。这名学生一直背负着这样一个包袱上学,他用自己的调皮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难过,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和老师之间无法建立信任与沟通,学生的学习跟不上,品行上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打消学生的疑虑,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学生发展。

  (三)人格沟通权的缺失

  在校园里,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学生发号施令。当学生有缺点或者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的批评、教育、帮助都是有必要的,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时的态度应该是和善的,方式应该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

  信任学生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在很大程度上就暗示学生他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能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信任是成长的助推器,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缺少信任的师生关系,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案例 5:学生眼中的老师在 F 校的担任实习老师期间,有一次我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外出学习了,就由我来来管理班级,两节课过去了,班级秩序很好,我暗暗高兴。可是这份高兴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两个学生就来到了办公室。其中一名学生李明气哄哄地说“老师,他骂我”,这时,另一个学生张强赶紧说“你不先说我是死胖了,还骂我妈妈,所以我才骂你的”。

  这时我听明白了,原来这两个孩子是吵架了。我不解的问“那既然他骂你,你为什么不来找老师呢,你又骂他了,本来错不在你,可是你又骂他,这样你就不占理了,不是吗?”“班主任老师只会偏向学习好的同学,我就是和老师说了,老师也不会管的”,张强气呼呼的说。张强是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学习不是很上心,李明平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一种不合年龄的心理,但是在学习上总是有不同的见解,任课老师对他的学习总是大加夸奖。听了张强的话我不禁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在他心里他一直觉得老师就是喜欢学习好的同学,并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我接着问“你没和老师反映情况,就认为老师会偏袒学习好的同学?”“班主任就是这样做的,去年他教我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就是和他说,他也不会管的”。听了孩子的话我愕然。

  师生之间没有信任,那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学生就感受不到自尊的存在,沟通就无从谈起,以至于缺乏前进的动力。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健康成长,那就是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三、自由权的缺失

  (一)人身自由权的缺失

  学生作为不成熟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在这样的况下,学校和教师总是会很粗暴的对待学生的问题。F 校是一所市直学校,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往往会比较理性,A 校是乡镇学校,当学生破坏学校公共秩序的时候,教师总是会采用站墙角、面壁思过等方式来惩罚学生,经常是一站就是一小时。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在罚站的过程中,不能好好反省自身的问题,惩罚完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表达自由权的缺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的新课堂”的局面也在各学校中积极开展。不得不说,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你问我答”的模式依然常见,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当学生的表达自由权与教师的课堂管理或者教师的预设问题产生矛盾时,为了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或者是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强行制止。

  案例 6:《掌声》一课,并没有收获“掌声”

  老师由小英的前后变化为引子展开教学,当老师提出小英变化前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时候,有一名学生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描述进行回答,而是根据实际生活中自己经历进行回答,当他回答后,任课老师进行了简单的简评“回答的不错”,接着又让其他学生起来回答。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前面学生的回答脱离了课本,接下来的几个学生还是没有按照课本来回答,这时老师急了,因为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进行,所以他急切地指出“回答问题一定要按照课本来,不能够自己进行猜想”,接着又让班长进行回答,果然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这个小插曲就这样过去了。课还接着进行,可是显然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之前高了。

  当学生的回答得不到老师的充分肯定或者直接得到否定时,这对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当他们在进行意见的表达或者问题的提出时,心中就会满是疑虑,他们会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老师刚刚讲的内容,他们回答的问题是否是在老师的满意答案内…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自由表达的意愿,那么权利就无从说起。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学生表达自由权可以任意的放大,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是要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但教师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总是在不同形式上影响着学生的权利享有,对此教师一直在找寻各种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力求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最大平衡。

  (三)行动自由权的缺失

  不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自身个性特点差异这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内容,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进行自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意识,即在遇到陌生领域的内容时,能够做到自己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从而找到答案。

  案例 7:语文老师独特的上课方式《金蝉脱壳》上课开始时,老师就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蝉的和作者的资料进行汇报,如“蝉为什么叫金蝉?”“除了书上介绍的蝉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你对作者刘梦熊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明确。在课堂反馈时,学生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课外读物中查找资料,还有的学生通过相关的专家了解资料,获得的资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金蝉脱壳的过程”讲了“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这几部分内容后,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效果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金蝉脱壳前”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作者描写了环境非常宁静,为金蝉脱壳打下基础。

  生乙:我喜欢读“脱壳时”这个部分,因为“脱壳时”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蝉脱壳时的奇妙无穷。

  生丙:我喜欢读“脱壳后”这个部分,因为脱壳后的蝉的表现让我感觉到震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在无拘无束、气氛融洽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教师通过提供机会以实现资料的共享,这本身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发言,授课教师就能够明确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脱壳后”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就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有局部深入到整体的学习,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享有自由权,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自由是毫无限制的。这一观点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得到充分论证。蒙台梭利在论着中指出“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28]107。

  石中英在《论学生的学习自由》一文中指出“学习自由不等于教师对学生的放纵或完全不负责任,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与权威、自由与纪律、自由与指导都是不可分的”[29]8。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达到充分辨别是非的水平,他们对自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不足,所以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要努力引导学生行使自由权时,要在不损害自身利益以及别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能扩展自由权的行使空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