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2-10 共22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中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
【第2部分】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规制改进引言
【第3部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概述
【第4部分】中外环境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第5部分】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6部分】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第7部分】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 语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与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关系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马虎不得、大意不得。虽然我国在制度设计上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已经逐步提高。2014 年 4 月 24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专列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其中 6 个法条分别从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公益诉讼这三个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成为了此次环保法修订的亮点,也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2014 年 5 月 27 日,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指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维护和实现公民环境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对创新环境治理机制、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积极推进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诚意和决心。

  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对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建立和丰富相关法律体系和制度规范,并且在实践中严格落实,那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就不会再沦为一句空话,我们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也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事。在此,我想再次重温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所做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中,只有引入了公众参与的力量,才能真正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 常杪,杨亮,李冬激.环境工作参与发展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11(2):P97-99.
  [3] 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4] 刘国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版.
  [5] 周训芳.环境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版.
  [6] 陈泉生.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 年版.
  [7] 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8] Elni.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Assessment. Caeron May, 1997(3):P76.
  [9] 王天津,赵云海.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 V.S. Department of Energy Effec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second edition,1998(8).
  [11] Washington.D.C. Institute of Medicine Tow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I.
  [12]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3] Jan Hancock. 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s.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3:P36.
  [14] 王名扬着.美国行政法(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年版。
  [15] See R.W. Findley. et. Environmental Law inAnutshell(2nd). ed, p9.
  [16] 王曦.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17] 胡卫列.美国行政诉讼中几类特殊原告及其启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9(3):P17—20.
  [18] 刘平.中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7.
  [19] Aldershot,Hants. Environmental law. England:Ashgate Dartmouth,2002.
  [20] Elli Louka. Conflicting Integration .Antwerp-Oxford-New York Intersentia,2004:P78.
  [21] 刘爱良.后《奥胡斯公约》中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2):P54—58.
  [22] 杨沛川,潘焱.环境公众参与原则理论基础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P86-89.
  [23] 徐燕,方文剑.论我国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J].中国科技纵横,2010(15):P346.
  [24] Fishkin James. The Voice of the People:Public Opinion and Democracy.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25] 许燕杰.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机制的法制探讨[J].中国环保产业,2010(2):P28-31.
  [26] 孙巍.我国环境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J].学术交流,2009(8):P36-38.
  [27] 李富贵 , 熊兵 . 环境信息公开及在中国的实践[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5(4):P22-25.
  [28] 刘爱良.低碳经济视野下环境信息公开的运用与发展[J].中国能源,2010,32(9):P40-43.
  [29] CairoA. R. Robb. Human Rights and Environ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P688-699.
  [30] 汪全胜.立法论证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1(3):P40-43.
  [31] 申进忠.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P48—55.
  [32] 高雁,高桂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展与限制[J].河北法学,2011(03):P153—160.
  [33] 舒曼.中国环境立法的审视与检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P36—38.
  [34] 孙明媚.论我国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09.
  [35] 史玉成.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07.
  [36] 杨凡.环境行政指导下的环境公众参与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37] 刘学松.论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D].山东大学.2010.
  [38] 祝叶飞.环境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39] 江甜甜.论我国环境信息中主体制度的完善[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0] Carlos Santiago Nino. The Constitu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