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团队管理论文

团队人员互动对团队绩效的提升研究建议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9 共42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团队互动对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探究
  【第一章】团队互动对绩效的影响探析绪论
  【第二章】团队绩效与团队互动文献综述
  【第三章】团队互动与绩效的关系研究设计与假设
  【第四章】团队互动各维度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假设验证分析
  【第五章】基于团队互动的团队绩效提升的策略研究
  【第六章  参考文献】团队人员互动对团队绩效的提升研究建议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研究不足与建议

  6.1 研究局限

  虽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同其他研究一样,不能包含该领域的所有问题。由于本人的能力与实际调研的能力有限,本文存在以下方面的研究局限。

  首先,研究样本没有针对性。本论文的研究样本没有针对具体某一地域,某一行业,某一性质特定的团队进行调研。而选取的是一般团队,没有针对性,没有排除团队性质以及地域等变量对整个研究的影响。没有具体针对特定地域的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特定团队来研究团队互动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可能对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有所影响。

  其次,研究样本方面存在不足。本论文在进行实证研究时,由于时间限制,共发放了 180 份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只有 167 份,研究样本相对较小;问卷发放的主要形式是电子邮件,被调查者在填写过程中受主观理解的影响,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会影响本文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团队展开的,但是在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没能回收每个团队所有成员的问卷,大部分团队只能收回其一半多一点的问卷,使得研究结论受到影响。

  再次,本论文的研究变量的测量量表都是在国外比较成熟的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微小的修改,总体来说比较可靠,可是量表在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受到能力与语境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偏差。另外,本文的调研对象主要是我国,而量表大部分是国外研究者编制的,可能受到地域的影响,其量表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使用具有一定的偏差。在量表使用的过程中,虽然听取了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但是还存在提高的空间,因此会对论文的研究结论有所影响。

  最后,团队互动一直被国内外研究者称为黑匣子,其维度的划分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可能只探讨了团队互动其中的一部分。另外,对于团队绩效的考核,本文仅仅从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可能不够全面。

  6.2 研究建议

  针对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本研究目前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提出以下建议,以供未来学者在研究时参考与借鉴。

  首先,未来研究者可以针对某一地区的某一行业或是特定的团队具体展开进行研究,排除地域以及团队性质等变量的影响来研究团队互动与团队绩效的复杂关系,进而得出更加详细、具体的结论,以揭开团队互动这个黑匣子。

  其次,在编制问卷时,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量表尽量做到具有针对性。未来的研究者可以编制符合我国文化背景,适合我国具体行业或团队的团队互动各维度测量量表,以便我国研究者可以使用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测量量表来研究团队互动,使得团队互动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更加贴合我国实情。可以为我国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参考借鉴的价值。

  最后,团队成员的互动一直被称为黑箱,未来研究者可以考察团队互动对团队绩效其他维度的影响。团队互动对于团队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未来研究者可以加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团队互动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对于揭开团队互动这神秘的黑箱有待于未来学者的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 Allen C.A, J.S. Harry. The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size and interaction norms 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nflict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7(4)。
  [2] Barrick M.R , Stewart G.L. Relating Member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to Work-team Processes and Team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52)。
  [3] Bishop J.M.,Scott K.D. An Examin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commitment in aself-directed team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5(3)。
  [4] Chan C.C.A.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am Learning on Team Performance [J]. 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03(9)。
  [5] Cohen W.B, Bailey D.E. What makes team work: Group effectiveness research from the shop floor to the executive suit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
  [6] Costa A.C. Work Team Trust and Effectiveness[J]. Personnel Review,2003(5)。
  [7] Ellis D.C, Fisher B.A. Small Group Decision Making Communication andGroup Process [D].New York: McGraw-Hill,Inc,1994.
  [8] Gladstein D.L. Groups in Context a Model of Task Group Effective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29)。
  [9] Hinds, P.J.& Bailey, D.E. Out of sight, out of sync: Understanding conflict in distributed teams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6)。
  [10] Keller R.T. Predictors of the Performance of Project Groups in R&D Organiz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4)。
  [11] Lawrence B S. The Black Box of organizational Demography [J]. Organizational Science, 1990(1)。
  [12] Marks M.A, Mathieu J.E, Zaccaro S.A. Temporally Based Framework and Taxonomy of Team Process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96)。
  [13] Mathieu J.E, Heffner T.S, Goodwin G.F. The influence of shared mentalmodels on team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
  [14] Marks, M. A., Sabella, M. J.,Burke, C. S.,& Zaccaro, S. J.2002. The impact ofcross-training on team effectivenes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15] Pinto, M.B.& Pinto, J.K. Project team communication and cross-function cooperation in new progra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0.
  [16] 王海霞:《团队互动过程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
  [17] 王倩:《基于团队互动过程的团队凝聚力实证研究》,《湘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年。
  [18] 谢凤涛:《团队氛围与团队效能关系的研究-以团队冲突为中介变量》,《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19] 张为民:《研发团队互动过程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以西安 IT 企业为例》,《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20] 王建忠:《团队领导与团队效能团队内互动的中介效果》,《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21] 金泉:《企业团队构成异质性、互动质量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
  [22] 涂振洲:《基于团队互动过程的企业研发团队绩效模糊积分评价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
  [23] 张志峰:《五大人格特质在互动过程下对团队绩效影响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24] 文映春:《人际关系对团队效能及个人效能的影响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25] 王黎萤:《研发团队创造气氛、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
  [26] 杨志蓉:《团队快速信任、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
  [27] 汪洁:《团队任务冲突对团队任务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从团队交互记忆与任务反思中介作用视角的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28] 葛宝山、刘牧、董保宝:《团队互动过程模型研究评介与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 第 12 期。
  [29] 项凯标、叶龙:《团队过程对共享心智模型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求索》2013 第 7 期。
  [30] 张子源、赵曙明、周路路、秦伟平:《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 第 1 期。
  [31] 赵慧群、陈国权:《团队两种多样性、互动行为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0 第 2 期。
  [32] 王娟茹、杨瑾:《信任、团队互动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第 10 期。
  [33] 宋源:《虚拟团队互动行为与团队创新关系研究-一个基于高科技企业虚拟团队的实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2 第 7 期。
  [34] 林健、王亚洲:《创新资源整合、团队互动与协同创新绩效》,《中国高校科技》2013 第 4 期。
  [35] 陈国权、赵慧群:《团队互动双 F 导向理论、量表开发及互动风格》,《经济管理》2011 第 3 期。
  [36] 宋源:《团队信任、团队互动与团队创新-基于虚拟团队的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4 第 1 期。
  [37] 林绚晖、卞冉、朱睿、车宏生:《团队人格组成、团队过程对团队有效性的作用》,《心理学报》2008 年。
  [38] 刘雪峰、张志学《模拟情境中工作团队成员互动过程的初步研究及其测量》,《心理学报》2005 年。
  [39] 周海燕:《虚拟团队的团队过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 第 4 期。
  [40] 刘电芝、彭杜宏、王秀丽、席斌:《团队互动过程研究述评》,《应用心理学》2008 第 1 期。
  [41] 白新文、王二平、周莹、马达飞、任婧:《团队作业与团队互动两类共享心智模型的发展特征》,《心理学报》2006 第 4 期。
  [42] 黄玉清:《通过增强凝聚力来提升项目团队的绩效》,《现代管理科学》2005 年。
  [43] 马硕、杨东涛、陈礼林。:《虚拟团队凝聚力对团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11 第 4 期。
  [44] 康健、冯东燕:《创业团队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企业导报》2013 第 2 期。
  [45] 席酉民、张华、马骏:《 成员间互动对团队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视角》,《运筹与管理》2008 第 6 期。
  [46] 王双龙、周海华:《团队互动过程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软科学》2012 第 12 期。
  [47] 徐莉、赵涛:《基于开放视角的团队过程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 第 2 期。
  [48] 王怡然、张楠楠:《高校创新团队互动过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第 5 期。
  [49] 张涛、刘延平、赖斌慧:《团队冲突和团队信任对团队心智模式形成影响的实证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 第 4 期。
  [50] 王铁男、陈涛、贾格霞:《组织学习、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2010 第 7 期。
  [51] 卜金超、刘志奇、陈振勇:《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推进团队学习的思考》,《河北大学学报》2012 第 5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