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社区治理论文(强烈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11-09 共9488字

  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关于社区治理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社区治理论文范文第一篇: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以济源市为例

  作者:赵月霞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一系列关于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新观点新论断。城乡社区作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体系建设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元素。本文正是基于新时代下为适应经济发展,响应国家政策和精神,以济源市为例,在加快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提出增强社区居民生活的归属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等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设和稳定发展。

  关键词: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赵月霞(1982~),女,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

  基金:2020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科研课题"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研究"(编号:SKL-2020-559)成果;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开展社会动员、集中各方力量"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最基本单元。济源市现管辖5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共有24个社区。其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改变了部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树立了形象,腾出了土地,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因此,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创新发展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已然成为新时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必须高度重视、努力践行。

1.png

  一、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为适应这一变化迫切需要调整和变革。不断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促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是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以及促进城乡社区核心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成效,在治理问题的预防及解决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新机制。二是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创新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促进基层社区和谐稳定发展[1].

  (二)党和国家有关城乡社区治理的基本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建设的政策文件,要加强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以及覆盖城乡可持续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我们要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创新,真正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要加强和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理念,改善民生、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要做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保障,扩大服务空间向纵深发展;三是要坚持创新引领社区治理动力,发挥各基层作用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2].

  二、济源市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形成以基层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力量,不断发挥主导作用。

  构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要把不同组织、单位和民族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有效地调动人财物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训提升城乡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构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并先后出台20来项优惠政策来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下移的覆盖面,有效破解建设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精准地对接各项群众需求,加快城乡社区自主治理能力建设。

  (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内在活力不断加大。

  构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要激发城乡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内在活力,基层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在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协同作用,济源市因地制宜地综合考虑实际资源情况和产业特点,各社区群体在发扬愚公移山的城市精神、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准扶贫等方面起到有效纽带的作用。

  三、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理念传统、治理意识低。

  基层政府和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及社区组织和居民不是社区管理的对象,而是作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主体,这些单位和个人建设理念落后,不能整体认识社区治理工作,服务意识和治理意识薄弱,难以调动基层居民群众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主动积极性。加上济源市众多社区居民属于拆迁安置社区,社区自主治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因此,基层社区组织只有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深入基层,做好服务工作,为城乡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资源匮乏、供需匹配低。

  为稳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配套机制作为保障,一方面要面临居民群众收入有限,集体经济较弱,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不能完全依靠居民群众进行筹资,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但总体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占比不足3%,土地的综合治理项目及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均难以落实,财政支持仍不能满足整个济源市城乡社区的建设需要,因此需要扩大资金来源,缩小城乡项目补贴待遇差距。

  (三)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利益难均衡、治理能力低。

  济源市部分居民群众对新社区的入住充满热切期盼,但对于原有宅基地重建房屋的群众而言需要自己花钱购买社区居住,这无疑增加了这部分群众的经济压力,也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群众利益难以达到均衡。新型的城乡社区在社区建设方面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整个建设过程不是单纯地建造房屋,后续的管理问题会存在极大的隐患,济源市已有建成入住的新型社区五个以上,原有行政村分配到不同社区归属管理,给居民的生产、生活亦带来诸多不便。不能在组织机构、社区管辖、资产债务等方面合理分成,物业管理模式也存在治理能力不高,是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所暴露出的又一问题。

  (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组织数量少、服务质量低。

  济源市是河南省较小的地级市,发展至今,整体社区组织数量不多,加之山区、丘陵多,缺乏适合社区组织成长的社会环境,致使整体社区发展不平衡,社区组织功能不完备。对新型城乡社区居民而言,在组织经费和机制、规章制度和办公场所等方面不规范,因而社区治理和服务质量低下,不能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务需求,加重基层组织的负担,社区居民参与自主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尤其对于拆迁安置的新型社区更是如此。社区治理体系尚未在人们心中达到权威性认同。

  四、新时代济源市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不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有序地转移为城镇居民的政策,济源市为贯彻落实省级政策方针,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对各项工作领导的核心作用,认真总结过去实践经验,加强和完善新建社区的后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充分尊重和维护居民群众的意愿及根本利益,尽可能满足群众需求,保障其各项权益,加快推进迁村并点建设工作,进而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以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居民转移和优化人口空间布局的目的。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引入新资本,大力推进产业发展。

  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方各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未专门针对城乡社区治理的预算政策,为保证基础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发挥市场运作,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通过引入新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创新金融产品的供给与金融服务以实现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为实现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引入不同的经济成分和投资主体,打造均衡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等不同功能区建设的多元化资本新格局。将三类产业发展作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围绕三个功能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积极推进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端等新兴产业方向发展。

  (三)创新有效动员和教育群众的治理途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提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社区自治制度,就要有效动员群众参与并创新社区治理,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开展各项自治管理活动,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让社区居民深入基层工作,在社区治理建设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强化社区意识,提高治理水平,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条件,打造更加便捷的居民生活服务圈,增加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满意感。加强和创新社区居民自主治理的同时,为规范社区人才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提高基层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拓宽社区工作人员的渠道来源,加强职业教育和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奖惩机制吸引和留住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社区管理队伍中,使社区工作人员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为城乡社区治理输送新鲜血液的同时提升我国城乡社区治理水平[3].

  (四)不断出台和制定社区治理标准体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济源市依据国家和河南省规划标准应出台和制定城乡社区治理标准体系,促使城乡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卫生建设等方面符合新时代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目标。在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难点之一,为加快新型城乡社区建设,根据制定的社区治理标准体系和出台的法律法规将产权制度的改革纳入到长效机制中,保障土地流转和置换中农村居民的收益。借鉴先行地区体制改革的丰富经验,鼓励和引导多方资金,开展土地流转和土地抵押等方面的探索破解产权制度改革难题,实现居民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4].

  五、结语

  城乡社区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通过学习先进的治理理念和实践科学的治理方式,打造更加优化便捷的治理模式,真正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颜金,王颖。书名/作者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0,1 [2]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R].

  [2]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R]. [3]高倩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19

  [3]高倩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9年 [4]李怀玉济源提升社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思考与建议[4].济源蓝皮书, 2014

  [4]李怀玉济源提升社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思考与建议[4].济源蓝皮书,2014年

  文献来源:赵月霞。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以济源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221-222.

  社区治理论文范文第二篇:边疆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为例

  作者:甄菲菲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政法学院

  摘要: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以及相关治理理论都说明了公民是社区治理的主要成员,而公民的积极参与对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人口集中、密度大;民族多元化;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公民治理途径和诉求渠道不畅;中青年公民群体参加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不高;公民社区治理理念不成熟、参与意识弱;公民社区治理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可尝试:(一)拓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路径;(二)增强社区公民认同感;(三)调动社区公民参与积极性;(四)提升公民社区治理能力。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作者简介:甄菲菲(1991-)女,汉族,河北衡水人,西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政策。;

  基金:西藏大学政法学院2019年度院级培育项目"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编号:zfpy2019-08)的阶段性成果;

  导言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而社区作为民族地区城市居民聚集和管理的基层组织,需要引起重视并对其进行广泛研究。学术界在关于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内涵和理论的研究;二是有关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发展和存在问题的研究;三是有关民族地区社区治理过程中相应对策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在城市社区管理上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公民作为社区的主体,地位举足轻重,但在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参与度较低。据此,笔者就我国民族边疆地区拉萨市的城市社区管理中公民的参与情况展开调研,通过系列数据分析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推动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发展,将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成治理效能。

2.png

  一、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功能结构、社会关系结构三个维度,以科学的观点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马克思社会结构因为其科学性,同样适用于我国,但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其结构的时代性、系统性和具体性,才能使其对我国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方法论指导。笔者从论题角度出发,主要对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功能结构两方面做简要概括。

  1.社会基本结构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对社会的层级划分比较明确,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一层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层级)的内在关系具有清晰的认识。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我国社会是一个整体,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就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国未来的主要矛盾也会随之变化。

  2.社会功能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功能结构指构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要素的结构系统,通过经济结构自身的优化,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实现社会分配、消费公平合理。政治功能主要指政府的宏观调控,马克思指出社会政治功能的发展是一个由权力高度集中到分权的过程。这也符合当前我国政府从"一把手"到"守夜人"的角色转换现实。民族地区社区是组成社会整体的重要部分,只有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治理好社区,才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

  (二)治理理论

  治理(governance)一词的概念源自古拉丁文或古希腊语"引领导航"(steering),意为在众多不同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认同,以便实施某项计划。它隐含着一个政治进程,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1].

  如果说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关注公共部门对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技术的引进,治理理论的兴起,则进一步拓展了政府改革的视角,其对现实问题的处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引领公共管理未来发展的潮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志愿团体、慈善组织、民间互助组织以及社区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它们对公共生活的影响日益重要,理论界开始重新反思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

  二、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社区治理公民参与现状及问题

  (一)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概况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是拉萨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行政区域,其以便利的交通、信息化及较成熟的区域规划为主要特征。堆龙德庆区位于拉萨河东南岸,规划面积约2704.25平方公里,分北、中、南三个组团进行开发建设。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堆龙德庆区成为新世纪拉萨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社区特点呈现如下:

  第一,人口集中、密度大。堆龙德庆区作为新兴城区,交通发达,信息便利。2019年户籍人口数为51308人,常住人口61226人,主要居住人口为单位、企业职工,且一些创业机构也较为集中;拥有南苑小区、海亮小区和金盾苑等人口集中的居民区,人口较为集中,且密度大。

  第二,民族多元化。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省会,最初的居民主要是藏民,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铁路的相继建成,外地的投资者和建设者也陆续来到西藏,进一步拓展了拉萨市的民族类别,以藏族、汉族和回族为主,有近10个民族人口在此居住。民族的不同造成了该地区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社区治理的难度。

  第三,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拉萨市作为我国西南部边陲城市,其自身的市场经济发展是比较晚的,但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国家针对西南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攻略,并为此创造了很多国家优惠政策,西藏周边省市的投资者和务工者也开始前往拉萨寻找商机和工作机会。此外,西藏其他地区,如阿里、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农牧民,也会因为务工或者子女求学等原因前往拉萨市,这些均属于流动人口,并且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10月居住在拉萨,其余时间则返回老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口流动的季节性特征。这些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拉萨市整体人口数量提升,社区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及问题

  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治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公民治理途径和诉求渠道不畅。

  当前制约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公民参与社区公共治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民并不了解参与途径。即使公民有很强的参与治理意愿,仍需要有良好的参与渠道保障其参与的实现。一旦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非正常公民参与形式,势必会对社区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2.中青年公民群体参加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不高。

  中青年公民群体是社区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群大都拥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力。但该群体往往将视野大多集中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区事物中,并没有足够的激情和热情参与社区管理,反而是很多老年群体拥有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对社区治理内容提出建议。中青年群体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点所在,特别是青年群体,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一般较低,其中一些人甚至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将个体义务和责任完全与群体义务和责任相割裂,对于社区治理缺乏积极主动性。

  3.公民社区治理理念不成熟,参与意识弱。

  公民参与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当前社区民主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走访调查,可以看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社区公民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参与的意识不强。民族地区社区公民普遍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公职人员的事情,与一般公民没有关系。而且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总要付出一定人力、物力或财力,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回报,针对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很多公民宁愿放弃自己的权利也不愿承担一些责任。这就导致公民参与感降低,并且公民社区治理理念也比较落后,公民意识淡薄,认为政治参与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除了社区活动和娱乐之外,很少参与社区投票、献言献策和其他社区治理的相关事宜。

  4.公民社区治理知识和能力不足。

  社区治理知识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内容,知识专业性较强,需要社区服务部门宣传和普及。对于一般社区公民来说,没有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基本理论知识,无法顺利完成治理过程,并极大地影响治理成效。参与社区治理不能单纯依靠一腔热忱,社区治理的技能亦同等重要。特别是在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公民欠缺普通话沟通和表达能力,无法及时正确理解相关信息,以清晰地表达自身需求。另外,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主体对社区公民的合作协调能力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在与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进行对话时,往往因不能准确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使部分公民的社区影响力、参与社区治理的效能感降低,挫伤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三、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建议

  (一)拓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路径

  第一,为拓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途径,可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社区信息共享系统,根据政策规定,及时公开社区重大决策及活动内容等信息;第二,公民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快速传达自身利益诉求,节省参与社区治理的时间成本;第三,设立民情接待日,有效增强公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加强公民与社区间的有效联系;第四,通过社区公民的意见及建议,修正社区重大事项的相关决策,保障好政策能够真正体现公民利益诉求;第五,在社区内部建立成熟的公民论坛,并配套相应组织管理规范,就社区公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发布和展开讨论,调动公民参与热情,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二)增强社区公民认同感

  一个社区是否拥有凝聚力主要取决于社区公民对于社区的认同度。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建立的社区网络要以增强公民生活质量,改善公民的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例如,对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区生活环境等,利用这些途径来丰富社区的治理工作,进而对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公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注重在社区生活中,树立互助友爱、共同参与的人文理念;发展社区文化,举办多种多动,激发公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活动加强社区公民凝聚力[3],使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公民在幸福生活中增强对自己社区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三)调动社区公民参与积极性

  社区治理必然需要社区公民的参与,只有调动社区公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搭建治理链条和形成治理体系。那么,民族地区社区应该如何调动公民参加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呢?首先,畅通不同民族间的沟通渠道。社区可以配备同时精通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工作人员,解决不同民族的社区公民因语言或者习俗问题而造成的困扰。其次,对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而言,需要规范奖励机制[4].对于热心社区事宜或献言献策的公民要有一定的奖励,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颁发奖励证书等。

  (四)提升公民社区治理能力

  民族地区社区公民存在民族多元化、语言多样化和治理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针对以上特点,社区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和服务当中要尤其重视民族特性。那么,怎样去提升社区公民的治理能力呢?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反复验证的过程,国家、社会和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从国家层面看,民族地区社区治理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有效政策和制度,提升管理效能;从社会层面看,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特别是社区需要有效执行国家制度和政策,并因地因时制宜,总结经验,发挥优势,形成良好互动链;从公民个人层面看,需要主动了解并参与治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在践行权利的同时不忘履行公民义务。拉萨堆龙德庆区提升当地公民社区治理能力,就必须从顶层设计、社会互动和个人素养三个方面一起下功夫,社区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宣传,将理论知识通俗化,易于社区公民理解掌握。

  参考文献

  [1]王志立。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究[J] . 经济研究导刊, 2019(23)。

  [2]张舒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重新审视[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8)。

  [3]杨润青。基层党建引领多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一--以伊宁市江南社区 为例[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0(3)。

  [4]李红萍。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融合发展[N] .吉林日报,2020-07-06(4)。

  文献来源:甄菲菲。边疆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为例[J].西部学刊,2021(20):8-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