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论文

农民合作社组织信任结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7 共65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信任问题探析  
【第一章】农村合作社组织信任体系构建研究导论 
【第二章】合作社组织信任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 
【第三章】林县合作社概况 
【第四章】农村合作社组织信任现状研究 
【第五章】合作社组织信任与农民参与的关系研究 
【第六章】专业合作社组织信任建设 
【结论/参考文献】农民合作社组织信任结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7.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总结

  本研究基于对中部林县合作社的实地调查,以吉登斯信任理论为依据,将合作社组织信任划分为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两部分,通过信任量表构建了农民对合作社组织信任的指标体系,分析农民对合作社组织信任的水平,研究组织信任水平对农民参与意愿、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而探讨合作社组织信任结构的变化。最后,就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一是农民对合作社组织信任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农民对社长的纵向信任、农民之间的横向信任、农民对合作社整体的信任以及农民对村庄公权力的信任。农民对合作社组织信任总体水平不高,其中人际信任水平较乐观,系统信任水平则较低。

  二是农民参与合作社的意愿相对较高,而农民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则很少。农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皆主要表现在业务参与方面,而资本参与和管理参与则极少有农民参与,这体现了农民对于合作社的参与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而并未真正深入到合作社组织当中。

  三是系统信任对农民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行为具有显着影响,而人际信任则对农民参与意愿、参与行为无显着影响。此外,农民对村庄公权力信任较农民对合作社整体信任更能促进农民的参与意愿,而后者更能促进农民的参与行为。

  四是合作社系统信任对农民参与起着重要作用,而人际信任则无显着影响。

  建立在时空分离基础之上的脱域机制,使得合作社组织信任结构发生变化,由人际信任向系统信任转变,并最终实现信任结构的均衡。只有实现组织信任结构内部的均衡,农民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合作社组织当中,并真正实现互助合作。

  五是吉登斯信任理论视域下,反思合作社组织信任建设。要实现合作社信任结构的均衡,缓解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克服合作社信任危机,应依托组织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合理继承传统,整合合作社信任结构;完善制度建设,重建合作社信任体系;培育农民信任,加强农民本体安全感。

  7.2 研究不足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一是本研究使用的调查数据仅来自于林县部分合作社,且研究选取的合作社个案在地理分布上较近,有一定同质性,无法代表其他地区合作社信任状况,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二是组织信任指标的操作化还不够精确完备,仍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着,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 2000:26

  [2] 陈景刚。国企员工组织信任知觉、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3] 董才生。论吉登斯的信任理论[J].学习与探索,2010(5):64-67.

  [4] 段明明。关于信任社会机制的跨文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2):120-132

  [5] 杜艳萍,王奎武,周露茜,曾朝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信任问题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2(6)

  [6] 龚 云 松 . 农 民 对 专 业 合 作 社 的 信 任 问 题 研 究 [J]. 经 济 研 究 导刊,2014,16:46-52.

  [7] 郭红东,杨海舟,张若健。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社员的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2008,08:52-60.

  [8] 郭维哲,方聪方。学校组织公平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影响之研究--以信任和承诺为中间变项[C].第四届台湾博士生教育行政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2005:133-164.

  [9]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 洪进。基于网络视角的虚拟 R&D 组织形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2005.

  [11] 洪名勇。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研究[J].2007.

  [12] 侯守礼,王威,顾海英。不完备的契约及其演进:政府、信任和制度--以奶业契约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4(6):46-54

  [13] 黄永利。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与农户对合作社信任成本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4] 江红。对等网络中的信任感知和可信协同商务洽谈关键技术研究[J].2007.

  [15] 柯武刚、史漫飞。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 .商务印书馆。2002:23

  [16] 李达。信任与组织发展--基于武汉新东方教育集团组织的实证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17] 李洁瑾,桂勇,陆铭。村民异质性与农村社区的信任--一项对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福建省党校学报,2007(2):53-56

  [18] 李宁。 不同组织信任背景下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

  [19] 李宁,严进,金明轩。组织内信任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效应[J].心理学报,2006,38(5):770-777

  [20] 刘宇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09:64-69+111.

  [21] 刘宇翔,王征兵。 芬兰农民合作组织管理的分析与借鉴:影响农民参与组织管理的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03:103-109.

  [22] 刘宇翔。农民合作组织中信任机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

  [23] 林钲琴。组织公正、信任、组织公民行为之研究:社会交换理论之观点[J].管理科学学报,1996,13(3):391-415.

  [24] 洪振顺。组织公正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之研究一信任关系之观点。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25] 凌玲。组织信任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6] 刘颖。企业内部人际信任度前因研究[J].江苏商论,2005,(8):105-106.

  [27] 罗伯特·D·普特南着。使民主运转起来[M]. 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8] 马可一。组织信任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2004,27(3):750-752

  [29] 马中英。 吉登斯的信任观及其当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

  [30] 马中英,王艳玲。 “信任问题”的现代性之维--吉登斯“信任观”的研究理 路 及 哲 学 反 思 [J].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2009,03:52-55.

  [31] 马克思·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 .三联书店。 1997 :207

  [32] 庞川。B-to-C 环境下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因素的研究[J].2003.

  [33] 彭泗清。 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4] 邵科,黄祖辉。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参与行为#效果及作用机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35] 司文会。 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36] 孙艳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信任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生猪行业的调研与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4,07:68-75+111-112.

  [37] 孙艳华,林凌。 基于社员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研究[J]. 农村经济,2014,10:121-124.

  [38] 孙艳华,禹城荣。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结构特征及其优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41-46.

  [39] 王君。 组织公正、组织信任与离职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40] 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解的解释。社会学研究[J].2002(3):23-39

  [41] 王敏,高建中。农民对专业合作社信任成本的维度关系研究[J]. 世界农业,2014,09:30-35+195.

  [42] 卫国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与农民对合作社信任成本的相关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3] 徐旭初,周晓丽。 基于社员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16:104-105.

  [44] 徐杨顺。知识分享意愿、组织公平与信任关系之研究[D].朝阳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2001

  [45] 许道然。公共部门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之研究[D].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博士论文,2001.

  [46] 薛天山。当下信任困境之成因分析[J].社会,2004(6)

  [47] 杨灿军。合作社中的信任建构及其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基于浙江省 Y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

  [48] 张娜。我国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49] 赵慧军,员工的信任结构与知识共享[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6,NO24(408)第 35-4O

  [50] 赵凌云,王永龙。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浙北芦溪村农民青鱼专业合作社的个案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8(8):51-55

  [51] 郑伯曛。企业组织中上下属的信任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9(2)

  [52] 郑也夫。信任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53] 周晓丽。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54] Butler, J. K. Toward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Conditions of Trust:Evolution of a Conditions of Trust Inventory.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643-663.

  [55] BurtR,Knez M.kind of third-party effects on trus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Psychology,1996,50:68-69

  [56] Costigan,R.D.,Itler, S.S.& Berman,J.J.,A multi-dimension of trust in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1998,Vol.6(3),pp.303-317.

  [57] Cumming, L. L., Bromiley, P. The Organizational Trust Inventory. In R.Kramer& T. Tyler(Eds.), Trust in Organizations. ThousandOaks, CA: Sage.1996:302-319.

  [58] Davis, J.H., Schoorman, F.D., Mayer, R. G, Tan, H. H., The trusted general manager and business unit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of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563-576

  [59] EvansA. M., Revelle WSurvey and behavioral measuremen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6):1585-1593

  [60] Feixue W, Toshio Y. Group-based trus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5(8):199-210.

  [61] Gurtman M B. Trust, distrust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 circumflex analysis[J]. Journal of Personal Social Psychology,1992.

  [62] Hwee Hoon Tan, Christy S F Tan.Towar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rust in supervisor and trust in organization[J].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2000, 126(2):241-260.

  [63]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M]. Stage Beverly Hills, CA,1980

  [64] Hosmer, L. T. Trust: The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Ethic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9-403.

  [65] Hovland, C. I., Janis, I.L, Kelley, H.H.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66] Labebo O J. Perceptions of trust and employees' attitudes: a look at Nigeria'sagricultural extension worker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5.

  [67] Lynne G. Zucker,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 - 1920,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 8, 1986:53-55.

  [68] Mark H. Hansen, J. L. Morrow, Jr. The impact of trust on coopmembership retenti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and exploratory study [J].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5, 2002, 5(1):41-59.

  [69] McCauley, D.P & Kuhnert, K.W.,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employee trust in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Vol.16(3),1992,pp.265-283.

  [70] Ngo H Y, Wong C S.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employees' trust in Chinese joint venture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20:481-499.

  [71] Nyhan,R.C.& Marlowe,H.A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Organizational Trust Inventory, Evaluation Review,Vol.21,1997:614-635.

  [72] Talcott Robert Parsons.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ies. Free Press,1960.

  [73] Paul S. Adler Market. Hierarchy and Trust: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1)

  [74] Pierce, J. L., Kostova, T., & Dirks, K. T. .The State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Integrating and Extending a Century of Research [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3(7):84-107.

  [75] Podsakoff, P. M., Maekenzie, S. B., Bommer, W. 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Substitutes for Leadership as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 Satisfaction, Commitment. Trus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6,(22):259-198.

  [76] Wat D., Shaffer M.AEquity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fluences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role trust in the supervisor and empowerment [J]. Personnel Review, 2005, 3(4):406-512.
 

  致谢

  岁月静好,生命如歌。且看那花开逢春意,叶落随秋凉,生命如此多娇。回首过去三年时光,我经历了成长与感动。开心与难过,迷茫与坚定,我感受着这个年纪带给我的张力。在舍与得的平衡中,我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画上句号。我要感谢这段时光,感恩师门情深,感谢好友相伴,更要感激一直以来给我关心和支持的家人。

  感谢我的导师万江红教授。万老师是一位温柔善良美丽的师者,她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感染着我。研究生阶段,她不仅给予我学术科研方面的指导,还主动关心、关注我的生活。她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实地开展调研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的毕业论文是在万江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调研的开展也是在导师的联络和安排下得以顺利进行,研究思路的设计也在是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本次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导师的宝贵意见。

  感谢我校社会学系的老师们。社会学系就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大家庭。难以忘记,曾经与各位老师深入农村开展调研的时光。我们曾一起用脚步丈量着前行之路,也曾一起翻山越岭来把农户找寻。还记得第一次田野调查中,文化震惊带给我的灵感,头脑风暴迸发思想的火花,切实体会到对于学术思考的热爱。感谢在这个团队中感受到的学术氛围,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我的学术水平。

  感谢师门同学的温暖。寒来暑往,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亲爱的师姐、师弟、师妹们,在和大家相处的日子里我很开心。研讨会、读书会、秋游、唱歌、羽毛球赛,满满的回忆倍感珍贵。忆往昔,短暂而意味深长,这些点滴曾为我们枯燥并充满压力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许多生趣。管珊师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学术功底深厚,总能对我的疑问作出解答。感谢管珊师姐对我提供的帮助,特别是在学术和生活种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师姐的宝贵意见给予我很大的启发。此外,特别感谢韦师兄对我论文的肯定,以及对我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感谢所有 2012 级研究生同学。尽管仅有一年的时间在一起上课学习,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忘记彼此。同学的情谊犹在,我们时常组织乒乓球、羽毛球活动,再续同学之谊。感谢曾经的同窗好友,那些年一起完成的小组作业,一起春游踏青合影留念,这些都是青春年华里珍贵的回忆。

  感谢我的家人。感谢默默无闻、努力付出的父母,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痕记。漫漫求学路,长期以来父母对我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巨大力量,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我感受到了厚重的爱。女儿只愿你们身体健康,平安幸福。我希望自己能早日独立,为你们分担压力。

  值此毕业之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情,感谢同学的相伴之谊。感恩之心常在,或许我需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感谢生命中出现的你们,充实了我的生活,精彩了我的人生。过去的成长经历,都将是我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我即将走向社会,我希望我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走向未来,拥抱未来,编织出美好人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