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论文

基于社会学视域推究基层电大文化的变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3-18 共3601字
  广播电视大学从开办到今天已经走过34年的路程,34年来,电大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办学方式从单一到多种形式共存,如今全国电大有3000多所学校,在读人数超过300万人,至2012年培养高等教育毕业生近800万人,专业涉及理、工、农、医、文、法、经济等24类150多个专业。毫无疑问,30多年来电大培养的各类毕业生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回首以往,电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风风雨雨。这些风风雨雨形成了电大独特的文化特点,在电大的各级办学单位中,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经济条件限制,省级、地市级、县级办学点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也多有差异。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基层电大,特别是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电大的文化特点进行审视,其意于探求电大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和思路。
  
  一、基层电大文化成不了“精英文化”,只能是“地方需求文化”
  
  (一)电大难有自己的名师
  
  虽然说广播电视大学的第一堂课是着名数学家华罗庚上的,但是这样的大家被电大请来的毕竟不是多数,我们常遇到的是照本宣科的老师坐在屏幕上,毫无表情念着文字。再者说华罗庚毕竟不属于电大教师,而且上课的形式是通过录像形式完成,因为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讲学”或“授课”,只能算资源共享的一种变通形式。2011年笔者有幸到中央电大举办的培训班听课,听到北京电大介绍办学经验,其中就有一条是花大力气打造自己的名师。
  
  (二)电大难有科研型学员
  
  电大学员大部分是成人学员,多数在职。这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晋升高等学校学习,一部分是应届或往届高考(或中考)落选生,这部分学员本身起点就不如高校学生;另一部分是在职学员,他们都是边上班边学习,有的还结婚生子,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在这样的学员中要出现比较优秀的科研型学生只能是少数甚至个别人。大部分学生疲于在工作和生活的间隙去落实实践环节,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电大教育想培养部分科研人才、拔尖人才并不现实。
  
  二、基层电大必须正视大多数学员学习目的、学习态度问题
  
  从大多数学员的情况看,电大学员的素质除了1985年以前那一段时期跟其他普通高校生相差不是太多外,其它时期电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还是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学生,现在这个距离是越拉越大了。1985年,贵州电大文科首届专科毕业生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主答辩人是普通高校有声望的教授和专家。他们用本科生的要求来考核电大学生,对当年的毕业生作出了“有三分之一学生达到和超过了本科毕业生水平”的高度评价。曾几何时,现在电大毕业生论文半数以上网络抄袭,屡禁不止。近年来,中央电大、各省级电大高举“加强教学质量、办好电大教育”旗帜,加强督查基层电大教学各个环节,可是其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我们不由得问:为什么一再强调的教学环节总无法落实?是学校管理方法、教师水平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学习态度有问题?笔者1988年到贵州一所地市级电大工作,历经电大多种办学形式的改变,至今从事学生班主任工作、电大面授教学工作、毕业论文审查指导工作、网络平台资源构建等电大日常与管理工作。为实证社会对电大学生的看法近年来作了一些调研。
  
  (一)在对近三年来所带班级的学生调查发现有80%以上明确答复到电大读书是为了拿到电大毕业文凭,至于能学到多少知识,没有进一步要求。这其中有60%左右是单位就业形式需求,30%左右是为下一步转岗,只有5%的学生是回答是想学知识。有10%左右的学生是跟随别人随便学学没有目的;10%左右的学生是父母逼迫来,根本不想学。后面这20%是拿不拿证无所谓的人,所以就无所谓搞好学习、完成学校要求的学习环节了。
  
  (二)对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了解他们对电大毕业生水平的看法,有80%以上人觉得电大毕业生水平不高,个人水平不能跟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相比;有少数人认为电大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强,但是他们同时认为这个能力不是在电大学习获得的。
  
  (三)对已经获得电大毕业证书离校3-5年的学生进行调研,主要问他们两个问题:A、你认为在电大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没有?B、如果你是部门主管,面对你下属一个是刚刚从电大毕业的员工,一个是脱产学习归来的员工你会为谁加薪?对于第一个问题有80%以上说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对第二个问题也是有80%以上说先为脱产学习的加薪。
  
  从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目前来电大混文凭的学员占了绝大多数,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环节为什么不能很好的落实的原因。好在为了岗位调整和学些新知识的学生人数在慢慢地增加。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我们得出社会对电大毕业生、甚至对电大的认识度不够,同时电大在社会的声誉不是很好,没有品牌效应。对第三个问题的调研看出如果我们再不加强教学质量与管理,电大人自己不认可电大人,电大一定会没有明天!
  
  三、基层电大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边缘文化”特性
  
  电大30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电大的发展却屡受挫折。如果说1985年以前,社会对电大是认可的,那么1986年以后电大发展开始步入了一个彷徨迷茫时期。1985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解决经济发展过热问题,随之国家教委对电大发展加强了管理,取消了自学视听说,把电大招生纳入成人入学考试。显然,在普通教育获得发展后国家对电大办学的定位是“对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形式”,没有大力发展电大教育。
  
  由于电大在这时期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或者说无法设计自己的发展路子,开始转入开办普通专科、普通中专办学形式。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电大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硬件普遍落后于普通高校,电大办普通教育显然不敌普通高校办普通教育,其产出的学生质量必然不能为自己带来社会效应和品牌荣誉。电大地位开始被地方政府、社会大众边缘化。特别是地市级电大多数没有得到政府办学投入,甚至认为基层电大隶属省级电大,地方各级政府对电大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笔者所在学校就曾出现多年没有收到政府下发的文件的情况,基层电大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部分基层电大被其它高校合并。
  
  四、基层电大要做好自身可能面临“硬件贫血”时代到来的准备
  
  从事电大教育的专家一般把远程教育技术分为三代,既第一阶段的函授教育,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和第三代的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网络教育。如果说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广播和电视技术手段促成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开创以及发展。那么第三代的网络技术手段对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基层电大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还是挑战。广播与电视手段,特别是电视在电大初始,由于其价格的高昂,一般平民百姓不能拥有,电视机、录像机都是当时的奢侈品,学员往往集中到学校进行学习,后来即便是电视、录像机普及,广播电视大学也因为录像资源的制作、管理及播放等问题而显示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特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网络教育的异军突起。广播电视大学曾因其初期拥有的电视、录像等硬件、后期的软硬件建设而笑傲江湖。然而,随着第三代远程教育时代的演进,基层的电大因为其自身条件限制,比如政府投入少或不投入,自身硬件资源明显不如其他高校,甚至落后于政府扶植力度大的中职校、一些民办中学!
  
  五、“合作文化”或将成为电大未来发展的态势
  
  其实,何为基层电大的文化、基层电大的文化特点是什么、电大文化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问题并不容易论述,然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现象看本质,当我们走在街上与人谈电大,路人皆茫然不知电大为何物,当学生打的到电大上学,的士师傅皆不知电大处何处,这就是电大教育的悲哀!相反,如果与路人谈及电大,路人皆露恭敬色彩,学生坐车到电大上学,师傅们欣然谈及电大的影响,这便昭示电大文化的繁荣。
  
  笔者结合多年基层电大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认为电大应该加快自身融入社会建设的步伐,与社会各行各业加强合作,走一条实践社会、服务社会的路子。
  
  (一)实践证明电大教育凡是能结合地区需求、行业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培养的学员,社会的认可度就高。比如:某校结合地区建筑行业培养的“建筑施工专业”、由于进校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考核机制采取学校学习、单位考核的学历与实践相结合方式,既为用人单位培养了人才又提高了学校声誉,开拓了办学领域。试想,若能利用电大办学的灵活性,探索一条与政府或用人单位合作办学的路子,率先创新出一条高校学生学习与用人单位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路子,电大办学不愁没有发展前途。
  
  (二)增加对在职学生学习与该生单位参与考核机制的建立,双重或多重考评学生,采用多种联合办学手段,既提升学员学习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避免学员混文凭现象继续延伸。
  
  (三)着力打造电大的继续教育基地,采用短期或中期培训学习手段为地方需求服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使基层电大成为社会成员技能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的平台。
  
  (四)电大应该加快学分制学习形式构建,创新网络时代的师生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比如把知识上架,开拓学习超市等形式,不仅为团体也为个人送学习送资源,在倡导超市文化的同时,积极构建终身学习资源平台,促成电大新时期教育繁荣时代的来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