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纯公办社区图书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16 共858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多元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探讨  
【第一章】社区图书馆的四种发展类型研究绪论 
【第二章】社区图书馆多元化概述 
【第三章】纯公办社区图书馆 
【第四章】公办民助社区图书馆 
【第五章】纯民办社区图书馆 
【第六章】民办公助社区图书馆 
【结语/参考文献】社区图书馆建设路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纯公办社区图书馆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社区作为新的社会基层单位,在城市机构转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形式,“社区人”作为一个广大的社会群体存在。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主要提供基地,在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理应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

  3.1 纯公办社区图书馆的现实条件

  3.1.1 政策支持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共同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建设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提供经费。[21]

  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逐步形成高覆盖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我国东部沿海多数地区的基层图书馆建设事业有过 3 到 4 次集中性的行政资金投入。[17]

  ‘十五期间’开始到现在,国家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基层图书馆建设因此获得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性资金投入,[22]迎来了包括社区图书馆在内的基层图书馆发展的良机。2012 年 5 月,文化部制定《“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同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十二五’以来,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经费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政府投入实现了大幅增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北上广,最先倡导社区图书馆建设,建设成效也相对明显。以首都北京为例,大力建设社区图书馆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目前社区图书馆几乎遍布每个有一定规模的社区。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图书馆也在不断发展中,基层图书馆数量不断增加,文献资源的拥有量也不断扩大。

  3.1.2 财政支撑

  公共图书馆建设属于文化事业范畴,因而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自身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短时间投入经费很难见到效果,其创建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尚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预算或者其他事业经费之中,[17]部分对此有规定的法律法规也只是简单提及,缺乏现实约束性和实践可操作性。社区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末梢环节,与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相比,其发展容易受到忽视。社区图书馆是最贴近社区居民的文化建设,单个社区图书馆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区图书馆全面覆盖,社区图书馆的整体规模又很大。“点多面广”的分布特征决定全面进行社区图书馆建设,经费投入将会是巨大的。加之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资金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资金投入具有不稳定性就不难理解了。多数社区图书馆在资金投入可持续方面存在问题,大部分是一次性集中投入后就出现资金断流,面临资金短缺或者严重不足问题。有少量后续发展资金的社区图书馆,大部分资金用来给社区馆员发工资,维持社区图书馆的基本发展,根本无力进行文献资源的更新,文献资料陈旧过时也就可想而知了。为改变社区图书馆当前的资金困境,可从制度入手进行改进,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列入政绩考核,引导和督促相关领导加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将社区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纳入政府预算,专款专用,确保社区图书馆运行经费的持续稳定。

  3.1.3 人员保障

  由政府出资兴办的社区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相对比较清闲,少数馆员有专业文化背景,多数是从其他部门调配到社区图书馆的,更有一些管理人员是到社区图书馆来兼职的。因此馆员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欠佳。但不得不说纯公办社区图书馆中,政府还是安排了相应的管理人员,这是纯公办社区图书馆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不论这些人员是否为全职,还是这些人员的组成和素质存在多少问题。政府的人员安排为纯公办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但具体到地方,社区图书馆应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和服务能力。2012 年 4 月,湖南全省有 60 多个图书馆近 140 名馆员在湖南省图书馆进行开班培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

  3.2 纯公办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3.2.1 总分馆模式

  我国多数地区依据总分馆模式来发展社区图书馆,但很多地方未真正领会总分馆模式的内涵,未能严格按照总分馆模式的要求去做,与国外总分馆模式下发展的社区图书馆存在很大的差距,未能实现物资的统一采购、资源的统一加工和发展的统一管理。[23]

  在经费投入完全依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针对社区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众多学者经过广泛深入探讨,其中针对总分馆模式的研究最多,有学者认为“总分馆型社区图书馆是建立社区图书馆的最佳模式”.[24]

  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无疑从资金设备、建设规模、人员管理等各方面具有一些先天的缺陷,而总分馆模式通过和总馆的合作减轻了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压力,恰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劣势,为社区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总分馆型社区图书馆发展模式,在一个地区内,公共图书馆发展体系中设立一个中心馆,一般是城市级别较高的公共图书馆作为中心馆,比如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拥有较强的人力和财力,文献资源较为丰富,技术设备较为先进,管理模式较为成熟,整体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社区图书馆隶属于中心馆,主要负责完成社区内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心馆对纳入总分馆制体系的分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经费来源,统一人员培训和管理,统一的日常管理制度,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也是统一的。具体合作约定的不同,总馆对体系内分馆人、财、物的统一管理程度不同。严格意义上的总分馆制,人、财、物全部交由总馆统一管理分配,但考虑到分馆的独立性,一些地区分馆在人、财、物方面拥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可供参考的经验也比较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及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不断深化,社区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一些图书馆通过普及公共服务,在推动社区图书馆建设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天津市图书馆通过三方合作的方式共建社区图书馆。通过分析天津地区社区图书馆多方共建模式,为社区图书馆建设探索出更多可能。

  市馆-高校图书馆或区镇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三级图书馆联盟体系,市级图书馆作为总馆,统筹规划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整体发展;高校图书馆和区镇图书馆作为分馆,对上服从总馆工作安排,负责实施总馆的工作安排和任务,对下进行社区馆的工作辅助、管理和指导,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社区图书馆处于联盟的末端,直接面向社区居民,主要负责具体的读者服务工作。

  3.2.2 联合办馆模式

  社区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室)或公共图书馆联合办馆,具体联合细节需要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具体协商。鉴于社区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经费都用于购置文献信息资源、技术设备和支付管理人员工资,学校图书馆的场地相对充裕,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联合办馆模式可充分考虑社区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各自的办馆特点,最大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实现最有效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联办模式是“目前城市社区分馆建设的主要模式”,[25]一般以公共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完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类型多样的文献需求,三方联合办馆中,学校图书馆负责场地和人员安排,社区图书馆负责大部分的运行资金问题。参与联合的学校图书馆对其他两方图书馆的读者进行开放,实现各自优势互补。节假日时期学校放假,可以由社区图书馆组织相关人员到学校图书馆值班顶岗,保证联合馆的服务时间。

  “1987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参加本地区、本系统的馆际协作“.[26]2002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为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性引导。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建馆优势,相对于基层公共图书馆而言发展较成熟和完善,但有学者提出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低于 30%,[27]

  这个数字虽然有待商榷,但至少可以反映一些问题。高校图书馆由省市共建,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比较稳定,为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高校拥有众多高素质的人才,图书馆员一般具有专业背景,整体素养较高,拥有较好的业务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支撑图书馆的各种延伸服务。社区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和,场地、资金、设备、馆藏都依赖于高校,社区可以作为高校图书馆向外延伸的一个站点。高校图书馆自愿向社会公众开放是联合办馆的前提,关键是唤醒高校馆进行社会服务的意识。为了持久联合,双方应就具体人财物保持各自独立。高校馆对外开放是否影响本校师生的正常使用是其能否持久对外开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考虑假期重点向社区居民进行开放。对于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们要正确解读《规程》中”有条件的“和”尽可能“两个词,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体系中的一个类别,是区别于公共图书馆而存在的,功能上和资源构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第 68 届国际图联大会与会的代表计划参观哈佛大学图书馆被哈佛校方婉拒的事情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28]

  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部分高校图书馆自身都存在资源短缺问题,比如图书馆自习阅读位置和电子阅览室位置的短缺问题,因此不要盲目追求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

  根据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程度的不同,分为完全开放和部分开放两种案例。完全向社会开放,法国很多大学图书馆属于这种类型,再有耶鲁大学图书馆,美国公立大学图书馆,英国大学图书馆,中国的海洋大学图书馆等。面向社会半开放即有条件的开放,譬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海南大学图书馆等。德国大学图书馆面向周边社会人员开放。宁波高校园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无偿向市民开放,”黑龙江省的大庆石油学院与大庆市图书馆合并“,不断探索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之路。[29]日本有关部门规定,大学图书馆有向社会读者提供服务的社会责任,应不断促进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开放服务。[30]

  3.2.3 独立办馆模式

  在现有管理体制下,社区独立办馆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经费、人员、管理等问题,社区图书馆建设虽然被束缚但积极结合具体国情,不断探索仍可大有作为。

  社区图书馆独立办馆可考虑建设流动书车、流动图书站点或者流动图书馆。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果。社区图书馆经费不足的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既定经费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地方尝试建立流动社区图书馆的方式来发展社区图书馆,用最少的经费提供最有效的文化服务。流动图书馆不需要固定的馆舍,只需要有文献资源,几名工作人员和一台适合载图书的车子即可,投资较少,简单易行。采用流动图书馆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居民不需要特意花时间跑到图书馆寻求服务,节省了从家出发到图书馆的时间,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流动图书馆服务的提供区别于常规图书馆的服务,馆员在服务中更具有主动性,服务方式更贴近居民生活,减少了一些呆板的、中规中矩的环节。社区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和馆员进行咨询互动,给人一种亲切感,提高了居民对社区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服务上门方式有助于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利用社区图书馆的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首创”文化快餐车“,[19]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送书服务。经过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带有虹口特色的”文化菜篮子工程“后才引入了民间资本的加入。社区流动图书馆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型,即馆藏资源在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流动,人员在社区馆与社区馆之间的互动。通过流动社区图书馆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共享,节省了经费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

  3.3 纯公办社区图书馆的瓶颈问题

  3.3.1 管理体制僵化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各级政府分级设置,管理体制具有等级化特征。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导致图书馆的发展各自为政,不同级别、部门、行业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严重了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社区图书馆由社区一级的政府部门管理,即街道办事处。但我国社区图书馆处于多层级建设和管理的状态下,管理建设主体包括区级政府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社区图书馆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者居民委员会,这就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概况。多领导近乎于无领导,多层级的管理体制容易导致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社区图书馆发展表面上受到多方关注,实际上却缺乏实质支持和领导,资金、馆舍和人员问题很难得到应有改善和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步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相对而言文化领域的改革起步晚,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社区图书馆也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改善社区图书馆的管理现状,应对社区图书馆由目前管理体制带来的弊端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探索适合国内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之路;二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完善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3.3.2 规章制度欠缺

  (1)尚未纳入公共图书馆发展体系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免费为读者提供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其他非传统性延伸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的财政性拨款,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的角色。社区图书馆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众多学者生动地形容为”细胞“.但重要为”细胞“也尚未正式被”整体“重视和接受,这一点从各地统计年鉴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的图书发展概况在文化和体育这一大类,仅仅统计了级别较高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各省市的统计年鉴中,也鲜少有关于社区图书馆发展情况的统计。近几年来,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地位有所提升,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必须加快立法程序,使社区图书馆正式纳入公共图书馆发展体系,保障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是”依据“更是”依赖“.

  (2)全国性的《图书馆法》尚未颁布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长期各自为政,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宏观上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急需一部全国性质的具有广泛约束力和适用性的《图书馆法》。《图书馆法》法的颁布可以对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建设发展予以法律规定,比如建设数量、建设规模、人员安排、管理制度等,有助于图书馆朝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图书馆法》有助于协调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图书馆的发展,统一规划和安排,最大程度上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扶持贫困地区和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3)地方性政策法规模糊

  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社区图书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颁布了一些关于社区图书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比如北京市政府向市民承诺”建设城近郊区公共图书馆信息网络“,江苏省提出 2010 年”乡乡镇镇建立图书馆“的目标,[31]诸城市制定了”中国诸城市委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议的意见“,[32]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及要发展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等。关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断增多,但多是浅谈辄止,给与一些政策性引导,很少涉及详细的发展规划和标准,缺乏实践指导性。

  3.3.3 基础设施薄弱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到国家逐渐放宽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事业的大门,在文化服务方面人们存在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图书馆成为了不必然的选择,如果墨守成规将会处于无人问津和被遗忘的边缘。

  (1)馆舍服务环境差

  社区图书馆”点多面广“的特点决定了社区图书馆的馆舍面积以小型为主,为一定地域范围的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但馆舍面积小跟馆舍条件差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目前很多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建的也不在少数。馆舍位置差,有些馆舍是由厂房废弃的遗址改造而成,距离居民区比较远;馆内卫生差,馆员长时间疏于管理,馆内的清洁工作被搁置;馆内学习环境差,到馆率越低的社区馆,馆内反而声音嘈杂,俨然成为无聊人士的聊天室;馆内文献资源差,馆藏资源长时间不更新、不踢旧,很难得到读者的青睐。

  (2)馆员整体素质偏低

  馆员很多是社区的工作人员,社区图书馆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只是无关紧要的兼职工作,加之管理制度的松散助长了他们”看心情办事“的不良工作作风。这种工作和服务态度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区居民到馆借阅的积极性。馆员的工作能力也很重要,如果缺乏专业的工作素养,很难获得读者对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工作的认可。

  (3)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

  传统的借阅服务很难满足现代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很多社区图书馆只有少量或者没有电子信息化设备,更有些社区图书馆只提供阅览服务,不提供文献外借服务。缺乏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很难吸引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所以很多社区图书馆中都只有寥寥几个老年人在看报。

  3.4 纯公办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3.4.1 实施目标化管理

  国外有很多比较成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必须有选择性的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不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以防适得其反,造成”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较为稳妥的方式是在不改变图书馆原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对图书馆体系内具体的管理方式进行有益探索。目标化管理多用于企业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标化管理也适用于非企业组织的管理,比如学校的行政工作管理和学生培养管理工作。对社区图书馆实行目标化管理分为以下几点:(1)量化社区图书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内容,总馆或者上级图书馆制定总目标后,将每个社区图书馆的每个工作任务和目标都详细量化,督促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同时,便于总馆的考核和监督;(2)制定详细的目标考核标准,细化考核是对量化目标的有力补充,考核该馆目标的完成情况,以便给予奖励或者惩罚。

  对于难以把握的考核内容可以采取公开、透明的民主投票的方式予以考评,完善考评系统。(3)建立有效的目标激励体系,图书馆员和企业员工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获得认可和奖励。有效的目标激励体系,必须包括惩罚和奖励两个方面,比如对做得好的社区图书馆予以经费或者实物奖励,对发展落后的社区图书馆予以点名批评,责令尽快步入正轨等。

  3.4.2 加快法制化进程

  立法有助于加快图书馆建设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应该涉及各类图书馆的建设规模、资金保障、人员待遇等诸多图书馆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1)将社区图书馆以法律形式纳入公共图书馆事业体系,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尚未完善,在公共图书馆体系中犹如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单独发展很显然行不通,它需要这个整个公共图书馆体系给予呵护和关爱。(2)尽快制定出台全国性的《图书馆法》,用具有法律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图书馆法》统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局,从图书馆的级别、类型、地区、规模等多个维度进行划分,对各类图书馆发展都进行宏观上的规范,给予图书馆事业发展一个统一的宏观指导。(3)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对于还没有制定有关社区图书馆发展法律法规的地方可以借鉴发展情况较好的北上广地区的发展经验,先从指导性法律法规开始制定;对于社区图书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地区,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数量、人口疏密分布情况等诸多方面,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包括馆址选择、馆舍面积、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社区图书馆发展中影响较大的因素,用以指导当地社区图书馆建设发展实践。

  3.4.3 加大建设力度

  (1)改善馆舍环境和条件

  馆舍环境和条件是社区图书馆给社区居民最直观的印象,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重视,不可一味以经费不足为作为自身不作为借口。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馆员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馆舍环境予以改造,为读者营造更好的借阅环境,比如时刻保持馆舍的环境的清洁,张贴具有艺术气息的文字标语或者图片,邀请当地艺术生描绘墙画,粘贴窗花等。

  (2)建立馆员培训机制

  馆员素质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对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即使要以社区管理人员作为兼职馆员,仍需尽量挑选具有服务奉献精神、热爱图书馆事业的那部分人担任馆员。建立完善的馆员培训机制,以中心馆或者上级馆为依托,定期对入职的馆员进行服务意识教育和工作业务培训。在全国范围加强高校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图书馆馆员的准入制度。为了留住人才,给予馆员编制,提高他们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十分重要。

  (3)拓展服务方式和内容

  深入群众,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文化诉求。针对这些诉求,结合本馆实际,开展相应的拓展服务。在老龄化严重的社区,重点开展以”老年人保健“为主题的活动,如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读书活动、送书上门活动,开展关于”老年人保健“的主题讲座等。在留守儿童较多的社区,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开展图书漂流、阅读指导、漫画展览等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