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图书馆服务物理障碍与技术障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2 共73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图书馆的服务障碍探究
【第一章】减小图书馆服务障碍的策略研究绪论
【第二章】图书馆服务障碍相关概念分析
【3.1 3.2】图书馆制度障碍与经济障碍
【3.3 3.4】 图书馆服务物理障碍与技术障碍
【4.1 4.2】服务制度障碍最小化策略
【4.3 4.4】图书馆服务技术障碍最小化策略
【总结/参考文献】图书馆服务障碍优化方案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物理障碍
  
  “物理”一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指研究事物内在规律以及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也可指事物的道理,事物的物质结构。但本文所用的“物理”一词是一个特指概念,特指物理环境。所谓物理环境,是指对象周围的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为此,物理障碍则是研究物理环境的障碍,即研究周围的设施、建筑物等物理系统给对象造成的障碍。
  
  众所周知,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读者周围的设施和建筑物则是图书馆的服务设施以及图书馆实体。为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图书馆物理障碍则是研究图书馆的服务设施和图书馆建筑实体给读者造成的障碍。这种障碍也可称为图书馆的设施排斥。所谓设施排斥是指图书馆在设施设计、布局、配置上对利用者的阅读、行动产生障碍的现象。
  
  如,在图书馆实体建设方面,馆舍距离读者较远;在建筑设计上,没有进行无障碍设计等。图书馆服务中的物理障碍随处可见,这些障碍可能是图书馆无意所为,但的确给读者的阅读和知识获取制造了障碍,因此,为使读者的物理障碍减少到最小,图书馆界众多学者对图书馆的物理环境展开了研究。其中蒋永福教授还给图书馆的物理障碍赋予了明确定义,他认为,只要受图书馆设施设备或者图书馆环境条件限制而不能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知识自由的需要而形成的障碍都属于物理障碍。
  
  通过定义以及现实情况可知,我国图书馆的物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图书馆服务设施不完善给读者造成的设施排斥;二是图书馆覆盖率低给读者造成的距离障碍。
  
  一、图书馆环境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致的障碍
  
  图书馆服务环境及服务设施不完善是指图书馆服务环境不良,图书馆中的服务设施不齐全或者有障碍,以上均属于图书馆服务的物理障碍。物理障碍给读者利用图书馆带来众多不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图书馆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读者的阅读能力,尤其限制了弱势群体的阅读。关于“弱势群体”的称谓,③国外图书馆界曾使用过多种称谓,包括特殊人群、城市边远人群、工人阶级、未服务到的人群,以及难以延伸到的人群等等。但总体而言,可将其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身体受到限制的人群,如老人,儿童以及残疾人等。另一类是技术条件和技术能力受到限制的人群,如边远地区的人群,难以延伸到的人群。图书馆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因此,保障弱势群体读者的平等权利是图书馆服务的内在需求。在弱势群体服务方面,国外图书馆的实践行动给我国以借鉴。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图书馆的物理障碍,笔者将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情况进行对比。
  
  (1)残疾人服务:公共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历来被国外图书馆界所重视。早在 1868 年,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就开始为盲人提供借阅服务; 1987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设了盲人阅览室。日本也为残疾人开展其个性化服务,如日本的地方图书馆成立了残疾人读者服务委员会和视力残疾者读者权利保障;②英国国家盲文图书馆每天给英国各地区的盲人读者发送近千册左右的盲文图书。
  
  而我国对残疾人权利保障起步较晚,自 1989 年由我国建设部颁布《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以后,我国图书馆界才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方面。④目前,北京、河南、湖北、浙江等地区出台的地方图书馆法规中,已对残疾人服务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我国基层图书馆,尤其是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仍未对残疾人服务引起重视。从实践角度讲,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仍未建立无障碍楼梯,无障碍通道以及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如,笔者在 2014 年 4 月走访了天津市公共图书馆,其图书阅览室设计呈两层小楼式,这虽有效节约了图书馆的藏书空间,增加了馆内的藏书量,但阶梯式楼梯相对狭窄,轮椅难以通过,限制了残疾人的在馆阅读,这表明天津市图书馆的服务设施仍存在障碍。
  
  (2)老年人服务:《中国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的老年人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据我国民政部统计,截至 2014 年底,我国 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2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4.9%,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因此,老年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图书馆读者的重要一群。然而 2006 年,据《促进老年人阅读的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的作者肖雪对湖北足山县、北京调查分析,发现有 60%的老年人没有去过图书馆,且图书馆的老年人阅读方式比较陈旧。
  
  可见老年读者还没引起图书馆足够的重视,图书馆没有根据老年人的阅读心理、阅读障碍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而国外图书馆,早已为老年人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如,在 1982 年修订的美国《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中就专门列有“老年人图书馆服务”条款,要求为老年人购买特殊的图书资料,提供交通工具,提供送书上门以及推广宣传服务等。
  
  (3)儿童服务:我国对儿童服务的重视比较早,早在 1980 年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纲领》中就规定:“中等以上的城市和大城市的区都要设立少年儿童图1①自此以后也相继颁布了很多关于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规定。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省份也早已对其展开了实施,如,天津市公共图书馆早在 1958 年就建立了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可阳光书屋、故事岛和动漫体验区等服务活动。虽然我国较早开始了对儿童图书馆的重视,但我国儿童图书馆的数量仍不足、有些公共图书馆虽宣称服务对象面向少年儿童,可图书馆室内的设计却未对儿童读者给予特殊的照顾,如书架的高度、文献的类型等。为了促进我国图书馆对儿童群体权利的重视,我们需借鉴国外图书馆保障儿童读者的权利的制度和措施。如,美国爱荷华州在《公共图书馆质量指标》中专对儿童群体服务给予规定,要求”图书馆应当开辟儿童专用区域及亲子专用区域,区域内应采用专为儿童设计的家具,区域内资料可以被儿童方便取用。“②2003年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发表的《未来的图书馆构架:未来十年的学习和信息》中也对儿童群体服务进行了构架,要求” 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所有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都被邀请成为图书馆会员,同时有机会接触到婴儿早期阅读,以及参加课程俱乐部、暑假活动或者阅读小组。“③此外,图书馆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不完善,影响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为了减少服务的无形性,读者经常会借助服务中的有形成分来对图书馆的服务做出认识和评价。对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则是对无形服务商品作出评价的有力佐证。为此,图书馆服务环境及服务设施的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估。
  
  二、图书馆服务半径过大所致的障碍
  
  服务半径,是指某服务事物对所服务需求点的地理覆盖范围,其覆盖范围越大,服务半径越大,则服务能力越强;反之,若覆盖范围小,服务半径较小,则服务能力也较弱。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限度的,服务半径也一样,超过了能力所能服务的范围,则意味着服务半径过大。服务半径是一个广义概念,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应用,当然也包括应用于图书馆领域。 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是指读者到达公共图书馆的最远直线距离。
  
  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是一个相对距离,它需根据图书馆服务范围的大小以及服务人群的多少进行具体规定。虽然,我国一些地区的图书馆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但在实践落实中仍存在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我国基层图书馆尤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图书馆服务半径过大给读者带来的障碍进行探讨。
  
  第一,图书馆服务半径过大,不利于读者平等地获取图书馆服务机会。读者有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可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对一个人获取某种社会资源而言,有平等的权利不一定有平等的机会。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保障读者机会均等方面,就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从全局角度看,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之间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机会不均等;从局部角度看,我国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之间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机会不均等;第二,图书馆服务半径过大,不利于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进行主动消费。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讲,读者是理性的”经济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其效用的最大化。图书馆服务半径越大,意味着图书馆距离读者越远。距离远则会增加读者的消费成本。该成本包括边际成本和沉没成本,③如乘车到图书馆的路费、时间等。
  
  读者除考虑自己的成本增加外,还意识到其收益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读者”理性“和”自利“的特点决定了读者会主动放弃消费。
  
  虽然,随着图书馆服务技术手段的发展,减轻了读者的距离障碍,但是正如蒋永福教授所说,”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图书馆的读者以及不具有上网条件和能力的读者来说,距离始终是一个重要障碍。“①

        第四节  技术障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技术是人们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优良的技术条件利于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转变;利于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提高;还利于信息资源传播渠道的改变。因此,各行各业都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用,图书馆也不例外。
  
  技术是图书馆运行的加速器。正如美国威斯康辛州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曾认为,”把技术当作工具,这工具可让社区利用图书馆更富有效率和效果。它帮助人们获取所需要的,无论是查一本书,做一项研究还是找一份工作。“②优良的技术条件可促进利益主体效用的最大化,成为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有效的沟通桥梁。如,检索目录的提供,有声资源的下载,自助还书系统的应用,无不是技术给图书馆带了的服务方式的更新。但是,技术手段为读者和图书馆带来效用的同时,也产生了技术障碍。所谓技术障碍是指读者不具备或者不充分具备获取知识所必须的相应技术条件而引起的障碍。
  
  这里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设备,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另一个是技术能力,是读者充分利用技术资源的基本保障。因此,良好的技术条件是图书馆开展有效服务的必要手段。然而,现今我国仍有部分图书馆,未能为读者提供优良的技术条件,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市(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的技术条件更是恶劣,这给读者服务造成障碍,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图书馆技术设备不完善所致的障碍;二是读者技术能力不足所致的障碍。
  
  一、图书馆技术设备提供不完善所致的障碍
  
  技术设备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技术支撑,没有相应的技术设备,图书馆服务将不能有效开展。根据图书馆技术设备的不同用途,可将其分为核心技术设备、方便性技术设备以及支持性技术设备。所谓核心技术设备,其实质就是图书馆服务需要的最基本的技术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检索终端设备,复印机、打印机以及自动化等。方便性技术设备是指方便读者利用服务资源的技术设备,如自主还书机、借阅机、放大镜、盲人阅读器等。支持性技术设备,是指辅助图书馆核心技术设备和方便技术设备服务的技术资源,如虚拟技术设备。这三类技术设备的提供是有其优先级的,正常情况下,方便性技术设备应在图书馆提供充足的核心技术设备之后提供,而支持性技术设备只有在核心技术设备和方便性技术设备提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根据我国图书馆技术设备的基本情况可知,我国基层图书馆核心技术设备缺乏,部分省市图书馆的方便性技术设备以及支持性技术设备提供不全。这些技术设备的供给不足,给读者权利的最大化造成了障碍,具体表现为:
  
  首先,图书馆核心设备的缺乏,不利于读者有效的开展知识活动。核心技术设备是图书馆有效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其必备资源。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几乎已经具备了最基础的技术设备,可是,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却不具备这一基本技术条件,即便有些图书馆的基础设备齐全,可其技术设备已经陈旧,质量早已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这一基础设备的缺乏,使读者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查找文献,手抄文献等方面,致使读者投入过多的沉没成本,从而降低读者的阅读效率。
  
  其次,方便性技术设备的缺乏,不利于读者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更方便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如,自动还书设置的缺乏,使读者必须根据图书馆的开馆时间还书。此外,方便性技术设备包括为图书馆弱势群体提供的个性化技术设备。
  
  这些针对性技术设备可方便残疾读者到馆阅读。正如一位盲人自述的”科技如何让我阅读“的讲座中提到技术让他有了阅读的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图书馆没有磁带,没有助听器,没有盲人阅读器等针对性技术设备,那么社会中的这些弱势群体岂不更被边缘化。
  
  再次,支持性技术设备的缺乏,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给读者获取优质量的服务造成障碍。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设备只有通过连接网络和建立数据库,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数据库、网络建设则是图书馆不可缺少的虚拟技术资源。这些虚拟技术资源可使读者突破传统图书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数字图书馆,获得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比较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以数字形式存贮、处理和传递文献信息的图书馆,包括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讯传输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①因此,支持性技术设备的不足,不利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而影响了读者信息资源的获取。
  
  此外,数字图书馆是一项工程庞大,非一馆和几馆之能力所能成就的图书馆。根据现状来说,绝大多数图书馆技术条件薄弱,现有的技术设备与网络化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基层图书馆更没有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氛围,限制了读者的数字化阅读。
  
  然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包括图书馆技术障碍的产生。图书馆技术设备不足是造成图书馆技术障碍的客观因素,但读者的技术能力缺乏的主观因素也导致了图书馆技术障碍的产生。
  
  二、读者技术能力不足所致的障碍
  
  图书馆技术设备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前提条件,而读者的技术能力则是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技术保障。为此,读者的技术能力也是造成图书馆服务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读者技术能力不足给读者造成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者技术能力不足可能造成读者知识自由的缺失。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认为,能力就是自由---能过有价值生活的实质自由,没有能力就等于没有自由,阿玛蒂亚的”能力“特指”可行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指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所以可行能力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而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获得实质自由的前提条件。“①在图书馆服务中,读者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则是读者的一种”可行能力“,而实质自由就是知识自由。因此,一个读者若不具备这种”可行能力“,则意味着他就不可能在图书馆中获得真正的知识自由。
  
  第二,读者技术能力不足,可能使读者处于边缘化状态,甚至导致能力歧视行为的发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越来越现代化、智能化以及技术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读者的技术能力不足,将很难运用图书馆的技术工具去实现自己的阅读目的。这不仅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效用,还很可能使读者处于边缘化状态。甚至,一些技术能力较强的读者很可能会侵害技术能力弱者的利益,正如,皮帕 诺里斯所说,”网络社会正在开创两个平行的交往体系:一个属于那些收入高、教育好、文化接触多的国家,它们享有低成本、高速度的丰富信息;另一个属于那些缺乏接触的国家,它们被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等壁垒所阻碍,只能分享过时的信息。“②第三,读者技术能力不足可能导致信息不平等。图书馆中读者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运用技术设备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假设每个图书馆获得相等的信息资源,也就是拥有相同的机会。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自然禀赋、自身努力情况都不相同,也会获得不同的结果。因此,仅仅依靠平等分配资源来达到信息平等是不现实的。这如同,我们坐在同一个教室学习,并由同一位教师教授,我们的成绩不可能相同。因此,读者技术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第四,读者的技术能力不足,可能导致信息不虞现象的扩大化。所谓信息不虞现象是指人们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信息的合理和科学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获得信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人们需要的信息却得不到有效获取,这样的一种矛盾现象。③图书馆中的文献信息资源并非对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价值,而对于读者来说,要想有效的找到真正有用且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
  
  第五,读者技术能力的低下必然影响读者获取信息的范围和速度。在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过程中,读者获取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能性依赖于读者对信息设备利用的熟练程度。读者技术能力不足,则不利于读者有效地获取图书馆优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总之,图书馆技术设备的不足和读者技术能力的缺乏造成的技术障碍,其实质均属于信息不公平的问题。所谓信息不公平问题, 指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信息资源获取的不公平以及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公平。①我国信息主体之间在信息资源获取和分配方面出现了不公平,主要表现为,”数字鸿沟“的出现。关于”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内涵,不同学者都给予了不同的界定。
  
  莫利塞特认为,数字鸿沟,实质上是指信息富有地区与信息贫穷地区之间的差距;付立宏认为,”数字鸿沟,亦称信息鸿沟,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状态“;美国皮帕 诺里斯的定义则认为,数字鸿沟”包含三方面:全球鸿沟,指的是发达社会与发展中社会之间在接入网络方面的差距;社会鸿沟,涉及每个国家中信息富足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民主鸿沟,指的是那些使用和不使用数字资源去从事、动员或参与公共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差别“.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字鸿沟其实质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引起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类之间的不平等。尽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但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却无法企及,致使数字鸿沟不断扩大。客观上说,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消除这一数字鸿沟的使者。可是,现实并非如此。如,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差异,我国东部、南部发达地区图书馆自动化水平高、数字图书馆、自助化图书馆均已建设,但我国北部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现代化技术手段虽也已涉猎,但技术设备短缺、技术水平低下;我国省、市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更是差距甚大,省市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化、网络化发展越来越迅速,而农村等边远山区,技术设备缺乏,甚至一些地区至今还没有图书馆。以上都是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给读者造成的技术障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