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延安红色旅游业发展路径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15 共358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建设问题探究 
【引言  第一章】延安市红色旅游经济构建研究引言
【第二章】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和经济意义 
【第三章】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第四章】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延安红色旅游业发展路径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红色旅游是我国特有旅游形式,它是政治、文化、教育与旅游在多个层面上的相结合。红色旅游的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延安的红色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的三大教育基地,非常具有典型性。近些年,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增速加快,旅游产业实力增强,旅游宣传效果显着,旅游交通明显改善。但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旅游客源层较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足、红色旅游的发展环境滞后、旅游服务人才相对稀缺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建议和对策。一是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谋划旅游项目;二是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三是推进区域战略合作,打造红色旅游大品牌;四是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利用红色文化,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六是加强红色旅游服务人才的开发与建设。

  同时,必须处理好相关利益者间的关系。通过红色旅游,使旅游者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旅游经营者获取理想的经济回报;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地方经济方面取得实效;居民能够从中旅游业发展得到实惠,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为红色旅游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围绕把延安建设成为“红色旅游首选之地”的宏伟目标,努力推进红色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 年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Z]200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R]2011.

  [3]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朱桂莲。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研究献述评[J].宁夏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6]熊云明,李志松。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81-82.

  [7]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2009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9(6)。

  [8]姜天骄,姜建明。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9-9-13.

  [9]尹晓颖,朱竑,甘萌雨 .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

  [10]王亚娟。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

  [11]毕剑。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6(8)。

  [12]朱孔山。区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与开发一以临沂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7(8)。

  [13]刘春玲,宋保平。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究[J].河北学刊,2006(4)。

  [14]李永乐,张雷。徐州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02)。

  [15]陆军。红色旅游目的地营销方略[J].旅游学刊,2006(8):9-10.

  [16]方世敏,阎友兵。红色旅游研究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7]马迸甫,宋振美。简析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18]刘海洋,明镜。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 1):66-71.

  [19]夏庆丰,李少游。新型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 :291-292.

  [20]张河清,喻彩霞。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 3) : 521- 524.

  [21]李永乐。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 [J].商业研究 ,2007(1)。

  [22]卢璐 ,易银飞。红色旅游市场特征研究 [J].科技创业,2007(3):99.

  [23]薛光明。黄帝文化论文集萃[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24]雷雨,寒星。共谱延安旅游新篇章[N].延安日报,2008-01-04.

  [25]黄静波。红色旅游消费市场与行为模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7(1):29.

  [26]熊元斌。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7]熊正德,许统生。我国旅游价格管理:现状、改革背景与政策分析[J].经济管理,2007(14)。

  [28]姜静。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延安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报,2009(3)。

  [29]陈卫华,机制、体制与规制-我国旅游价格规制的有效性分析[J].海峡科学,2010(3)

  [30]罗茜。区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J].湖南商学院报,2008(2)。

  [31]李星明,叶护平。试论旅游管制及其创新[J].襄樊学院学报,2007(10)

  [32]张海霞,汪宇明。基于旅游发展价值取向差异的旅游规制创新刍议[J].旅游学刊,2009(4)

  [33]伍艳玮。对江西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探讨[Z].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4]黎明辉。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15)。

  [35]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36]唐顺英。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75-77.

  [37]李玲,夏由清,陈国生等。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区区划研究[J].经济地理,2009(2):337-341.

  [38]洪映,陆林。新时代背景下的浙江省旅游产品提升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86-189.

  [39 吴必虎。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93-99.

  [40]王伟红。对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初步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73.

  [41]董观志,梅杏莉。红色旅游大众化的制约瓶颈和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5,(9)。

  [42]刘辛田,盛正发。体验型开发: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选向[J].商业研究,2010.(1)。

  [43]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编着。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4]崔平。民营企业品牌延伸的竞争价值[J].特区经济 2006,210(7)

  [45]罗钜钧,董少廷,杨育民。陕北次级经济区发展初探[J].改革与战略 2009(7)

  [46]周正国,高海生。红色旅游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2-85.

  [47]冯茂娥。我国青少年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09(16):235-237.

  [48]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Z].

  [49]汪俊启,潘英丽。红色旅游打造魅力延安[N].中国经济时报,2007-10-23.

  [50]张多来,阳晶。论红色旅游的时代价值[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4)。

  [51]冯凌。论红色旅游的多功能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J].求实,2012(2):95-96.

  [52]睢卓 ,李丽芬。用红色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N].经理日报,2007 -7-31.

  [53]余维祥。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4.

  [54]齐冬香,等。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

  [55]陈铭杰。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刍议[N].中国旅游报,2004-10-20.

  [56]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8.

  [57]余凤龙,陆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4)。

  [58]宋军。红色旅游纪念品现状及设计思路[J].现代企业文化,2010(21)

  [59]林龙飞,许泽雄。旅游景区“镭战”体验项目开发刍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60]宋军。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8(12)

  [61]李曼。红色旅游讲解员职业形象塑造 [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后 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回顾三年来一路走过的艰辛,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有太多的感触和不舍,也有太多的感动和感激。在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的帮助与支持,从而使我的学业得以顺利完成,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我永生难忘的记忆,并珍藏于心。

  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冯菊香教授,冯老师不仅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给予我悉心的指导与教诲,而且在生活上给予我不尽的关怀和鼓励,更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包括论文的搜集整理资料,论文框架和结构、字句的斟酌、标点符号等,冯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中肯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的论文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逻辑思路更加清晰、论证更加有力。

  以同样的心情感谢我在学习期间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每位老师和同学,你们不仅给过我知识上的传授和探讨,让我在学习方法、学术研究、知识积累等各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让我毕业后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没有你们的陪伴,我的学习生涯将会失去很多色彩和意义。谢谢你们!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