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隔代教育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展望

来源:教育观察 作者:王雪菲
发布于:2020-04-15 共5680字

隔代教育家庭教育论文精心编辑10篇之第八篇:隔代教育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展望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隔代教育成为越来越普遍又不可避免的现象。通过跟进近十年知网上有关"隔代教养"的研究,发现现有研究较多地将关注点集中于农村青少年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上,对城市家庭及学龄前儿童隔代教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中,隔代教育利弊的思辨研究所占比重较高,且多是对隔代教育消极影响的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更多的是孙辈发展与隔代教养间的相关研究。后续研究可以加强对城市不同家庭结构隔代教育的实证研究,扩大调查对象孙辈的年龄范围,为提高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做出探索。

  关键词:隔代教育; 隔代教养; 学前儿童研究展望;

  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与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增加,很多年轻父母不得不尽早返回工作岗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看自己的孩子,这也使得祖辈们承担起一定量的教育孙辈的任务。这种现象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笔者以"隔代教育"或含"隔代教养"一词的主题为检索对象,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出相关文献790余篇。相关文献起始于1990年,但直到2001才有一篇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的中文文献。自1999年起,相关文献逐渐增加,聚焦于近十年的相关文献数量多达559篇,其中硕士论文123篇。总体来看,近十年以隔代教育或隔代教养为主题的文献内容涉及理论论述、隔代教育与孙辈发展的相关性、隔代教育现状、隔代教育冲突等,涉及领域横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隔代教育

  一、隔代教育的研究

  (一)隔代教育的调查对象以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为主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者将关注点集中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每年不断有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对家中儿童教育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家中老人的身上。马晓霞、张丽维在2012年的调查中指出,我国农村有近七成的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2]这类儿童的隔代教育能大致反映出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隔代教育现状。

  在城市工作的年轻父母,同样面临工作与照顾孩子两方无法兼顾的困境,有研究者如但菲、徐桂娟(2008)等探讨了城市家庭中的隔代教育问题。还有研究者将关注点聚焦于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或单亲子女,如刘卫(2014)以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隔代教养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凝练总结了这类家庭中的隔代教育现状,同时论述了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的利弊与带来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也有研究者将接受隔代教养的调查对象的年龄阶段下调至0-3岁的婴幼儿。如刘海华(2006)关注0-3岁儿童的隔代教养现状,调查了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教养内容。李雪娇(2016)除关注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的观念及内容外,还关注隔代教养的方式。李玲(2019)则以城市0-3岁婴幼儿隔代与亲代联合教养的冲突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总体来看,已有的研究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居多,其中又以青少年这一群体的隔代教养为主要部分,研究成果颇丰。针对城市以及年龄层次更小的学龄前儿童的隔代教养研究则相对较少。

  (二)隔代教育的研究方法以质性方法为主

  质性的研究方法是隔代教育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最真实深入的研究资料。其中,访谈法常作为研究者了解研究对象的家庭背景、两代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想法等的主要方法。如李婧(2011)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学习生活、抚育护理和性格培养等方面梳理在隔代抚育中已经出现的问题;陈改君(2014)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来对隔代教养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观察法则能帮助研究者进行隔代教养实践层面的资料收集,增强研究的可读性与说服力。如柯俊波(2013)运用观察法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运用访谈来获取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并结合这两种方法对城市隔代教育家庭中的教育冲突进行个案研究;杜红(2015)运用叙事研究法让研究对象描述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再结合访谈对事件进行深入的了解及分析,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的价值冲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有研究者在运用访谈、观察的同时结合问卷等其他方法。如刘卫(2013)除访谈外还通过发放问卷的方法了解当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对子女的教育状况,并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隔代教育进行探究。

  (三)关于隔代教育的研究内容

  1.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

  大多数研究者对于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的思考,首先是父母的工作压力,他们认为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年轻父母因为忙于工作等原因而把孩子的教育、抚养等责任转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有研究者在看待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时不仅提到了父母工作压力的影响,也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亚鹏(2014)认为隔代教养存在的原因除了父母工作繁忙等普遍原因外,文化因素也是隔代教育产生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我国,子女往往被赋予"光宗耀祖"这一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使命,并且对于任何一代而言都背负着这一使命。郑观蕾(2017)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隔代照料者的视角直观地了解到,对这里的老人来说,照料孙辈不仅是自己的责任,而且能为在外打工的子女减轻负担。在照料晚辈的同时,晚辈的陪伴也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快乐充实,能缓解孤独感。[3]

  2.隔代教育的影响

  针对国内日渐普遍的隔代教育现象,其利弊也成了人们逐渐关注及探讨的焦点。其中,关于隔代教育会带来消极影响的声音则更高。

  (1)隔代教育的优势

  从作为被教育者的孙辈的角度出发,持肯定态度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祖辈已有的教养经验更有优势,同时祖辈有更充裕的时间陪伴孙辈,且更有耐心。刘卫(2013)认为隔代教育能够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祖辈经验丰富,照顾孙辈细致周到;祖辈们经受磨难,良好的行为品质对孙辈具有模范作用。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认为祖辈起到了联结家庭代际间关系的作用。如李芳、金科(2016)认为,隔代教育使得父辈的家庭成为祖孙三代的家庭代际关系,带动了更频繁的代际互动,代际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

  从家庭角度出发,隔代教育在减轻父辈家长的压力的同时,也可以作为祖辈与孙辈之间一种沟通的桥梁,促进家庭和谐,还可以让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减少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陈璐(2014)认为,隔代教育有利于整合家庭的教育力量,促进家庭和谐;对于祖辈来说,也可以缓解老人离岗后的不适,增加晚年的充实感,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与郑观蕾(2017)对隔代照料者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李芳、金科(2016)也认为,隔代教育能让祖辈有一种自我实现感,祖辈在与孙辈相处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进两代人的情感,祖辈和父辈也会因对孙辈的教育有更多沟通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2)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隔代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形式,其教育效果必然是众人的关注点也是众多研究者对隔代教育质疑的主要方面。例如祖辈年龄较大,观念陈旧,缺乏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又如祖辈容易宠溺孙辈,使孙辈形成自私、任性、懒惰等负面性格。刘卫(2014)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的角度出发,表示其弊端表现在容易导致亲子隔阂、过分的包办代替。同时,祖辈的过分溺爱和纵容护短会使孩子形成不良个性,教育方法不当会错失许多教育的良好机会。[4]

  有研究者从早期阅读、个性养成、社会性交往能力等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隔代教育对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杨达、肖艳(2012)认为隔代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将早期阅读等同于认字,而不注重童趣的图书或图画对幼儿的启发具有重要意义;隔代家长创造性思维及精神的减弱偏向于让孙辈处于安静的环境下,不利于幼儿早期阅读的开展;隔代家长对孙辈过分溺爱,缺乏建立并严格执行阅读常规的意识,影响孙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5]宗羽、秦大伟(2017)认为,隔代抚养中的祖辈虽能在生活上照顾好孙辈,但在情感上无法取代父母的位置,而情感的缺失会影响孙辈的安全依恋的建立。这对孙辈的社会性发展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6]周秋帆(2016)通过对城市家庭隔代抚养对儿童机制的研究发现,隔代抚养在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方面有更多的负向功能,亦体现在儿童的性格、社会性交往、生活和学习能力等方面。[7]

  3.关于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隔代教育有其优势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既然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无法避免与忽视的现象,怎样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给孙辈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微观层面的家庭出发,祖辈们的确有很多实践性的经验,但隔代教育是无法取代亲子教育的。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祖、父辈双方应明确自己的角色,父辈应承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与祖辈产生教育方面的冲突时应换位思考并通过与祖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达到教育观点上的一致性。柯俊波(2013)从祖辈和父辈两个角度提出了策略:作为祖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到不越位。祖辈应支持子女的教育;当好子女的教育参谋;不与子女抢教育权;在教育观念上与子女保持一致;不用"经验"代替"科学".同时,作为教育的一方,祖辈应提升自身素质,学习科学的隔代教育方法。而从父辈的角度出发,应增强责任感,明确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对于祖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应平静地指出,而非妄加指责;帮助祖辈放松或减轻带孩子时的思想包袱,让祖辈大胆地带孩子;给祖辈安排一些教育任务,嘱咐祖辈每天安排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主动为老人创造学习育儿知识的条件和环境。同时祖、父辈还应牢记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建立融洽的两代关系。[8]笔者从身边隔代教养的事例中也感受到,除祖辈的教育观点与子女有不一致外,有的祖辈深知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不妥之处,但因摆脱不了"隔代亲"的"魔咒"而在平日里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对孙辈生活习惯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中观层面,幼儿园及社区发挥的作用也必不可少。作为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家园合作、举办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隔代教育正向发展。2011年《中国教师报》的幼儿教育周刊上曾提到,在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上,幼儿园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组建园所发展需要的祖辈和父辈两支家长委员会队伍,充分利用两支家长委员会队伍,开展积极有效的宣传沟通工作,定期开展祖辈沙龙活动和年轻家长论坛,及时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让家园共育动起来;第二,增添家园之窗、班级信箱、家教咨询站等,专门给祖辈讲解科学育儿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班级教师充分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段,抓住机会与祖辈进行沟通,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三,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助教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家园活动,尽可能使祖辈、父母都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使三者能更好地沟通,真正做到三方互动。[9]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可建立、可维持的支持网络。[10]依托于社区,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及力量,为社区内的家庭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如创办祖辈家长流动课堂,传授科学教养知识,加强早期教育宣传力度,增强父母意识。[11]

  二、对隔代教育研究的展望

  (一)扩展研究对象

  我国是农业大国,研究农村家庭中的隔代教育有其现实性的积极意义。但现如今,在城市工作的年轻父母工作繁忙,在无暇顾及孩子时大多也选择让家中的长辈来照顾子女。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现在对城市家庭隔代教育的研究有限,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城市子女的家庭中。同时,农村和城市中还存在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在对隔代教育的研究上也可以将这类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了解隔代教育在不同家庭类型中的现状并进行研究。

  同时,从我国当下的国情来看,多数家庭的隔代教育自孙辈出生之时便已开始。个体出生后,家庭是其接触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家庭中的长辈也是其最先接触的教育者。故可跟进早期教育即0-3岁婴幼儿的隔代教育,扩展隔代教育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二)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证研究

  当下的文献多局限于理论论述,而缺少基于现实调查的实证研究。即便在城市或者农村这种单一的场域内,仍会存在单亲家庭、三代同堂家庭、四代同堂家庭等不同的家庭类型。在不同的家庭类型下,根据祖、父辈的教育水平、生活地域或家庭背景的不同,出现的隔代教育的现状又会不尽相同。根据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会更加丰富和科学,所提出的相应策略也会更有针对性及普遍的参考意义。

  (三)扩展研究内容,增加隔代教育优势的探索

  隔代教育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其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隔代教育冲突,而冲突的落脚点常常会回到孙辈的发展和教育上。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隔代教育冲突的研究较少,同时在对隔代教育的影响方面,认为其有消极影响的声音居多,在后续对隔代教育的研究中可以关注隔代教育冲突的方面,并积极探索提高隔代教育优势的方法,真正做到帮助隔代教育扬长避短,以促进孙辈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刚。家长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6):13.
  [3] 郑观蕾。隔代照料者视角下的隔代照料--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84.
  [4] 刘卫。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初探--以石家庄市经贸社区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5] 杨达,肖艳。浅析隔代教育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127-128.
  [6] 宗羽,秦大伟。隔代抚养对个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7):37.
  [7] 周秋帆。当前城市家庭隔代抚育对儿童影响的机理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6.
  [8] 柯俊波。隔代教育家庭中教育冲突的个案研究--以C城市乐乐家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9] 隔代教育时代来临。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周刊)[N].2011- 09-28( 008)。
  [10] 李伟红。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衔接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的初步尝试[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11] 段飞艳。社会学视野下农村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问题研究--以重庆市K县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点击查看>>隔代教育家庭教育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系
原文出处:王雪菲.关于隔代教育的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9,8(26):9-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