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环境与儿童情绪管理的关系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7 共51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管理的作用研究
【第一章】不同家庭环境儿童情绪特点探析绪论
【2.1】儿童情绪管理、家庭环境分别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2.2 2.3】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管理的多元回归分析
【2.4】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的影响研究结果分析
【总结/参考文献】 家庭环境与儿童情绪管理的关系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3.总结和建议

  3.1 总结。

  通过对人口学变量、家庭环境的各维度以及儿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Pearson 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女生的情绪识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均显著高于男生,但在情绪理解能力上男女生之间差异不显著。

  2. 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在年级变量上存在部分差异,表现为:在儿童情绪识别能力上,二、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差异不显著;在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上,各年级学生差异不显著;在儿童情绪调控能力上,六年级的学生二年级与六年级成显著差异,五年级与六年级有显著差异。

  3. 家庭环境总体上在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即男生和女生在家庭环境因素上几乎没有差异。

  4.家庭环境的要素 "亲密性"、"沟通性"、"文化性"、"修养性"、"民主性"与儿童情绪管理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当家庭环境中的 "亲密性"、"沟通性"、"文化性"、"修养性"、"民主性"越好,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则越强。

  5.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性"、"沟通性""民主性"进入回归方程,对儿童情绪管理具有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亲密性"对儿童情绪识别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具有预测作用;"沟通性"对儿童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具有预测作用;"民主性"对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具有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当家庭成员越亲密,儿童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调控能力则越好;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性"越好,儿童情绪理解、情绪调控能力则越强;家庭成员之间越民主,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则越好。

  3.2 建议。

  1. 亲子间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从上文的研究成果来看,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越好,则儿童情绪管理的能力则越好,而儿童和家长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得益于儿童早年与父母形成的依恋关系,因此父母要做的是:

  第一、给与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父母所给予的爱和关怀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怀表现在愿意花时间倾听儿童,当儿童受到委屈或经历了一次失败的体验,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关注,这对于孩子学习对不良情绪的调控有关键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并开始追求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满足,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是,及时父母最终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也不应该传递出生气等消极情绪,而是要表明一种态度--我很重视你的要求。并希望孩子能更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这对于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后果有一定的帮助。

  "没有爱,孩子就会枯萎。"成功的父母应该是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所以经常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是极其重要的,明确的表达爱能够让孩子形成对父母的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表达关爱的方式很多,击掌、拍肩、牵手、触摸背部等,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了父母的关爱,儿童就能充满自信的面对生活的挑战,及时在失意时,被不良情绪包围时,也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对于孩子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

  第二、多给与孩子信任和鼓励。

  每个人都有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儿童也是独立的个体,同样有自己的尊严。因此,考虑到孩子的尊严,父母应该拒绝使用消极的评价方式评价孩子,尤其是当孩子处于某种不良情绪时,"不准哭!"、"多大个事!不准闹"等,都会孩子学习处理不良情绪以及对情绪的理解不利,家长应该多使用带有尊重、鼓励意味的评价方式,如"你表现得不错"、"遇到难过的事会伤心流泪,这是正常的,没关系。"、"当你生气时,请想一想如何用理智的方式排解你的情绪。"等等,良好的鼓励与尊重对于儿童的形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分享情绪。

  根据上文的研究成果,家庭环境的"沟通性"越好,那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则越好,因此在家庭中应该增强父母和儿童之间的沟通,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在进行情绪表达时应注意:

  第一、使用良好的情绪表达技巧。

  前文的论述表明家庭情绪表达对于儿童情绪理解与调控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所使用的情绪表达技巧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传递情绪的时候,大部分家长往往传递出"你的信息",即控制的信息,例如当孩子捡地上的东西来吃的时候,家长往往会说"你快点丢掉!脏!",家长使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担忧的情绪,而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处于一种紧张、自责的情绪当中,这种情绪如果经常出现,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所以当家长需要向孩子表达情绪时,应该准确的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而不是以指责的方式表达,举例来说,当孩子捡地上的东西吃的时候,家长可以说"我很担心你吃了地上的东西会生病,所以请扔掉。"当家长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绪的时候,孩子会直接获得家长情绪的信息,对于自己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家长情绪的识别、理解都是有帮助的。所以,家长应该更多的使用这样的情绪表达方法,才会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

  第二、识别孩子的各种情绪并鼓励孩子表达。

  儿童的情绪是复杂的,由于受到年龄的影响,儿童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调控还存在不足,儿童的一些行为是他们强烈情绪情感的表现,但是通常他们很少一是到自己的内心状态,这时候父母的指导和鼓励对孩子的情绪表达使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和非语言反应以及孩子对环境的理解来加强孩子表达情绪情感的意识。例如,父母可以对孩子可能出现的情绪状态进行分类。"考试没有得到理想成绩你失望吗?"这合适的环境下使用适宜的情绪标签不仅能帮助孩子认识这个抽象名词,而且能把这个名词运用到现在的情绪状态。

  敏感的父母会严肃的对待自己孩子的情绪表达,他们会鼓励孩子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情绪,甚至是尴尬的情绪。如果父母有时间和孩子聊聊他们的情绪,那么孩子也会乐意与父母交谈情绪方面的话题,这都有利于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硕博论文类:
  
  [1]李冉冉,3-7 岁儿童情緒智力的研究[D],台北护理学院,2012.
  [2]郭倩,初中生感戴、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3]胡晓,初中生家长对子女情绪智力培养的教育干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4]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王萍,中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5
  [6]刘勇,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理论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3
  [7]徐晓敏,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D],海南师范大学,2014.5
  [8]卓美红,2-9 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8
  [9]吴佳钰,3-6 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现状研究[D],广州大学,2010
  [10]刘航,3-6 岁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1]陈怡芳,八年级教学中的学生情绪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2]李莉,初中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3]卢玲,促进 4-5 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4]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
  [15]蕉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
  [16]段雯,学期儿童情绪理解与调节的发展及相关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12
  [17]王五杰,初中生家庭环境、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情绪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
  [18]甘强,家庭环境因素及依恋与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安微医科大学,2013
  [19]李大维,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0]左本琴,3-4 岁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1]栗早霞,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22]郭娇,初中生完美主义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3]李安茂,孤独症儿童行为障碍与家庭教养环境的关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
  [24]刘安庆,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同伴地位之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25]张艳,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6]郑志萍,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27]罗晓云,婚姻冲突对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状况及影响路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28]杨奕,中小学生情绪管理、人际归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9]梁美玉,4-7 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0]段雯,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调节的发展及相关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12
  [31]张新劳,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2]李晓娟,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3
  [33]袁霞,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4]朱振红,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期刊文献类:
  
  [1]郭庆科,柳爱民,当前情绪智力的模型及其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7
  [2]杨晓萍,国外情绪智力研究述评[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仇艳玲,家庭对儿童情绪智力的影响及其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2008.10
  [4]焦丽梅,论家庭教育中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5]刘衔华,蒋湘祁,情绪智力研究述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6]姜媛,白学军,沈德立,中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8,31(6)
  [7]王萍,中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5
  [8]刘勇,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理论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3
  [9]唐建忠,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02
  [10]李清华,杨军,初中生情绪管理能力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9
  [11]袁宗金,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01
  [12]黄安琪,儿童情绪能力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4
  [13]徐若兰,论情绪管理[J],理论与改革,2001
  [14]龙兰,浅论儿童期的情绪管理[J],教育教学研究,2013
  [15]胡夷君,幼儿情绪管理的个案观察分析[J],幼教天地,2013
  [16]李国瑞,何小蕾。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5):917.
  [16]南晓薇,中学生攻击性与移情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
  [17]刘美丹,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
  [18]徐小燕,情绪智力理论的研究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19]兰秀君,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
  [20]张庭辉,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21]申晓燕,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残缺的情绪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
  [22]王云峰,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
  
  著作类:
  
  [1]李亚杰,台湾国立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学[M].台湾: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2]李亚杰,当代家长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叶立群,家庭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6]李燕,家庭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7]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8]劳拉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森德敏,孩子和家庭环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0]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3
  [11]冀红红。,小学生消极情景中的情绪反应特点及其与父母应对方式的关系[D].2013
  [12]何云山,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谭杰群,谈家庭教育[M].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14]吴奇程,家庭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黄河清,家庭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6]埃利斯,理性情绪[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外文文献类:
  
  [1] Arnold. M. B. the nature of emotion: selected readings. UK: penguin
  [2] Arnold. M. B. feelings and emotions: The Loyola symposiu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3] Mandler. G. mind and emo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4] 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5] Lewis. M. shame, the exposed self. New York: free press
  [6] Bass. B. M.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national leadership. CA: sage publications
  [7] Denham. S. A. Socialization of preschooler's emotion understanding[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
  [8] Eisenberg. 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oral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