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潜在风险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4 共5538字

  3.2 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潜在风险表现。

  3.2.1 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最新的银监会年报公布,截至 2013 年底,我国共有 5 家大型商业银行、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5 家城市商业银行、468 家农村商业银行、122 家农村合作银行、1,803家农村信用社、1 家邮政储蓄银行、987 家村镇银行。随着政府对中小银行的鼓励与扶持,未来银行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我国银行的发展现状如下:

  (1)银行依然是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当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相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依然是主要的融资方式,而间接融资的主要供应方则是银行。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

  从整个社会融资结构来看,贷款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3 年人民币贷款约占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的 51.4%,相比往年,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能够看到委托贷款占比不断增加,表外融资占比大幅上升。而委托贷款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一般借助通道例如信托公司或者基金子公司等中介设立信托计划或者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将表内贷款转化为表外投资,其实质与传统的贷款业务别无二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 年我国货币余额为 18.9 万亿元,而到了 2013年货币余额达到 76.6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5.01%.整体上我国信贷余额绝对量依然呈现增长趋势,其占 GDP 比重的增长也较为平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其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融资方式仍然是依靠传统的银行贷款融资,因此,银行依然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主要供应方,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开始放缓。银行业整体的资产和负债增长率。

  2004 年至 2009 年这段时间银行业的资产、负债增长率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至 2009 年大幅上升以后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资产、负债增长率均在 10%以上,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本文以银行业总资产占比结构来说明。

  国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在整个银行业中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2010 年以前,该比率一直维持在 50%以上,但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国有银行 2014 年第四季度总资产占比为 41.21%,增长速度为 8.25%.相反,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14 年第四季度其资产占比分别约为 18.21%和 10.49%,增长速度分别为 16.5%和 19.15%,远远高于整个银行业资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改变,市场集中度逐渐下降,竞争格局逐步地呈现,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3)银行整体资本质量较好,总体风险水平可控。以商业银行为例,其资本质量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净额和资本净额均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资本充足率自 2008 年开始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 2010 年底,全国 281 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超过 8%,2010 年至 2014 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在 11%以上。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银行资本的有效监管。自 2004 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后,商业银行开始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随后银监会借鉴其他国家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方案,于 2007年又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2011 年,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建立了以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和贷款损失准备四大监管标准。之后银监会结合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进了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业的资本吸收损失能力和流动性管理能力,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4)银行盈利增速的持续放缓,发展转型压力增大。银行业净利润增长和其占比结构情况。

  银行业净利润从 2004 年开始至 2013 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其增长速度呈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银监会 2013 年统计年报显示,当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 1.74 万亿元,增速下降 5.47 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 18.52%,同比下降0.52 个百分点。从其净利润占比构成来看,国有银行占比一直最高,其次是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占比趋势来看,前者处于下降的趋势而后两者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见图 3-10.因此,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正在降低,今后随着存贷利差的收窄,传统的盈利模式必然会改变,为了寻求新的发展道路,银行不得不减弱对传统业务的过度依赖,通过开发新业务和新产品,保持自身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而新的业务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银行内部盈利能力多层次的分化,且竞争越发激烈,其转型存在着不小的压力。

  3.2.2 我国银行的风险表现。

  结合整体经济环境和银行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我国银行的风险表现如下:

  (1)银行资产质量有所下降,某些产业领域可能存在信用风险。虽然当前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等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其不良资产与不良贷款率开始有所上升。以商业银行为例,其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

  从历史水平来看,自 2009 年以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 年以后不良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根据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0.95%,至 2014 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上升至 1.25%.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部分地区和行业景气度下降,其利润率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可能会引发一定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贷款信用风险水平都较高。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逐步进入还债高峰期,约 37.5%的贷款在 2013 年至 2015 年内到期,而随着我国政府政策的改变,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不复存在,其信用风险已经暴露。

  (2)银行资金无法满足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需求,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目前,我国银行存款、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存贷比有所上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存贷比具体变化情况。

  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和各项贷款余额呈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存贷比自 2003 年至 2008 年呈现下降趋势,银行流动性状况较好。而 2008 年以后呈上升的趋势,一方面说明我国银行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存款波动幅度较大且更加明显,同时,存款增幅低于贷款增幅。根据 2013 和 2014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报显示,人民币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增速分别为 13.9%和 13.5%,而到了 2014 年两者的增速分别为 13.3%、9.6%,明显地,存款下降的幅度远远地大于贷款下降的幅度。如此将导致存贷比进一步提高,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显着降低。据银监会的统计,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由 2006 年末的 87.2%下降到 2013 年末的 81.9%.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产品种类的增加,银行存款可能将进一步减少,引发银行流动性缺口;此外,随着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将加大对流动性的需求。目前,同业业务中,银行将短期调剂头寸的资金做中长期使用,这会导致资产负债结构对利率风险敞口十分灵敏,加大了市场流动性的波动。由于银行自身较高的负债率与杠杆率,很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银行同业、理财等业务快速增长,蕴藏潜在的市场与法律风险。当前,银行为提高收益加快了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发展,但是其中存在了一些风险隐患:一是理财业务"刚性兑付"现象的存在增加了道德风险,也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二是由于监管体系尚不完善,资金可能投向限制性行业或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三是由于我国目前"一行三会"的分业管理局面存在,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容易形成套利机会,可能会引发市场风险。虽然银行本身不具有投资主体资格,但往往将资金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等第三方进行投资。这些投资主体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且其往往不负风险管理职责,仅仅收取手续费,使这些业务蕴含着较大的风险隐患。例如,银行理财资金借道信托公司设立的伞形信托计划,通过杠杆配资进入股票市场,增加了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当股票价格处于下行时将进一步加大其下跌幅度。

  3.3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渠道。

  基于前述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与实施环境以及银行业发展与相关风险的分析,结合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理论,本文在理论上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会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主要有如下原因:首先,货币政策自 2004 年以来,整体上趋于宽松,这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趋于下行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货币当局将保持这种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为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由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变,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上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竞争将更为激烈,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可能会提高,其风险承担行为可能被激发。再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改革,未来银行的盈利模式将发生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必然不可持续。银行盈利能力相比以前,开始有所下降,依靠净利息差收入已经难以维持银行较高的收益率。随着宽松货币环境的持续,传统的存贷款盈利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银行为了维持较高的经营业绩,对贷款质量可能有所放松;此外,目前银行正积极地参与中间业务、表外业务,诸如通过理财产品借道信托、基金子公司等参与高风险的投资或者委托贷款也已频繁出现。最后,银行风险承担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可能由于其自身的特征而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国有银行资产规模较大、资本率较为充足,盈利能力也较强,且有政府隐性担保,在行业内占据优势,面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其风险承担意愿及行为并不必然有所增加,而中小银行相对国有银行与大型的股份制银行,自身抵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的能力较弱,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其影响较大型银行可能更为显着。

  所以,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可能会作用于我国银行,使其面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产生风险承担的意愿及行为。具体的影响情况如下:

  (1)收入、估值、现金流渠道。

  当我国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一方面降低了资产的贴现率,提高了资产的价格,使抵押品价值上升,导致银行可能放松信贷标准,提高风险容忍程度。由于我国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行业相应的信用风险已经十分突出。如果货币政策长期趋于宽松,可能会影响银行对这些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的感知,引发信用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降低无风险利率,使银行可能加大对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承担了更多的市场风险。当前,我国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速,银行既可以利用理财资金在某些领域进行投资,也可以借助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资产的投资,由于目前监管这些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未成熟,为银行投资风险资产提供了相应的机会。

  (2)追逐利益渠道。

  我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追逐利益渠道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主要是因为: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逐渐受到压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将更为明显,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与金融产品的增加也将影响到银行传统业务。此外,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将进一步推动追逐利益效应,加强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因此,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可能会影响到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一方面减少了存款量,提高了存贷比,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会被激发,另一方面为了维持收益率水平,银行可能通过表外业务参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承担了过度的市场风险。此外,一些表内业务"表外化"的现象也明显存在,承担的法律风险也较为突出。

  (3)习惯性形成渠道。

  习惯性形成渠道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比较明显,这是因为:首先,我国经济环境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长期景气的经济环境使得消费、投资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虽然当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处于下行阶段,但是消费者和投资者由于之前的消费、投资惯性,以及对整个经济发展的预期,其消费、投资行为可能不会立即受到影响;同时,我国货币政策较为透明,面对经济下行的趋势,央行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能够为银行所预期。因此,由于习惯性形成渠道的存在,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情形下,银行可能会增加其风险承担意愿及行为。

  (4)风险转移渠道。

  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政策利率会同时对存贷款利率产生影响,存贷利差依然存在。De Nicolò 等(2010)等认为,政策利率的提高只会引起存款利率的提高,而不会完全影响到贷款利率,使得银行资金成本增加从而引发其风险承担意愿及行为的情形在我国可能不会发生。但是由于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从 2009 年开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在 11%以上。且相对其他金融机构,我国银行资产规模整体较大,注册资本要求较为严格: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而且注册资本要求为实缴资本。这样使得我国银行具有较高的特许权价值。因此,本文认为风险转移效应中的抵消风险效果可能在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中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如果银行过度承担风险,当投资项目失败乃至破产时,可能使其自身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此过高的成本约束了其风险承担意愿以及行为。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我国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可能通过收入、估值、现金流,追逐利益,习惯性形成和风险转移渠道的共同作用来影响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及行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