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哲学论文

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法哲学理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9 共33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解读
  【引论】相对主义法哲学思想的特点研究引论
  【第一章】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拉德布鲁赫法哲学观的方法论
  【第三章】拉德布鲁赫法哲学体系的理路
  【第四章】相对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法哲学理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在写作接近尾声的时,不禁再次在内心问自己:为什么选择"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因为经过艰辛地研读苦思,此刻自己对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与体会。

  作为新康德主义法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拉德布鲁赫以其对法哲学的深刻、独特的思想洞见,为新康德主义法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为法律实证主义盛行时代的法学家,拉德布鲁赫以其提出的相对主义法哲学--一种异于当时主流思想的法哲学,为沟通自然法学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作出"学术牺牲",他的学术人格是伟大的。

  研读拉德布鲁赫的相对主义法哲学,可以发现,他时刻警惕着走向学理的极端化,总是在仔细地、审慎地勾画着自己的学术路径。从拉德布鲁赫将新康德主义哲学弗莱堡学派的文化价值论,作为其法哲学的基础开始,他就已经在为将法哲学拉回理性主义和涉及价值的范畴做准备。接着,无论提出法的概念、法的理念,还是阐述法的目的、法的有效性,都刻意地与自然法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保持着距离。在拉德布鲁赫看来,相对主义是解释问题的最好方式,即使会有人对相对主义嗤之以鼻。需要说明的是,拉德布鲁赫却并不是"走钢丝的人",秉持相对主义的他,依然有其法哲学立场,只不过这种立场表现为变革中一致的特点。所以,应当仔细地、具体地理解二战前后所谓的"拉德布鲁赫法哲学发生'大马士革式'的转向".从变革意义上来说,他提出所谓的"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确存在着复兴自然法的嫌疑;但是,从一致意义上来说,拉德布鲁赫其实始终坚守着他对法的概念、法的理念的理解,只是因为时代特点的不同,实践需要的不同,才促使微调他所持观点的角度,他的立场是始终如一。

  总之,拉德布鲁赫是一位在争议中前行的法学家,但也因为他对学术的那份执着和使命感,使其开拓法哲学"第三条道路"的学术探索,愈加显得珍贵、愈加值得赞美。

  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必将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而流传。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2 [德]阿尔图·考夫曼:《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传》,舒国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3 [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 [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 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5 [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社会主义文化论》,米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6 [德]阿图尔·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7 [德]考夫曼、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8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
  9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0 [德]亨里希·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 [德]施坦姆勒:《正义法的理论》,夏彦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版;
  12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
  13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14 [意]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李日章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年版;
  15 [德]格尔德·克莱因海尔:《九百年德意志及欧洲法学家》,许兰译,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
  16 [英]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年版;
  17 [奥]凯尔森:《纯粹法理论》,张书友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18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19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版;
  20 [英]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李清伟、侯建、郑云瑞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1 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22 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23 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
  24 刘建伟:《新康德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
  25 陈根法:《宽容的法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年版;
  26 刘星:《西方法律思想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
  27 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下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年版;
  28 付子堂、文正邦:《法理学高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版。
  
  二、期刊论文类:
  
  29 陈根发:"新康德主义法学的特性",《苏州大学学报》2008 年 7 月第 4 期;
  30 朱力宇,刘建伟:"新康德主义法学三论",《法学家》2007 年第 5 期;
  31 柯卫 周超:"论实证主义法学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自然法化",《法制与经济》2010 年 1月第 1 期;
  32 陈晖:"西方法哲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发展",《兰州学刊》2004 年第 4 期;
  33 柯岚:"拉德布鲁赫公式的意义及其在二战后德国司法中的运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 7 月第 4 期;
  34 柯岚:"拉德布鲁赫公式与告密者困境-重思拉德布鲁赫-哈特之争",《政法论坛》 2009 年9 月第 5 期;
  35 柯岚:"告密、良心自由与现代合法性的困境-法哲学视野中的告密者难题",《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 年 7 月第 6 期;
  36 林海:"哈富论战、拉德布鲁赫公式及纳粹法制迷案--从历史视角透析理论问题",《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8 年春秋合卷本;
  37 林 海:"哈富论战的规则观与法治径路争议- 自告密者案件而始的理论回溯",《学海》2008年 6 月;
  38 沈宗灵:"拉德布鲁赫的相对主义法学及其后期的转向",《社会科学战线》1990 年第 4 期;
  39 陈坤:"拉德布鲁赫<法律上的人>及其借鉴意义",《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 年 7 月第 4期;
  40 贾志敏:"论《法学导论》中的行政法思想",《前沿》2004 年 9 月第 7 期;
  41 乔仕彤:"自然法复兴与纽伦堡审判",《政法论丛》2006 年 6 月第 3 期;
  42 胡蜻婷:"纽伦堡审到对自然法复兴的意义",《法学研究》2009 年 3 月;
  43 朱淑丽:"纽伦堡审判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44 陈根发:"论东亚的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02 年 5 月第 4 期;
  45 刘显刚:"面向古·拉的沉思--写在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诞辰 131 周年之际",《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 年第 6 期;
  46 陈灵海:"诗与真:拉德布鲁赫法哲学转向的当代诠释",《浙江社会科学》2008 年 2 月第 2期;
  47 温波:"论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价值法哲学",海南大学 2010 级法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2010 年 3 月;
  48 于宝安:"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浅析",西南政法大学 2010 即法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2010 年 3 月。
  
  三、译文资料:
  
  49 [日]铃木敬夫(著)宋海彬(译)
  50 "中国的拉德布鲁赫研究-原秀男博士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太平洋学报》2009 年第 12 期;
  51 [日]铃木敬夫(著)宋海彬 (译):
  52 "论人的尊严与死刑废止-以拉德布鲁赫的刑法草案与行刑论为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4 期 ;
  53 [日]铃木敬夫(著)陈根发(译):
  54 "论法的效力-以拉德布鲁赫的哲学效力论为中心",《太平洋学报》2006 年 8 月第 9 期;
  55 [日] 足立英彦著 刘小勇译:
  56 "关于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的日常问题》的意义",《太平洋学报》2008 年 8 月第 9 期。
  
  四、外文参考文献:
  
  57 The legal philosophies of lask ,Radebruch and Dabin, translated by Kurt Wilk ,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58 Austin,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9 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71Harvard Law Review(1958);
  60 Lon L.Fuller,Positivism and Fidelity to Law-A replay to Professor Hart,71Harvard Law Review(195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