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战略管理论文

技术创新下互联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5 共12219字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党和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一直是鼓励扶持的态度。早在 2011 年底国家就为明确“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制订发布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规划范围涉及信息产业等四个领域。《规划》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把技术创新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将继续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目标,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加大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具体措施,鼓励各企业参与到技术创新中。
  
  2015 年 2 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 2014 年十件大事中,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动方向、信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宽带中国战略提速提质提效、电信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等四件大事紧紧围绕互联网技术创新及其所带来的变革展开。其中“信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一项,列举了一系列数字:2014 年国内性消费规模 2.8 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 12 万亿元、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 50%①,而且还特别提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时势造英雄,在这样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国家政策对于互联网信息产业的支持已经显而易见,而整个互联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引擎,无论从国民经济比重,还是社会影响力都越发重要。从整体趋势上看,互联网产业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产业的繁荣,互联网产业的繁荣同样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一个独立单元,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大环境--互联网技术,为了让互联网企业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调整内部战略措施,笔者选择腾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视角这一课题,具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创新性。
  
  1.1.2 现实背景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最新调查报告表明,到 2016 年,二十国集团每年的网络经济规模将达到 4.2 万亿美元,比 2010 年翻了近一番。未来 4 年,网络经济在发达国家将以年均 8%的速度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增速将超过 16%.届时,二十国集团中 70%的网络用户将来自新兴市场国家(2010 年占 56%),仅中国就有 8 亿用户②。互联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对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随着阿里巴巴正式宣布以 5.86 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 18%的股份,以及从 2.94 亿美元入股高德到全面收购高德,将高德全面纳入阿里无线产业链①,到百度收购网龙旗下 91 无线网络有限公司全部股权,由技术创新引发的互联网企业又展开新一轮的群雄逐鹿。
  
  回顾 2014 年互联网行业内发生的大事:1 月联想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2 月腾讯公司市值首破 1 万亿港元大关;5 月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9 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创下史上规模最大 IPO 交易;11 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国内互联网巨头悉数到场;12 月小米公司在新一轮的融资过程中估值达到 450 亿美元,超越日本索尼。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显示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变化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提升。
  
  对于这些互联网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其发展动力和机遇的来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根据 2015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 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中国网民规模增幅持续收窄、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80%、一线城市 O2O由增量向提质转变等趋势,成为 2014 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几大亮点②。
  
  同样,对于众企业来说机遇和挑战永远是并存的,就像马云说,2014 年我们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同时这一年我们也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这一年我们在电商领域里很多事发展的尽管得心应手,顺风顺水,但各类挑战依旧层出不穷。同时这一年我们从心底里真正感受到新技术革命到来前夜的敬畏和激动。
  
  技术创新催生了互联网企业,更创造了互联网经济的奇迹:2013 年,阿里巴巴集团的日均纳税超过 2000 万元人民币;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3.02 亿;在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香港和境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超过 40 家,总市值达到 2100 多亿美元③。于是纽约时报说话了:微信让世界对中国公司刮目相看。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不再落后了,现在某些领域,正在成为领先者。纽约时报还说,微信的用户增长速度超过了 Facebook 或者是 Twitter,这也让这款应用在如今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占有了统治地位。微信不但终止了中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的短信服务增长,而且还迫使中国其它网络巨头们推出与之竞争的服务。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企业战略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从互联网技术创新视角还未能为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保障措施,因此仍需要针对该角度对企业战略研究不断进行完善和丰富。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潮流,顺势者生,企业如何理清思路顺应生产力发展潮流成为了关乎企业命运关键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互联网技术创新。如何在技术变革浪潮中为企业谋生存、谋发展是摆在每一个互联网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基于互联网技术企业正面临着行业群雄逐鹿的混战时期,从移动入口之争,到企业自身平台建设都紧紧依托于技术创新背景。因此以腾讯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互联网技术创新视角下,如何结合企业自身优势资源,制定企业战略,从而在这一轮混战中赢得有利地位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创新对腾讯公司发展战略的影响,运用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对腾讯公司企业战略现状进行分析,围绕技术创新视角对腾讯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建议和实施方案,使得互联网企业能抓住互联网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机遇和动力,最优配置资源,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1.2.2 研究意义
  
  第一,有助于腾讯公司认清发展形势,应对挑战,推动企业战略研究科学发展为腾讯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第二,有助于通过国内外企业战略的研究,使得腾讯公司完善企业内部发展结构,强化企业“帝”国战略优势;第三,有助于腾讯公司和互联网企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提升和进步。而促进互联网行业发展,在全球互联网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并为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互联网企业战略研究提供案例借鉴与相关对策参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企业战略研究
  
  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企业战略研究开始作为一门学科进入我们的视线,代表作品是安索夫出版的《企业战略》,同期安德鲁斯创建了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战略分析框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匹配情况,从而能够“扬长避短”,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为代表的战略定位学派,成为这个时期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他们将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波特出版了其专着《竞争战略》,提出了战略分析的框架应该从产业的竞争结构出发,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是战略定位,并因此采取相应的战略配套措施,波特还提出了行业的 5 种竞争力量之说,并概括出低成本、差异化、集中化等三种企业一般竞争战略。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 HBR) 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的企业能力学派,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新的主流学派。该学派指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的重点应该在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匹配、企业应该注重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培育。该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企业具有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能力。近年来,国外对企业战略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 理论导向型”思路,即按照企业战略理论体系分类的要求,沿着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逻辑,分析企业战略理论面临的问题。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涌现出了三大主要战略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
  
  (2)互联网技术创新研究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阿帕网络(ARPANET),起初只是用于教育和科研的领域。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万维网(WWW)的推出和流行,互联网技术开始从学术领域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其发展也开始突飞猛进,改变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20 多年的飞速发展以来,互联网新技术的创新层出不断。而伴随这些新技术出现的,往往都是一些新企业的崛起和新市场的开辟。近年来,互联网新技术的研究的主要热点包括移动互联网、微博、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对于这些互联网新技术的成果和进展:
  
  第一,移动互联网方面,AGhose, SP Han(2011)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用户发布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行为有相关性,用户移动性的变化对其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个研究对设计出好的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提供了建议。Martin Kenney, Bryan Pon.(2011)认为随着 iPhone、安卓(android)这些智能手机(smartphone)终端的出现,将移动通信、互联网服务和个人电脑三个领域的融合到同一个设备平台上,让这本来较独立的三个领域被迫进行直接竞争。研究指出了当前移动领域的企业需要重新考虑其服务传统平台战略里的某些信条。
  
  第二,微博和社交网络方面。ALenhart, K Purcell, ASmith, K Zickuhr(2010)对美国境内的青少年和成人进行了抽样并做电话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认为博客技术的影响在衰退,社交网络和微博客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JacobRatkiewicz 等 7 位学者(2011) 认为微博客之类的在线社交媒体在某些场合下是对人们面对面社交的补充和替代,它重新定义了信息的扩散。文章还认为微博客已经成为公共关系、市场、政治斗争的重要场所。
  
  第三,物联网领域。Geng Wu,Talwar,S.,Johnsson,K.,Himayat,N.,Johnson,K.D(2011)认为实现“物联网”的愿景,需要解决无线通信接口技术和实现大量电子设备之间互联的网络架构,现有技术还存在差距。
  
  第四,云计算领域。Michael Armbrust 等 11 位学者(2010) 对云计算技术进行了定义,并且从应用模式和经济学的意义的角度分析了云计算的前景,文章最核心的部分是提出了 10 条云计算技术发展的障碍和机遇。
  
  第五,大数据课题领域。麦肯锡环球学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 JamesManyika 等 7 位学者的报告指出,在当前全球数据量爆炸的形势下,研究海量数据,即大数据,将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基础。大数据分析将支持起新一轮的生产力提升和创新浪潮,因为企业所获得的与日俱增的信息、多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物联网技术等,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产生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不仅仅是那些直接面对数据的部门,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应该深刻理解大数据分析的意义。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企业战略、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都非常早,企业战略研究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互联网技术创新也分别从纯理论角度,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领域紧扣技术发展步伐。由于是分析企业战略研究,所以本次文献整理较多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选取文献,希望通过以上文献梳理能够帮助后来者了解该领域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企业战略相关研究
  
  在借鉴西方国家企业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企业战略状况进行研究,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战略管理也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一方面,这一时期开始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对西方引进的战略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消化吸收,系统的梳理和把握战略管理的主要理论与学说。另一方面,战略管理理论和思想的本土化研究更为突出,开始通过对大量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提炼,重点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发展以及战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系统归纳,摸索中国式的战略管理理论。成思危(1998)认为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特别强调从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机会并避免威胁,及时进行组织上的重组,其目的在于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2000 年以来到 2007 年我国战略管理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蓬勃发展态势,2007 年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非常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战略管理问题,从 2008 年开始,随着我国战略管理学研究文献产出量趋于平缓,研究的主题也相对集中,并且出现了有一定研究深度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项保华(2011)认为“企业经营必须平衡专注与舍弃之关系,特别要防止企业在做大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管理复杂,如机构膨胀、流程繁琐、文牍主义等,致使企业内部各种华而不实的活动剧增,却相对忽视了为顾客所提供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在研究成果上,学术界主要研究围绕我国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战略联盟、战略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定位、企业自主创新等问题进行研究。现将我国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第一, 关于企业环境。项保华(2010)认为企业首先需要对顾客进行分类,识别出对企业更有价值的顾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若能使用顾客行为及结果指标进行分类,似乎更具客观衡量性。苏宗伟等(2011)认为五缘理论是海西发展的社会资本,是海西发展的人才库和产业链,是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少军, 焦豪,冯臻(2011)认为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能够实施战略转型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与关键是具有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影响战略转型的关键要素,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型成效;动态能力对战略转型的影响是持续进行、不断提升的过程,企业只有持续培育和提升动态能力,才能顺利推进转型。项保华(2012)认为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因素,如人文、经济、自然、法律、政治、技术、文化等,及微观环境因素,如顾客、竞争者、分销商、供应商等,按其变化趋势的可确定性可以分成三类:恒定的、可预知的及不确定的。还认为面对不确定,能够放弃波峰机会诱惑的自律企业,尽管可能会有缺货损失,但却能帮助企业在出现波谷时避免产能过剩的过度亏损,从而在整个峰谷波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成本效率,也就是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陈茵(2013)认为近三年来企业吸收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演进成为研究主流。他们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研究企业吸收能力,指出其内部构成随环境变化的模式,以及沟通机制在其间的作用。此外,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对外部知识环境显隐性的判断,对吸收子能力进行选择性投资,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二,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徐二明(2011)认为从制度合法性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内在价值性,并从制度的管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作用来探悉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重要驱动。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过程,也是企业获得合法性需要的过程。
  
  第三, 关于企业战略联盟。徐二明(2012)研究认为企业联盟中的资源互补能够提高企业联盟的财务绩效与创新,而机会主义则会负向影响财务绩效和创新。同时,适度的资源互补是有效遏制机会主义的手段,过高或过低的资源互补都会使联盟企业处于机会主义的风险之中,即资源互补和机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呈倒 U 型的关系。
  
  第四, 关于战略管理信息系统。朱振伟(2010)认为战略决策团队的工作经验、进取精神和沟通正向影响程序理性;战略决策的重大程度正向影响程序理性。同时发现,控制变量企业的业务多元化程度负向影响程序理性。项保华(2012)认为企业瓶颈不可能消除而只会不断转移。将瓶颈作为管理的控制点,保持瓶颈在握而故意不突破瓶颈,不失为一种使系统发展受控的有效做法。项保华(2012)还认为面对不确定,能够放弃波峰机会诱惑的自律企业,尽管可能会有缺货损失,但却能帮助企业在出现波谷时避免产能过剩的过度亏损,从而在整个峰谷波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成本效率,也就是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 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定位。项保华(2012)认为明确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定位,关键在于清晰界定多目标冲突时的轻重缓急或优先排序原则,并以此作为确定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依据,从而保证员工行为能够符合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准则,使得企业运行始终受到良好思想的指引。
  
  第六, 企业自主创新。郭海(2011)认为企业机会导向同时有利于企业应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资源导向有利于企业应用性学习,而过度的资源导向不利于企业探索性学习;应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均有助于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但两者的作用具有替代性。
  
  第七,企业核心竞争力。刘冀生(2002)认为出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殊途同归,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管理能力,提出了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知识链管理,提供了知识链的理论模型。黄敏(2012)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企业战略,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学习与创新、市场拓展、企业文化、环境适应八个要素,并据此建立了基于伙伴关系的国际承包商核心竞争力理论模型,以系统阐述国际承包商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验证了基于伙伴关系的国际承包商核心竞争力模型的合理性。
  
  (2)互联网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互联网的产生是技术创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常新的重要手段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并服务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互联网的产生和运用不仅为企业及时准确捕捉市场信息、开发信息资源创造了方便的条件,还催生了一批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紧紧依附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经过对国内大量互联网技术创新文献资料收集,现选取有代表的整理如下:
  
  第一,微信研究。陈雅静(2012)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即时通讯产品异军突起,似乎更为突出了是人人为王的自媒体时代,是粘性关系网交织错杂世界的这种社会特点。党昊祺(2012)认为微信火了,它所带来的社交方式的变革使其真正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谢平(2014)认为未来互联网直接影响金融领域的发展,而金融也将成为互联网的工具之一。张磊、秦广宏(2015)认为未来图书馆移动服务可以利用微信拓宽移动服务平台。李龙(2015)详细分析了暨南大学内地及港澳籍高校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并提出引导策略。
  
  第二,即时通讯技术(就是 QQ 的技术)的研究。张云川(2005),周建军(2006)分析了即时通讯技术在企业市场领域面临的问题,指出解决办公自动化的问题是即时通讯技术的方向发展。庞怡等(2007)、佘其炯(2007)对即时通讯工具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庞怡、许洪光、姜媛(2007)还成功预测了腾讯 QQ“群”的功能和概念将成为流行趋势。
  
  第三,微博的研究。刘晖(2009)认为 Twitter 标志着微博客时代的到来。刘丽芳(2010)以公共领域理论、公共政策言说的理论模型为基础,以微博客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新浪微博客的个案研究,对微博的公共话语平台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实践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微博客在构建网络公共话语平台方面的传播效果,从中得出结论--微博客对于构建和谐、健康、生态良好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有着深刻的意义。
  
  夏雨禾(2010)认为新浪微博是一个文化性、个人性和情绪性的互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因关注程度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均与角色扮演的空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接收者”的权利空间明显超越了“传播者”.此外,由于“链状”、“环状”和“树状”对话结构的同时并存,话题空间的成长性明显增强。而且,在现实社会话语权力空间中处于弱势的“草根”将有可能成为微博互动再建构的主导性力量。殷俊、孟育耀(2010)认为新形式的微博应该是在相应管制下的微博,应该是兼具自由与责任的微博。左晓娜(2011)认为微博的传播机制就是一种对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众的新渠道的总体概括。谢耘耕、徐颖(2011)就微博的发展现状与传播特征及应用分析等进行探讨。
  
  第四,社交网路的研究。王亮(2009)从 SNS 社交网络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总结了我国 SNS 社交网络业务的发展特点,并重点分析了未来 SNS 社交网络业务的发展趋势。史亚光、袁毅(2009)回顾了传统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重点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对该模式中的传播者与受众等要素进行详细的论述。袁梦倩(2009)认为 SNS 网络依然风头正盛,国内外比较知名的SNS 网络机构也在纷纷整合自身优势积极向新的市场扩张。当使用 SNS 网络成为越来越多人经常化的选择,SNS 网络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工具,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具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张彦超、刘云等(2011)构造了一个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认为该模型符合在线社交网络的特性,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发生在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行为。顾亦然,夏玲玲(2012)通过对免疫前后谣言传播的演化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发现重要熟人免疫策略是解决在线社交网络中谣言抑制问题的最佳方案。陈辰(2014)提出了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大数据搭建城市遥感的模型。尹红军(2014)基于大规模社交网络的发展,提出了能够更高效的提高社区探索能力的个性化 PageRank 方法。
  
  第五,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卢赫(2009)与用户需求紧密贴合的移动搜索、电子商务、SNS、移动广告等业务将会成为未来盈利的源泉,而效仿 iPhone 基于收入分成、市场排他的合作模式,以“业务+终端+服务”的一体化运作模式与产业链上下游展开合作运营,是可以尝试的商业模式之一。李一明(2011)阐述了移动互联网中已有的商业模式,探讨了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应该持有怎样的价值主张,并结合移动互联网领域中 Twitter、Foursquare、APP Store 成功案例,提出对电信运营商而言有参考价值的机会建议。程子阳(2012)认为终端操作系统是各方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移动 Web 运行环境有可能取代操作系统成为移动互联网竞争新的制高点。赵宇、郭占颖(2013)认为现本文主要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就其几种较为典型的业务产品进行简要介绍分析,指出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杨婷(2014)总结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模式,并定义了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概念。曹凤岐(2015)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以互联网支付、P2P 网络借贷、第三方付款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领域的创新,并对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云计算的研究。陈康、郑纬民(2009)认为云计算达到了两个分布式计算的重要目标: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可扩展性表达了云计算能够无缝地扩展到大规模的集群之上,甚至包含数千个节点同时处理。高可用性代表了云计算能够容忍节点的错误,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节点发生失效也不会影响程序的正确运行。张建勋、古志民等(2010)用文献分析方法简述了云计算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介绍了实现云计算的各项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虚拟化技术、Web 服务技术、编程模型,对已有的几个较有代表性的云计算系统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当前云计算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可为云计算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龚强(2013)认为云计算的架构包括 SaaS、PaaS 和 LaaS 三个服务层次,以及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个模式。
  
  云计算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我国信息产业与计算机工业带来新一轮创新与发展的机遇。发展我国的云计算产业链需要科研先行、教育跟进、政府力推,还要制定规划,建立法规,淘汰落后。谢丽霞、严焱心(2014)提出云计算分层调度策略用于提高实现云计算中服务与资源调度利用率的解决方案。刘森(2014)基于云计算企业用户的研究,分析了云计算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
  
  第七,大数据的研究。王珊、王会举等(2011)认为大数据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对当前的主流实现平台--并行数据库、MapReduce 及基于两者的混合架构进行了分析归纳,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同时也对各个方向的研究现状及作者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努力进行了介绍,对未来研究做了展望。李国杰、程学旗(2012)阐述了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重大意义,探讨了大数据的科学问题,介绍了大数据应用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孟小峰、慈祥(2013)认为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服务促使人类社会的数据种类和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数据从简单的处理对象开始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阮晓东(2014)认为大数据为快递行业创造新的价值带来了新的机遇。冯登国、张敏、李昊(2014)分析整理了大数据所面临的技术安全隐患,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指出大数据安全问题的引入将为信息安全领域带来新的契机。李学龙、龚海刚(2015)针对大数据在工程、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大数据系统框架,用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工作。王伟玲(2015)认为我国应该加快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实施,并尽快形成大数据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
  
  (3)腾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目前国内针对腾讯公司整体企业战略的研究较少,除了少数几篇从腾讯公司整体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外,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腾讯公司业务某一个单独层面进行讨论,包括对品牌建设、营销策略、盈利模式建构、商业模式,以及公司某项具体产品、某个事件进行讨论和研究,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从企业战略状态分析、企业战略对策分析两个方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腾讯公司发展战略状态分析。黎巍(2010)全面回顾了腾讯公司发展历程和现状,明确揭示出腾讯公司拥有的三大核心竞争力。罗小鹏、刘莉(2012)认为腾讯公司在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商业模式表现出独特的演变路径和鲜明的特征,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和竞争力。陈雅静(2012)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微信自身特点,探析微信未来的命运。其中特别提到了商业环境下的创新问题。李舟(2014)以腾讯公司盈利模式为案例分析总结了其四大主营业务的盈利模式,并揭示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李伟(2014)根据战略管理经典理论和平台经济学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新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分析模型,并借此分析腾讯公司行业环境和内部条件。
  
  第二,企业战略对策分析。卢丹(2008)认为好的商业模式,必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并最终得出,合理、科学的商业模式确实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淦未宇(2010)认为究认为网络企业只有在拥有核心业务之后,利用网络粘黏效应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多元业务,才能真正实现成功的网络多元化经营。刘跃飞、黄巍巍等(2011)《腾讯 360 事件博弈分析》认为造成腾讯公司和 360 激励对抗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双方估计错误,360 没有估计到 QQ 不兼容的隐藏收益,腾讯公司对自身垄断地位也存在高估情况。李超(2014)借助 BCG 急矩阵和 SWOT 模型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腾讯公司 O2O 战略进行了分析总结。蓝齐(2014)《打车软件近身肉搏:阿里腾讯公司的O2O 隐形火拼简》认为在疯狂的烧钱中,打车软件盈利模式仍然未找到。目前可能较高的盈利方式是企业与运营商进行流量分成,或者在后期搭载内置广告和增值服务。高天宇(2014)《腾讯网络“淘金”逻辑》认为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要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产业机遇,最重要的不是依靠互联网或者其他工具,而是形成能够带来金融运作资本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对企业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研究的重点和思路也更加明确;另外,国内近些年来更加重视对互联网新技术和新业务的相关研究和探索,从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理论分析到社会影响力、商业模式、产业链、发展趋势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剖析和研究,对本次论文的选题、互联网企业战略决策的考量起到了有力的借鉴作用。同时在反复研读和梳理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要找准系统解决互联网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战略决策问题的途径,一味的依靠企业管理理论或者一味的鼓吹互联网新技术,都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考文献缺少对互联网企业战略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讨论,以及对由技术变革主导的互联网行业变革进行较为深层的研究探讨,因此,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剖析互联网企业发展战略轨迹,努力探索其中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查阅研究文献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 2014 年关于腾讯公司热门产品(例如微信)的研究异常的热起来,直接原因是腾讯公司产品在过去年一年在人们尤其是中青年日常生活的风靡。环顾当前社会大环境,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入人们衣食住行的今天,企业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已经无法摆脱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公司尤其如此,而以腾讯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更是依托互联网背景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互联网企业,且企业本身的发展历程映射出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的典型的、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因此笔者希望凭借十几年来在互联网行业从业的经历,特地选择腾讯公司企业发展战略作为研究案例,怀着向科技创新致敬的心态,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来剖析腾讯公司企业发展战略轨迹,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并期望有新的发现,从而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以腾讯公司发展战略为案例,研究腾讯公司发展战略--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问题。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腾讯公司发展战略优化与保障措施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背景的腾讯公司发展阶段分析的研究属于实证分析,而在此基础上应用行业组织结构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战略资源基础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提出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腾讯公司发展战略优化与保障措施属于规范分析。
  
  (3)比较分析法。本文对腾讯公司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展开比较分析,探索适合腾讯公司企业发展的战略途径、方法。
  
  1.4.2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互联网技术创新视角下腾讯公司发展战略,除了导论和总结与展望外,共有四个部分,且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
  
  第一部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这一章主要是对企业战略、互联网技术创新概念的介绍,并简要介绍行业组织结构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战略资源基础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技术创新对互联网企业战略的影响。
  
  第二部分:腾讯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这一章首先简介了腾讯公司的背景,接着运用 PEST 模型等方法分析腾讯公司发展战略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