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村落文化变迁对村落武术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26 共5391字

  村落武术是中国人民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带有质朴无华的原始风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千百年来的沧桑发展和文化积累被近代以来的武术学者们公认为中国武术发展的根。村落武术源于农耕文明,它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并且农耕文明决定了它根深蒂固的自身特征。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城市化、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村落武术的练习者和关注者越来越少,随着民间武术传人的故去,“人亡艺绝”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村落武术也在不断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因此,探讨村落文化与村落武术的关系以及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对村落武术文化研究的补充,更是对民间武术理论研究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这为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价值,有助于对村落武术的挖掘和整理,对村落武术的传承和保护有重要的作用。

  1 村落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村落武术产生于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流行于军队以外,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练习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修身养性为主体价值取向,注重体用兼备[1].村落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清以前则是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动作以及武舞等相关技术的沉淀期[2].村落武术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村落群体共同创造的生活方式,是在村落历史长河中沿袭、继承、发展、变化的,对维系村落社会的文化传统、凝聚村落共同体的认同、促进村落群体的团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村落武术以人为本,以满足民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3].村落武术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村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其传承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这种精神。

  2 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村落武术的影响

  中国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古村落文化。这种村落文化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或概念,它是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背景而变化的。笔者将它他定位为多文化集合体,它包括村落家族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礼俗文化、伦理文化等文化。可以说,村落文化的各组成因素对农村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能够薪火相传,村落文化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都离不开村落文化的维系、支撑和推动。近来有学者系统的概括了中国古村落文化的特点,认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具有乡土性、宗法伦理性、封闭性、保守性、平均主义与满足感及经验思维等特点[4].村落文化不仅具有以上特性,同时笔者还认为地域性也是村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2.1 宗法伦理性及其对村落武术的影响

  村落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家庭构成了村落的基本单位,在村落中农民习惯于把自己归属于家庭或宗族,从而形成了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观念和宗族观念---宗法伦理。温力先生在《中国武术概论》中提到“:中国人为了更好地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之间,以一种类似血缘关系的关系将他们联系起来”.[5]

  在村落武术中我们可以把这种类似血缘关系的的关系理解为师徒关系。村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村落文化中这种血缘关系的影响,在家族内部村落武术的传承叫做家族传承,但是在家族外部的这种传承我们叫它为师徒传承。正是由于村落文化的这种影响,使每一个家族或者习练某一个拳种的人凝聚为一个群体,使他们更加的团结。

  2.2 封闭性与保守性及其对村落武术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村落地理位置较偏僻,与村落外部社会缺少交往,信息较闭塞,再加之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性强,无需与外部社会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导致了村落居民思想观念的封闭落后。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重土安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6]黄宗智指出:“华北农村的宗族,一般只有少量族产(几亩祖坟地),且不会跨越村与村或村与市之间的界限。这样的家庭结构,加强了村庄的内向性。”[7]处在村落中的人们长期受这种封闭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孤僻的性格,他们与同村落、同族人的交流还比较多,但是与外界人的交流有很大的困难,这就使村落文化形成一种封闭性、保守性。正是由于村落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的影响,村落武术才形成了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封闭性倾向也带来了各门派之间互相保密和封锁的现象,所谓“祖宗秘诀”、“世代家传”乃至“传男不传女”等等,大都是这种封闭性保守性心态的产物。

  2.3 地域性以及其对村落武术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相同的地理环境,由于生产力水平的等因素的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村落文化也是在这种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村落文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村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不同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就衍生出了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村落武术,俗话说“南拳北腿”,我国北方地势平坦,气候四季分明,空气干燥,所以在北方产生了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腿法使用较多的拳种;而南方多山,地面崎岖不平,不适合用腿,为了适应此种地形地貌就产生了以咏春拳、洪拳等以拳法变化为主的拳种流派。

  3 村落文化变迁对村落武术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诸要素的运动、变迁和发展。社会变迁的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社会进化,是指事物逐渐向前进化的过程,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即由社会分化引起社会结构要素的增长或新要素替代旧要素小断整合的过程;二是社会革命,它是社会发展质的飞跃,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小断分化与整合,最终导致社会基本结构即阶层结构的变化。[8]

  社会在变迁过程中首先波及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村落之中自然就是村落文化,村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实行新农村以来,使村落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基本特征发生变化甚至消失。

  3.1 传统的消失对村落武术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上文中提到村落文化是村落家族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礼俗文化、伦理文化的集合体,村落文化所形成的传统在村落中已经被大家所接受,很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比如:宗法制观念、家族观念。并且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这种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使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很多人为了生存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村落外出谋生,这种变化对于村落武术的传承可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使村落武术的传承无法继续,使村落武术的传承后继无人,家族式传承是村落武术主要的传承方式,面对这样的改变家族式传承已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进而导致村落武术走向衰败,甚至湮灭。

  3.2 村落的消失对村落武术的影响

  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环境、教育等方面的1的社会变革中,村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面貌,使原来的村落越来越城市化。村落一旦消失,依附村落的村落文化必然也会消失,村落武术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这看来村落的消失对村落武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了。本尼迪克特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共享民族文化的结果,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如果我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村落、失去了传统,那么就等于我们失去了一个民族的标志,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啊。

  4 村落武术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

  村落文化是一种文化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行发展和更新的。社会的变迁带来的必然是文化的变迁。新时期的村落文化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如: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影响。卢荣轩、童辉波曾在《试论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历史性变革》中提到“改革开放是村落文化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因”[9]改革开放使得村落社会存在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迅速波及其结构、体制,进而对它的变迁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现代农村体制的转型、农民观念的更新、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原因使现在的村落文化面临着传统的流失、结构的瓦解,甚至是村落文化的消解。

  村落武术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村落文化的危机,村落武术同样面临着。村落武术源于农耕文明,村落武术所处的这种乡土社会语境,关乎其传承与再造的动力机制。但是随着农耕文明的解体,维系民俗活动的土壤正在逐步消失,村落民俗中的武术活动也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出现了后继乏人、部分技艺陆续失传的状况[10].在 20 世纪 80 年代,村落武术活动与当时时代特征相吻合,基本满足了社会需要,符合人们的心理趋向。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村民的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农耕文化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人们开始外出务工,而村间的娱乐方式由于电视等设备的引进而有更多的娱乐方式,而旧有的练武方式越来越少。同时,时代精神和社会风俗的变异性会影响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该群体的文化产生变革、衰退或消亡[11].

  5 村落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5.1 建立新时期村落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环境

  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指由某一特定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所构成,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不同功能的综合体系。[12]

  重新建立村落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环境,也就是说要重新构建新的“村落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武术的土壤受到破坏,跟着村落武术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的功能不再是以冷兵器时代技击性为主了,更为突出的是健身娱乐性功能,这种功能是现代社会所赋予的。

  要想更好的构建村落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环境,政府应该是主导,在建设新农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对村落文化的保护,不要一昧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对村落文化不管不顾,使当代村落武术处于边缘化。为了使村落武术更好的发展国家应该对武术传承人进行保护,对其进行访问、摄像在经其同意的情况下对村落武术、民间武术进行着书立说,使村落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由于现在村落武术的传承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国家政府要大力宣传村落武术,运用现代媒体传播方式以及从多方面引导民众,鼓励和支持民众对村落武术的学习。其次是提供村落武术的比赛平台,据笔者所知国家每年都会举行国家级的传统武术赛事,这样的赛事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的,可以考虑举行地方性的,并且是有特色的地方性的传统武术赛,这样不仅是对村落武术的一种宣传,更是对村落武术习练者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构建村落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环境需要地方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政府是主导,需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资金上的支持和人力上的帮助。

  5.2 村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应与武术教育相结合

  过去我们“崇军尚武”是为了强大自我,保家卫国,是为了摆脱“东亚病夫”的讥诮,是要恢复强汉豪情与盛唐气象。80 年代我们对武术的挖掘整理,重振搏击格斗是为了找回我们“逝去的武林”、挖掘失传的绝技、找回曾经属于我们的传统。可是现在已不是冷兵器时代,功夫再强也抵挡不了枪炮,但是武术仍然是一种可以强身健体,可以磨炼我们中华民族锐气和意志力的传统文化。“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体、强体必先从娃娃抓起”.姚明说过“任何一种人才的储备,脱离了校园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学校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将村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放到学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学到到村落文化的知识同样可以了解到村落武术的实践过程,这对于我们村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要想真正的落实武术教育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首先、国家政策在这方面要给予支持;其次,我们要大力培养能够胜任这方面教学的人才;第三,要培养学生对村落武术学习的兴趣;最后,要协调好武术教育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关系。村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与武术教育的结合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6 结语

  村落武术产生于农耕文明,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但是随着农耕文明的解体,使维系村落活动的土壤正在逐渐消失,村落的消失必然会影响到村落武术的发展与传承,使村落武术失去以往的魅力。村落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底所在,它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作为传承和保护的对象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感,更在于后人如何去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

  参考文献:

  [1]杨祥全。武术与体育:相异、交叉与包含[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6):1-4.
  [2]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丁保玉。再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49-52.
  [4]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78-181.
  [5]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 5 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57.
  [7]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27.
  [8]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1.
  [9] 卢荣轩,童辉波。 试论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历史性变革[J].社会主义研究,1993(1):60.
  [10]李东岳,牛爱军。对村落民俗中武术的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3):67-70.
  [11]梁同福,仇 军,张 帆。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征系统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3):20-27.
  [12]朱毅然。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6-2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