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沧州武术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409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非遗背景下游身连环八卦掌发展探究
【引言】影响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承的因素研究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沧州武术文献综述
【3.1 3.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游身连环八卦掌
【3.3 3.4】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沧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文献综述
  
  当代,日本是最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立法保护的国家,他以法律明文的形式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一词。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相继提出了一些新概念,1982 年“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世界文化政策会议的文件中。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在中国沿用至今。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以及相关场所”.
  
  2003 年颁布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中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其中共分十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张春燕,田振华等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民族传统体育分类探析》中提到为了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体育类与民间民俗活动类。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别中的各种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统称为“传统体育”.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研究综述
  
  马磊(2011 年)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证就是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制度,同时建立专业的保护队伍又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扩大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使大家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
  
  康娜娜,张志彬(2013 年)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传承权、改编权及获得资助等权利,并有在适当领域公开艺技、创新传承方式等义务。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对传承人的保护十分重要。只有提高传承人的地位,赋予其应有的法律权利,才能促进他们对自身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李瑜,郭荣菊(2011 年)提到传统武术在保持其原来以其独特的古老文化特色外,如何展现其更深层次的、满足于现代生活的文化内涵、健身功能、娱乐价值等,这就要求相关学者与各传承人共同研讨,研究各自特征,把握发展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推广献计献策。
  
  李雄峰(2010 年)分析了当前传统武术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延续师徒传承、鼓励民间组织传承、规范学校教育传承等传统的传承模式,同时提出要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为中华民族和社会发展服务。
  
  刘宏亮,刘红建(2014 年)说到该地区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与渠道是学校、民间、专业队以及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困境来自于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政府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缺少传承人等。
  
  梁石云(2014 年)阐述了传统武术在传承中存在着传统武术文化边缘化、传承人流失、传承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只有加强对传承人的重视、大力宣传传统武术、促进传统武术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传统武术的传承问题,使传统武术发展更加坚实。
  
  路展宇,孙佳杰(2014 年)认为当今社会在全球化一体的大背景下,许多本土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武术类项目。因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保护,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学校、民间组织之间的联系,为我国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朱清华(2011 年)说到传统武术传承人的培养,由于传统武术各门各派都是一对一口传身授,教授过程较为封闭,培养方法视拳师风格大相径庭,即便同一拳种,由于拳师不同其下一代传承者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因此对于传统武术推广、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1.3 沧州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综述
  
  葛毕敬,郑寿存和刘汝丰(2008 年)提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沧州传统武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尤其是加强对民办武术学校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传统武术其自身功能价值,建立健全的管理组织机制。既要减少各个门派的竞争意识,又要消除对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利因素。
  
  王艳(2010 年)认为提高对沧州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增强传统武术的竞争力与保护意识,减少传统武术相关人才的流失。应适当借鉴国外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行立法保护。
  
  孙宏茹,提成和刘桂强(2008 年)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滞后,除了受自身因素影响之外,还被其他体育项目所替代,因而限制了它的传播与发展。
  
  沧州传统武术没有慢慢摆脱言传身教的带徒传艺方式,没有能利用好现代媒体与传授方式,以至于没有将适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进行推广与普及。
  
  1.4 游身连环八卦掌方面的研究综述
  
  温静(2012 年)谈到了游身连环八卦掌是一种长于技击又善于养身的拳术,其风格特点以及技术要求:以伸双手游走、穿缠敌身、游走如龙、连环技击等特点而得名。要求整个动作套路娴熟流畅、身捷步灵、舒展大方、刚柔并济。
  
  尹岳楠(2013 年)谈到:以八卦掌为例的传统武术,可以尝试推广进入校园。以高校为突破口,建立武术爱好者社团,以传统武术的民族性与实践性吸引青年学生了解、参与到学习传统武术的活动中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推动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纵观以上文献,国内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视角下审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面的论文研究比较多。主要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和保护方面、传承模式、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与具有区域性代表意义的传统武术相结合的研究很少,特别是沧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少数几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对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单个拳种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论文也不算多。而关于游身连环八卦掌研究的文章和着作只有 7 篇:主要有 1989年温仲石《游身连环八卦掌》,2012 年温静、葛毕敬、贺建国主编的教材《游身连环八卦掌》,2013 年温静、提成出版的专着《先天与后天八卦掌》,主要介绍游身连环八卦掌独特的演练方法、风格特点和器械动作。在期刊论文中,仅有 2008 年《武当》杂志中向运彩的上下两篇《游身连环八卦掌》的简明套路动作和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温静的两篇介绍性文章《游身连环八卦掌简易套路之演练》、《游身连环八卦肘法》。历史记载方面,沧州市地方志和沧州武术志中仅有第五代传人张福海和第六代传人温仲石的生平简介和照片资料;此外民间还有一些手抄本的传承谱系和套路记载。所以对于“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与发展”的文章很少,反映出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的研究相对薄弱。
  
  本课题旨在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借鉴和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研究、分析如何更好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承和发展沧州传统武术--游身连环八卦掌。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沧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防止传统武术的“流失”.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沧州市武术练习者、沧州市高校以及中学体育教师和武术学校教练以及沧州市武术方面的专家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要求,通过对中国知网、沧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沧州市图书馆、沧州市体育局等地查阅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等各类期刊以及相关资料,收集并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总结。
  
  2.2.2 调查法
  
  2.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以及内容,对沧州市部分学校体育教师、武术练习者、武术专家设计了三份问卷。在初步设计完调查问卷的内容以后,邀请沧州市 10 位武术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① 问卷调查法的效度检验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在问卷设计出后,对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做出“非常合理、合理、基本合理、不太合理、很不合理”五级程度的定性评价,以提高评价检验的可靠性与客观性。然后请 10 位武术专家全面审核、评价问卷的内容、结构与整体设计进行分析。力求调查问卷简洁、有效。(见表 1、表 2、表 3)
  
  ② 问卷调查法的信度检验
  
  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才能确保问卷所收集回来的资料真实、可靠,本课题采用重测法。课题确定以后,选择体育(武术)教师 20 名、武术练习者 100 名、武术专家 10 名发放问卷。在第一轮问卷发放、回收以后,两周后第二次对同一调查对象发放相同内容的问卷。通过对两次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后,得出了问卷的相关系数:体育(武术)教师问卷 r=0.844(P<0.01)、武术练习者问卷 r=0.833(P<0.01)、武术专家问卷 r=0.857(P<0.01),问卷的信度符合调查的要求。
  
  ③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为了保证较高的问卷回收率,本研究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方式。本次调查在沧州市区各个公园、社区、活动站等对武术练习者共发放调查问卷 500 份,回收 472 份,回收率为 94%,其中有效问卷 449 份,有效率为 89.8%;在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专、沧州医专四所高校,沧州市二中、五中、八中、十三中、十四中以及南皮红升武术学校、青县盘古文武学校、沧县志海武术学校发放体育(武术)教师问卷 60 份,回收 57 份,回收率为 95%,其中有效问卷 53 份,有效率为 88%;发放沧州市武术专家问卷 20 份,回收 20 份,回收率 100%,其中有效问卷 20 份,有效率为 100%.
  
  2.2.2.2 访谈法
  
  针对本文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制定访谈提纲,对沧州市体育局有关领导、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承人以及武术专家们进行访谈,收集问卷中不能获取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和理论依据。
  
  2.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到的材料,对所有的数据运用 Excel 进行处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相关的数据参考。
  
  2.2.4 逻辑分析法
  
  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其规律,总结游身连环八卦掌以及沧州传统武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