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五禽戏的起源及当代五禽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27 共4171字
论文摘要

  1、前言

  “五禽戏”是一套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体育保健养生运动形式,有良好的健身娱心功能。相传是东汉“神医”华佗所编创,是模仿虎、鹿、熊、猿、鸟等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来进行健身运动的一套仿生功法,经常练习,可以祛病强身,舒活筋骨,通过运动锻炼还可以促使饮食中的养分被人体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能使身体中的气血流通更加顺畅,可以起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将健身气功五禽戏确立为四大健身气功功法之一面向全国推广,2011年,华佗五禽戏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亳州市被授予“中国五禽戏之乡”。对于五禽戏的起源,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华佗自己编的,有人说是华佗在前人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笔者在此抛砖引玉,略述拙见。

  2、五禽戏的起源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方法,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等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作特点,并结合人体脏像、经络和气血运行理论,在整理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所编创的一套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健身养生方法。

  2.1五禽戏的编创

  华佗字元化,东汉时期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他精通外科、妇科、内科、儿科、针灸等,还整理编创了“五禽戏”,坚持每天练习,使他体格强健、鹤发童颜,活到百余岁。后汉书《华佗传》有文字记载:“华佗晓养生之术,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五禽”指的是虎、鹿、熊、猿、鹤五种鸟兽;“戏”,就是嬉戏、玩的意思。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动物都没有选,而非要选择虎、鹿、熊、猿、鹤这五种动物,并且模仿它们的动作跟神态呢?大概是这五种动物在传统意义上往往象征吉祥、健康、长寿,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缘故。

  2.2五禽戏的起源

  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老百姓中许多人都得了一种“重膇”的病,这种病会使关节酸胀、疼痛。于是出现了“乃制为舞”,“以利导之”的“舞”,这就是中华气功导引养生术的最初萌芽。《吕氏春秋?古乐篇》里面也有这样的文字描述。此处的“舞”就是由多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在相关的考古文物和历史资料里面都有记载。

  先秦《庄子?刻意》,记载有“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文字。里面的“熊经鸟伸”,描绘的就是古时候健身养生练习者在潜心习练的情形。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于1973年挖掘出了44幅帛书《导引图》,其中也有很多模仿各种动物神态和动作的记载,有“龙登”“鹞背”“熊经”等,有些图文已经残缺、不完整,但依然能够显示出猴、猫、犬、鹤、燕、虎、豹等动物的动作。

  华佗的这一伟大创举,使他成为了最早推行医疗保健与体育运动防治相结合的先驱,但是华佗五禽戏的具体动作方法在当时却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凭借口授心传的简单方法流传。这套功法受到了道家的推崇,并融入了道家养生思想,例如练功时的呼吸、吐纳、冥思、意守。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作了文字记载,并把这种功法叫做“太上老君养生诀”。道教养生专家的这一做法使华佗五禽戏从最原始的口授心传的流传方式,转变成为通过文字、图片流传的高级的流传方式,使华佗五禽戏成为道教动功养生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更为华佗五禽戏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3五禽戏的历史沿革

  华佗创编五禽戏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陈寿所著《三国志?华佗传》里面有:“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这些记载显示出华佗编创五禽戏的最初想法、动作内容和功法机理,而且没有图片动作,真正图文并茂展现的华佗五禽戏则是在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学家陶弘景先生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里。

  魏晋南北朝,华佗五禽戏发展很快,各种各样的导引术的专著和图片屡见不鲜。华佗的弟子吴普曾经被魏明帝曹椒邀请向朝廷的御医传授五禽之戏,后来在皇室得到推广。魏晋时期的葛洪著有《抱朴子》,里面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鸟伸、猿据”等等各种动作。发展到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华佗传》也记载有相关的内容。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华佗编创五禽戏是真实的。但缺憾的是,文字记载较多,图片及其他方面的资料极少,导致动作无从考证。及至近代,南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详细的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他所在的南北朝相距华佗所处的东汉末年只有大约二百多年。所以,与华佗五禽戏的原始版本最接近、最相似的,大家基本都认为应该是陶弘景所记载的这一套五禽戏,但是这一套五禽戏的动作难度偏大,而且动作非常复杂。

  到了隋、唐,五禽戏在平民百姓中非常流行。

  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曾书有“闻道偏为五禽戏”的篇章。当时社会的医学技术跟随五禽戏的脚步,也得到了很大迈进。唐代著名的“药王”孙思邈在深入研究了华佗之后,提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主张适量运动,他认为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可以强健身体,还可以养生、保健,还能够防病治病,对五禽戏是非常的推崇。宋代诗人陆游书有:“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春晚》);“不动成罴卧,微劳学鸟伸(《遣怀》)”,这些诗文都是描写当时社会上百姓对五禽戏还是非常认可的。

  明清时期是五禽戏发展进步比较大的阶段,那一时期五禽戏方面成果比较丰硕,如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风髓》,他把华佗五禽戏的具体动作全部勾画了出来,形成图案,这是有关五禽戏最早的图片记载;清代的曹若水有《万寿仙书?导引篇》,席锡蕃有《五禽舞功法图说》,其中都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详细、全面的描述了五禽戏的动作内容、动作名称。但是这些五禽戏的功法与《养性延命录》里面所记载的“五禽戏”差别很大,这里的“五禽戏”顺序为“虎、熊、鹿、猿、鸟”,而且动作都是单式,所配的文字、图片详细描述了全部的“五禽戏”动作。

  到了近代民国时期,五禽戏流传范围最广的还是在华佗故里—毫州地区城北的小华庄(今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和附近的十八里镇,经常练习五禽戏的组织、流派、团体还有很多,在北京有焦国瑞、安徽屯溪有许正阳道士、辽宁营口有刘克昌、山西有彭庭隽、浙江杭州有灵空禅师等多位常年习练者,都把五禽戏的功法世代流传。

  华佗的弟子吴普每天天不亮就闻鸡起舞,不管严寒酷暑,下雨刮风,一天也不停歇,后来到90多岁时的时候,还是“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华佗还有一个叫樊阿的学生,同样每天练习“五禽戏”,最后活到了一百多岁。

  东汉末年,“神医”华佗被曹操杀害后,他的弟子吴普、樊阿逃离中原,跑到云南,于是“五禽戏”又在云南扎了根,并且代代流传,之后又与当地的武术相融合,逐渐演变成了独具风格的世袭武术——余门拳。清乾隆40年(1775年),余氏的后裔余有福凭借此拳威震四川,引起了中华武术界的轰动。

  以上是有关华佗五禽戏的部分记载。可见,华佗五禽戏在健身运动历史中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经过几百年的流传,五禽戏的动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根本上还是围绕着“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而成。

  3、当代的五禽戏

  3.1健身气功五禽戏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一批专家,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养生健身功法基础上,发挥集体的力量,对五禽戏功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按照传统五禽戏的风格特点,博采各家之长,编创了“健气功?五禽戏”。这套“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内容是根据《三国志?华佗传》的文字记载,按照虎、鹿、熊、猿、鸟的顺序,简便易学,在数量上根据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记载,有1O个动作,每一戏有2个动作,在整套功法的开头和结尾添加了起势调息、引气归元,使整套内容更加完整、规范、简便、易学。

  3.2其他版本五禽戏

  五禽戏流传演变至今已经形成了众多流派,各个流派都有自己多年来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动作特点,但总的来说,各个流派都是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结合自己多年练习五禽戏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所改编的健身养生功法,以舒活筋骨、健体养生、防病治病、益寿延年为目的。

  3.3五禽戏在亳州

  在五禽戏的发源地安徽省亳州市,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华佗五禽戏的保护推广工作。2007年,亳州市政府把开展以华佗五禽戏为代表的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亳州市体育局大力挖掘整理、保护、推广、普及华佗五禽戏,制作了华佗五禽戏宣传画册,全面介绍、宣传华佗五禽戏的作用、特点、历史渊源和华佗五禽戏在亳州的发展状况。国务院于2011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佗五禽戏榜上有名。自2008年开始,亳州市每年举办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内容有交流比赛、产品展销、教学和论文报告会4大板块交,逐步形成了特色品牌。2012年9月6日,在2012年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安徽大会暨中国(亳州)第四届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开幕仪式上,亳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五禽戏之乡”称号。

  毫州地区的华佗五禽戏流传至今已到了第58代,当地的民间传承人有周金钟、陈静等人,当地组建、成立的有亳州市五禽戏协会、毫州市传统五禽戏俱乐部、亳州古本新探五禽戏俱乐部等多家民间组织,以曹操公园、魏武广场、老年大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设立了许多晨、晚练点,在上海、北京、广州、郑州、合肥等地也设有联系点和推广站。

  4、结束语

  “五禽戏”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它在体育学、哲学、养生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着宝贵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五禽戏”存在众多的版本、不同的形式,究其根源,都是围绕“虎、鹿、熊、猿、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核心是统一的,都是起源于华佗所创编的“五禽之戏”,不论哪个版本的五禽戏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功能。在人类文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五禽戏”一定会为我们的生命与健康赋予崭新的内容,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虞定海等.五禽戏新功法的编创及实验效果[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55-58.
  [2]崔玮.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与思想内涵[J].兰台世界,2010,(2):74-75.
  [3]王敬浩,虞定海.华佗五禽戏创编的文化机理及其现代健身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6,(02):87-89.
  [4]许家和.古医趣事传千秋(三)[J].现代养生,2010,(3):66-67.
  [5]金晓强,王凤阳.健身气功?五禽戏研究进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0,7(5):82-84.
  [6]何宜忠,郑德梅.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熊戏”健身养生作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6):49-51.
  [7]司红玉.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养生之道[J].中国临床康复.2010,10(12):145-14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