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研究和探讨阴阳关系在太极拳中的表现

来源:武术研究 作者:马天辕
发布于:2020-03-17 共5452字

太极拳论文专业推荐10篇之第四篇:研究和探讨阴阳关系在太极拳中的表现

  摘要: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性拳种,深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影响。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阴阳所具有的对立制约、交感互藏、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关系不仅影响了太极拳形成与发展,更指导了太极拳的练习。研究和探讨阴阳关系在太极拳中的表现,有利于在深入理解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提高对太极拳的认识和水平。

  关键词:太极拳; 哲学; 阴阳;

  Abstract:

  Tai ch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he Theory of Yin-Yang is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by ancient Chine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includes mutually opposing and constraining, mutually containing, mutually producing, mutually keeping balance, mutually shifting, these relationships affect origin and developing of Tai chi, likewise, they guide practice of Tai chi.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in Tai chi, 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kill of Tai chi on the basis of deep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Keyword:

  Tai chi; philosophy; Yin and Yang;

太极拳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唯物辩证观,具有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阴阳进行分类。从自然的位置关系来看,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而右为阴;在人身体上,根据经络的分布,身体前部为阴而背部为阳。根据事物的属性分类,有形的水为阴,无形的火为阳,寒冷为阴,炎热为阳,阴暗为阴而光明为阳。从事物的运动特点来看,静止为阴,活动为阳。用中医藏象学说的角度来分属阴阳,肝、心、脾、肺、肾,五脏,贮藏气血津液为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中空传化水谷为阳。在太极拳中以虚实分类则虚为阴,实为阳,在呼吸中,吸为阴,呼为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在肢体为阴,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在意识为阳。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的变化还是人体的功能结构,都可以归属于阴阳的分类方式,这是中国古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方法论所决定,因此太极拳也符合阴阳学说的一般规律。

  阴阳学说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阴阳。阴阳是中国哲学史上很古老的哲学概念,而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研究人类思维的根本学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包含宇宙和人类所生活的整个自然界。万物,泛指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神明之府,指阴阳是万物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刘燕池,雷顺群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对《素问》中的这句话解释道到:"可以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宇宙间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尽管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源,无不是阴阳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结果。也就是说,阴阳决定者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以及衰败和消亡。《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强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故而阴阳规律是宇宙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它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运动中发展和变化,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类相互对立的事物,又能够代表同一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类经·阴阳类一》中记载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人正常的生理和运动表现同样离不开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例如动静、虚实、快慢等矛盾关系都是阴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太极拳运动不但包含在阴阳的普遍规律中,而且以动作充分诠释了阴阳理论,是阴阳学说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成为体会阴阳在人身表达的主要途径。因此,讨论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表现,不但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更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太极拳。阴阳的之间有五种主要关系,分别是对立制约,交感互藏,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以下分别讨论五种关系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1 阴阳对立制约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一个整体,整体的表现来源于阴阳之间的关系,不同的阴阳关系产生的整体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阴阳关系能够存在的有一个根本原则,阴阳平衡,这个平衡不是要求一定百分之五十对百分之五十叫平衡,而是"阴平阳秘",阴阳各安其位,形成的动态平衡。若以国际政治形势举例,美国和朝鲜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可以看为阴阳,其力量对比不是五比五,可能是一比九,但是双方依然可以做到斗而不破,和谐共存,这就在阴阳不对等的情况下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管子》中有"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同样阳也可以制约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反映出阴阳具有对立并且互相制约的关系。

  张三丰的《太极拳经》说:"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根据"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阴是实,阳是虚。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屈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身体的中正是根本,只要不失去中正,两腿之间的虚实关系就是平衡的阴阳关系。杨式太极拳的步型是丁八字步,前脚尖正向前方,后脚尖向外展35到45度。后腿发力使身体向前,而前脚则同样发力令身体向后,形成对拉力,若没有对拉,两股力量就不能相互制约,进而出现失去身形的中正。在杨式太极拳步型中的前后腿所产生方向相对的力,体现了阴阳的对立,而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前腿小腿垂直于地面后,其膝盖不再向前运动,则体现了阴阳的相互制约。制约的目的是保持身形的中正,在保持中正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展现出的阴阳相互制约,便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2 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二气在制约的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进而产生相互作用,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老子》提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根据《淮南子》的解释,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阴阳相合,就成为了变化的起源。古代典籍对此有诸多论述,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和《庄子》的:"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阴阳相互影响称之为阴阳交感,而阴阳合和称之为阴阳互藏,互藏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杨澄甫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柔在外,刚在内的杨式太极的劲法特点,即是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杨澄甫讲太极拳是艺术,其技术是其中之一的论述,则表达柔中寓刚的原则不仅体现在筋骨上,要先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李雅轩回忆杨澄甫推手发劲之时,只眼神一看,便令人有惊心动魄,顷刻死生之感,这便是在精神层面展现。行拳时的柔是由于腰的主宰,牵动四肢,绵软松沉,缠丝轻灵,周身一体的柔。刚则是在正确理解柔的基础上练习以后,逐渐产生的一股召之即来的浑厚内劲,成为充盈肢体的力量。四肢之动源于腰脊,腰脊正如一位发号施令的将军坐镇中军,四肢如令行禁止的军阵拱卫四方。阴静阳动,四肢如阴,腰脊如阳,柔中寓刚则阴中有阳,腰为主宰引动四肢则阳中有阴,阴阳交感互藏而成太极之势。

  3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藏使阴阳形成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互寓关系,进而阴阳都不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正如没有热便没有寒,没有男也没有女,阴阳在相互对立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这样的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类经》用"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论述来解释这互根的关系。阴阳共存不仅是维持阴阳基本平衡的必要基础,更是促进事物和谐稳定发展进而向上进步的前提条件,故《四圣心源》说:"阴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阴阳关系虽然是矛盾的关系,他们却是相互促进的。

  在太极拳中,无处不体现着阴阳的互根关系,例如有虚就有实,有进就有退,有左便有右,而最值得讨论的是气沉丹田的阴阳互根性。丹田广义的位置在小腹,在中医的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六经为川"以流通气血的论述。外界之气在进入体内,经过营养提取后要排出体外,有进就有出,有吸便有呼。《太极拳说十要》在"动中求静"中提到了气沉丹田:"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深长的呼气更容易让身体放松,膈肌下沉,有气沉丹田之感;而深长的吸气由于摄氧量大,气体充满胸腔,此时气感不全在丹田。明·马莳说:"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正常的大气轮转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人体内的呼吸轮转也符合这个规律,理解气沉丹田的阴阳互根之理,更有利于理解太极拳中的自然呼吸。

  4 阴阳消长平衡

  呼吸不是一蹴而就的,深长缓匀的呼吸过程正如自然界中的的四季寒热变化,随着太阳给予地球积温的不同而产生了一年中的寒热交替变化。不仅在一年中,一日中同样出现了这样的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一年中季节的更替,一日中寒热能量的转换,其本质原因是阴阳的动态变化而产生的阴阳消长平衡。

  消长,有两种变化形式:其一,一消一长,例如气候由寒转热所表现的阴消阳长;其二,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如久病之人气血两虚,即为阴阳皆消。平衡则是阴阳始终在合理的区间,在没有超出人体的生理限度内进行着消长过程,并维持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不会因一方的过度强大或者弱小而导致"阴阳离决".若阴阳的消长超出了生理限度,某一方过度强大,打破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则会出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在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中,一共有棚捋挤按四个动作,其中棚和挤两个动作的重心向前移动,捋和按两个动作的重心向后移动。这种重心的前后移动就如同阴阳的消长。重心的移动是在前后腿力量互相制约的前提下进行的,前脚掌向后用力,而后脚向前用力。当后腿力量略大于前腿时,身体匀缓向前;前腿力量略大于后腿时,身体匀缓向后运动。这种力量差是相对的,若是前后腿力量相差过大,则不能保持稳定的行拳速度,重心容易出现不稳的情况,前后腿力量强弱的变化,正是阴阳消长的表现。而在消长中维持动态平衡的关键则在重心向后移动时,前脚始终保持与地面的蹬力。若一方用力过度破坏重心平衡,则会使重心失去控制而改变身形。

  在崔派的传统杨式太极拳中,前脚掌在重心后移时并不抬起,竞赛套路和一些杨式传承的太极拳中则会抬起前脚掌。前脚掌抬或不抬的核心是保持杨式太极拳的弓蹬步法,即前腿的膝盖始终保持向前弓出的力,造成前脚对地面始终保持蹬力,只要能保持两个力的存在,前脚掌抬或不抬都是合理的练法。前脚掌不抬则蹬力主要集中在前脚掌,前脚掌抬起则蹬力集中于后脚掌,然而无论是哪种练法,都不能在后坐使前腿膝盖完全变直。膝盖变直会改变前腿与地面和髋关节的受力关系:前脚掌若不抬而膝盖变直,则会感到前脚脚下空浮无根,重心左右晃动,前腿同侧的髋关节与地面支撑力不足,使身体易向前腿后侧45°左右的位置倾斜;前脚掌抬起而膝盖变直,前腿如一根杆子撑在地面,使髋关节僵硬,前腿受力集中在膝盖而非腿部肌肉,易使膝盖受伤。在重心前移时,需先使膝盖弯曲再向前弓出,在这一过程中重心难以平稳移动而不能达到《太极拳经》所要求的:"无使有断续处。"故太极拳中阴阳的消长平衡不但在于两腿的力量对比,更要关注腿部与地面的受力关系。

  5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的消长,是阴阳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可以说是阴阳在数量上的多少变化。量变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引发质变,发生阴阳相互转化。仍然以四季的气候变化为例,在运气学说中,冬至是一年中阳气生发的开端。从积温角度来说,因为太阳日照时间最短,接受的热量最少,而阴气强盛。阳气在阴气最为强盛的时候开始生发,故《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重"则是阴阳可以转化的条件,而"变"则是阴阳开始转换,进入了新的消长过程。

  在多数杨式太极拳套路编排中,右揽雀尾之后通常接单鞭式。崔派的揽雀尾接单边的过渡中,由按的动作使重心逐渐前移,到以右腿为轴身体向左转动135°左右,转身后抬起左脚的一瞬间,全身的重量完全由右腿支撑而达成重心转换。在重心转换的过程中,右腿受力逐渐增加,左腿承重逐渐减弱,当左腿离开地面时,其消长变化达到了阈值,出现了由量变产生的质变,重心再由右腿向左腿转移进入新的消长关系。《太极拳经》描述太极拳是"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间断"的运动,正因为其始终保持运动的特征,太极拳内部的阴阳关系始终包含着向对方转化的意识和趋势。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动而不已生乎变矣".这种意识便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理论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娟辉。新疆昌吉市武术馆(社)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30-33.
  [2]于志钧。中国太极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点击查看>>太极拳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霍夫斯特拉大学健康职业与人类服务学院
原文出处:马天辕.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J].武术研究,2019,4(12):59-6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