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以太极拳“倒卷肱”论述其哲学智慧

时间:2014-08-20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513字
论文摘要

  太极拳是目前中华武术中的发展最好的拳种之一,太极中的很多技术更是蕴含着中华武术的精粹,它包含了深厚的传统东方哲学思想和智慧.陈式太极拳的"倒卷肱"和 24 式以及其它各式太极拳都不尽相同.它是陈式拳中的经典动作,其要点在于利用大小臂的转翻变化擒拿对方的手腕,因其手腕疼痛不堪而丧失抵抗能力,可谓阴阳和谐,周身合整,以点制面.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辨证理念为核心思想,以刚柔相济两个矛盾统一形象着世.太极智慧博大精深,难以概论,此借以"倒卷肱"一技权作窥探.

  1 近身发力,攻打稍节

  "倒卷肱"以对方的手腕作为进攻点,在未形成稳定的锁扣形态前,右手大臂是向后延伸的主要目的是使对方的"战线拉长",也就是"引进落空"中的"引进"阶段,只有在形成控制住对方的手腕时方采用全身合力,大臂和前臂反转攻打对方的稍节,对方的战线(也就是手臂)拉得比较远,而我则是近身发力,这一点与众多外家拳拳到力到的思想很是不同.太极拳中"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很多技法都是近身发力、攻打稍节的经典演绎.以"前肩靠"为例,近身以肩膀前部向前击打为前肩靠,以肩部前端在极短时间内,集中周身爆发力击打对方,用"动之至微,发之骤至"形容"靠"击动作幅度小、速度快的特点."倒卷肱"的攻击对方手腕部的技法是太极拳中具有代表性的近身发力,攻打稍节的例子,其实换个角度从整体看,太极拳任何发力的时间把握基本都有"攻打稍节"和"近身发力"的概念,如《太极拳论》中"人顺我背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一定意义上阐明了敌我双方的"对应关系".至于相对远近,无非是近身直接发力,远端蓄力,待近发力,以达到最佳的打击效果,与"猛虎伏丘"一般概念,蓄积待动,迅速出击,一锤定音.这也是太极拳等内家拳内在"霸道"的典型体现.

  2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言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太极拳往往为达到某个目的时,先从反面给以对方错觉,即"欲取先予"."倒卷肱"发动时,被对方推送的右手先是向后,给对方占到便宜的假象,等对方还未察觉自己手臂因贪功而过长时,我大小臂迅速缠压其腕部,形成合力打击其手指.现代武术科学中有"心理催眠"一说,即让对方顺着己方造成的错觉做出错误判断,未待对方察觉即利用其错误一举降服之.

  而传统哲学中对此以"阴阳"印证,万事莫分阴阳,"倒卷肱"中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恰好符合"阴阳之变、莫明其妙"道理.这一点充分体现出太极拳卓尔不群的奥妙所在,每论太极,必说阴阳.如太极大家陈鑫所言"太极不过阴阳之浑论耳",太极拳即是以阴阳学说为灵魂的拳种,渗透在太极拳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太极讲究动静、虚实、快慢、刚柔、抑扬、急缓、粘走、屈伸等多个矛盾的协调统一,相互依存制约,同为一体,互相转换.此外,《周易》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道"字深刻地体现着阴阳所蕴含的智慧,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的拳术.

  3 取圆为道,以圆破直

  "倒卷肱"动作之精在于一个"卷",有了"卷"才能最终确保擒拿对方手腕的结果,先是右手向后的平圆运动,使得对方进入我的"圈套";而后是大小臂的上下旋转换位,进攻其手腕部;左手也是划弧线的旋拧,主要是防止敌人另外一只手臂的进攻;其步法也是弧线形退步,它要比直线形的退步更有利于防守.仅从拳式的名字和外在的形式就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对圆的重视.

  陈式太极拳里广泛存在着缠丝、螺旋等一系列的"圆"劲,不若外家拳种直接、刚猛的劲道,直来直去、指哪打哪.而太极拳技法更倾向于曲进、揉拧的圆活动,往往动作幅度不大,造成的伤害却更为明显,且瞬时可致对方完全丧失抵抗.相似于车辆的方向盘、一盘圆动,整车即发,以小博大,全在于轴,这个轴也是圆轴.

  太极大家陈鑫又云":所画之圆有正邪,无非一圆一太极"."手足运动,不外一圆,绝无直来直去,圆有正有斜,有顺有倒,种种转法,亦各不同,当因其势之自然者转之".这些都简要阐述了太极之圆运动的运动规律.而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记: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有了旋转,方可"无不得力".圆运动方是太极拳运动的最佳形态,无论是身形姿势的重心变换,还是身体内部血气的循环,无不以圆为其基本形态.《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归一,相生相成,取圆为道,为自然法则,为一切母体,不可更易,实为至理.一"圆"以贯之的太极拳的确是智慧之拳.

  4 周身一体,上下合力

  上述说到"倒卷肱"基本形态是两手一前一后控制对方手臂,再以右手的大小臂对付对方的一只手腕.实际上,太极拳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停无有不停",特别是发力时,更要利用腰背的开合之力加上腿脚、手臂的合力去防守和进攻对方的薄弱环节."合力"思想贯穿太极拳的始终:太极拳招数每每都是双手小合力,周身大合力,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敌之一部.不管是"倒卷肱"的后退防守动作,还是最终一锤定音的进攻动作都需依靠全身合力作用,由此可见",合"才是"制"的决定因素.以管窥豹,太极中的开合自是不需多言,我们说,力量差是造成顺背的关键因素,无论技巧、时机种种把握不过是为这个力量差的发挥作用做充分铺垫.之前可以有让、有放、有柔,时机一至,合力既生,全身劲力齐发,如强弩发机,势穿缟素.外界对太极拳的误解,往往集中于"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字眼上,却不知,太极拳既作为拳中智者,拳理自有其精深之处,刚柔是一对矛盾,往往柔后刚至,"柔""四两"不是真正的结果,更倾向于掩盖真实尽力或为真实劲力发动而铺垫的手段,有时甚至是一种近似武装侦察的试探.

  太极刚柔,开合粘走,《打手歌》云:引进落空合即出,太极有六合,谓内三合(心于意,气于力,筋于骨),外三合(手于足,肘于膝,肩于胯),一动而无有不动,看似随意的一个局部动作,往往已牵动全身,举手之间,思维运动、呼吸运动、骨骼肌肉运动等都已发挥作用.兵法: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太极拳在实战中善于集周身之力破敌一点,发力时乘敌之隙,迅猛突入.由此可见,在劲力形成和发放两大阶段里,"合"这一思想始终贯穿,所以说,无合不可谓之太极.

  5 善战不争,因势求变

  太极拳推崇柔巧,陈式太极拳则巧与力并举,但从没有无技巧而用蛮力的情况见诸拳理,所谓"天之道,善战者不争,善柔者不辩",善于取胜者不强求强取,善柔化用事者,不强直争辩."倒卷肱"走圆柔化,动作巧妙,即化即拿,往往能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即完成对其手腕的擒拿,制服对手.太极拳尚巧思想占据重要地位,而练习要旨中"听、化、拿、发"无一不是要求己方与对方保持高度乃至精准协调,有力不发乃是待时灵巧而发.由此观之",倒卷肱"中"善战者不争"理念同样为太极所推崇并实际运用的高深智慧.

  在实战格斗中,主体的人是活的,不可能仅有一招一式的拆解攻防.所以在"倒卷肱"中亦有本手和多种变手.如,我大小臂向下卷切对方的手腕(本手)时,对方全力顶腕抗力,我大小臂则顺势向上旋滚打击对方抓握我的大拇指(变手).

  再如,当对方左拳进攻我胸部或头部时,我左由内向外格挡其手臂,左手顺势刁扣其手腕并逆时针旋拧之;随即,右手以小鱼际向前推切其左手手背,重心后移,左脚撤步.此技法是勾手切腕为本手.

  变手 1---勾肘别摔:当对方左拳击我头部时,我微右闪,我双手成三角形由内向外、向前格挡其手臂,右手顺势迅速刁扣对方左肘窝并逆时针旋拧其手臂,同时右手翻推其左肘关节,两力形成对偶力,双手合力使其手臂极度内旋;同时上右脚别绊其左前脚,身体左转,双手向我左后方发力,将其摔倒.另外,左手勾挂其肘关节后,右手也可以直接推击对方的头部,技法为勾手击头,也是变手之一.

  变手 2---缠颈横肘(罗汉伏虎):当对方右拳击我头部时,我微右闪;我双手成三角形由内向外、向前格挡其手臂,左手顺势迅速刁扣、回捋对方左手腕,同时我右掌快速切击对方颈部右侧;右手手指抠对方颈动脉沟,右手前臂下压对方的头部,两个力量形成合力旋拧其头部,迫使其上体侧前屈,随即,右转身,左肘向前横击其手臂或者胸部配合右手有力将对方摔倒.

  从简单的几个变手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倒卷肱"的技法是强调因势求变的,敌我距离远就是进攻对方的手腕部;距离适中就可以进攻对方的肘部,近距离就可以攻击对方的头颈部.

  可见"因势求变"的思想在太极拳中是随处可见的重要智慧之一.

  6 结语

  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拥有着博大的智慧,以"倒卷肱"一技权作窥探.分析并总结出,近身发力,攻打稍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取圆为道,以圆破直;周身一体,上下合力;善战不争,因势求变 等太极拳重要的思维层面上的智慧.这些智慧是太极拳的精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它能引导我们运用东方哲学思想进行修身、养性,健康快乐地生活,并为中国武术屹立于世界武技之林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 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唐 豪.太极拳研究[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林文涛.论道家哲学思想与太极拳推手的内在联系[J].武当,1996(10).

  [4]李魏平.太极拳运动哲理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77(12).

  [5]翟维传.太极拳的"阴阳变化"[J].武术健身,1992(6).

  [6]刘明亮.擒拿秘籍《九重天》探微 [J].体育文化导刊,2012(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