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分析青年恋爱结婚的各种行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9 共5722字
论文摘要

  一、绪 论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青年人的婚姻与恋爱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别于父辈们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代青年婚姻和恋爱的紧密性似乎不那么紧密,因为婚恋已不是单纯为了组建家庭、传承血脉,更多的是获取感情与经济上的依赖甚至是人生发展的需要。赤裸裸的“经济人”假设正在融入婚恋这个神圣领域。

  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资源合理分配以实现利益主体效用最大化的科学,它不以道德伦理为约束、只崇尚投入-产出比最小化,“爱情里谁爱的深谁就最受伤”这句经常被沉浸在爱情青年挂在嘴边的话语,足以体现恋爱双方博弈过程中所发生的盈亏。当然,婚恋经济学绝不仅仅包含感情的付出与回报分析,还涉及到婚恋对象的选取、成为恋人或结婚后经济与精力上的付出、当感情发生破裂后分手与否的决策及分手的时间……,等等。目前对青年婚恋的经济学分析已经逐步展开,如徐昌生运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将边际收益递减法则和成本收益思想融入青年婚恋分析过程.相信随着这个有趣的领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知,采用更为系统的理论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本文意图从基本的微观经济视角出发,利用几个经济规则对青年恋爱婚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

  二、几条经济学准则的运用
  
  1. 青年恋爱中的“感情分配”问题-微观均衡
  恋爱阶段的青年在一段时间内不完全会将精力放在婚恋上,如一个男青年与女青年A相处时也要面临其他学习、工作的压力,那么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他对女友和事业的态度和付出情况将会怎么样呢假设他的效应函数为 U=xαyβ,其中 x,y 分别表示从女友和事业获取的感情及心理满足,α,β 为对应的弹性,为了获取既定的回报他也必须进行付出,为了获取单位 x,y 所付出的各项精力可表示为 p(x),p(y),故精力投入表示为 :xp(x)+yp(y)=MM表示他为了同时保持这种关系所准备的最大投入。按照消费者均衡原则,必然满足“边际效用/单位付出”比相等原则,即:【1】 论文摘要 
  
  求解后得到 :【2】
论文摘要  
  在一些时候,有的女青年认为“我要求男方付出的并不多,为了在一起宁愿付出的多一些”,这意味着对于男青年而言其获取相应回报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比较低,如 p(x)<p(y),但为什么“他对我若即若离”(x<y),在 p(x),p(y)既定前提下,x 取决于( )(αβ)αpx+M的大小,所以青年人一般处于创业或工作起步阶段,工作学习中精力投入产出比会呈现上升趋势,而婚恋交往中获取的效用弹性 α 相反会下降,造成恋爱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对恋爱婚姻表现的更为不积极。

  当然,如果在模型中将事业换成另一个女对象或者是“小三”,那情形就很糟糕了,“辛辛苦苦带孩子维持家庭,他却出轨”-这是遭遇背叛后常见的婚姻感叹,外遇的刺激在短期内让 β 无穷大,原配的待遇可想而知。

  2. 婚恋中的“不对称”行为-行为金融学解释
  (1)期望理论
  往往在恋爱中或者婚姻中的人,从婚姻中得到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小于得到同等亏损所得到的“感伤”,比如在恋爱过程中,一个男生与一个女生牵一次手给他带来的快乐,可能远远比不上他看到该女生和其他男生同样牵手所带来的“嫉妒”、“担心”.

  (2)后悔理论
  因为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以身相许”后青年人总是会发现对象身上存在越来越多的缺点,他们会为没有早点将现在的对象“出手”而去选择以前自己看好的人而后悔。同样在经历了一段感情相处后,因为周围人或者父母的影响,抛弃现有对象而去追求另一支“绩优股”时,突然发现不被看好的原对象突然“升值”,也会产生后悔心理。因为害怕后悔,所以“优柔寡断”经常体现在婚姻恋爱中,即使发现了更加优秀的备选者,也为了规避“作了一次错误选择产生的痛苦”而继续持有现状关系。

  (3)确定效应
  理论青年人在择偶时更倾向于在中意的对象中选择更具确定性的,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仅以收入作为例子,比如给一个女生两个方案:选择A(公务员,月收入5000元),选择B(创业人士,70%可能月收入20000元,30%月亏损5000元),绝大多数人会选择A,尽管B的期望收益高达12500元/月,但那毕竟是不确定。

  (4)反射理论
  当在恋爱中遭遇不幸,被伤害的一方总是倾向于妥协。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当事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选择前者意味着分手、离婚,所有为婚姻感情的付出都成为“沉没成本”.选择后者意味着遭遇更多痛苦的可能性更大,但也不乏还有挽回的余地,尽管挽回的几率很小,但大多数的人总是抱有侥幸心理。

  3. 青年婚恋特征的经济学解释
  (1)大学生分手率为何高
  雷骥博士在2007年撰写的《象牙塔中的柔情与理性-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研报告》显示 :在校大学生分手率高达81.7%.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如此高的分手率直观的理解是在校男女大学生之间只适合恋爱,不适合结婚,深层次的原因是男女“选择成本”变动差异,对于男生而言,从一个毛头小子正茁壮成长为一个有志青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前程在往上,而择偶的相对成本在下降,但对女生则不同,她们因年龄推移在容貌和吸引力上处于下降状态,因为“贴现率”的差异,女生更倾向于将终身托付于成熟且有经济实力的社会男士。从另个角度看,女生选择“大叔”有助于减少自身的发展成本,不再需要和年轻男士再为了“住房”、“车子”等不愿意明说、但在现实生活中又尤为重要的客观事物而去打拼,简而言之“寅吃卯粮”是一种基于投入-产出比最小化的效用选择结果。

  (2)“剩女”产生的部分原因
  大龄未婚女性(剩女)的形成因素众多,本文无法一一解答,仅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一个年轻漂亮的美国女孩在一家论坛上发布了一条征婚帖,要求对方是有钱人,并表明了自身的优秀条件。一个华尔街金融家的回帖 :“跟你结婚是个糟糕的经营决策,因为你的美貌会消逝,但我的钱却不会无缘无故减少。对一件会加速贬值的物资,明智的选择是租赁,而不是购入。”这个经典的回帖解释了为什么那些高学历、高收入和相貌出众女性成为“剩女”的原因,依仗风华正茂但暂时的青春资本想获取高额的回报阻碍这部分“剩女”的顺利婚恋。
  
  (3)多重恋爱“伤害”的不可避免性
  经常听说一个优秀的女生遭遇多个男生的追求,即使她并没有做出真正的决定,但结局仍然是很“伤心”的。经济学中“阿罗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 :社会成员的偏好差异是不可能进行集结的,所以想寻找一种都让大家满意的方案是不可能的。在“一对多”的恋爱关系中,只要一个男生(或女生)被多个对象所追逐,那意味着大多数局中人的结果一定是“不理想”,无论被追求者是在备选者中做出还是未做出选择,大多数局中人都受到了伤害。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过度竞争,最后获取胜利的追求者往往要付出超出“所得物”价值的代价,同时还要面临其他失败者的诅咒甚至是“兄弟们”的叛离,如果被追求者在后期给胜利者带来的效用不能够弥补这一损失,成功者就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失败者”.

  三、婚姻中的经济学行为
  
  1. 婚姻的形成
  如果将青年个体当作生产要素放入 f=xα,单个人即使要素报酬再高,也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反而因为其他要素的缺乏形成边际规模报酬递减。比如一个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年,如果不结婚就无法传宗接代,使家庭资产缺乏继承人,那么即使经济收益 f 很高,所带来的效用也处于递减状态。很显然,一个人无法完成繁衍子嗣的任务。两个人组合后 f=xαyβ,不仅使财富后继有人,更能够形成规模收益,比如“夫妻店”至少降低了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信任程度,不需要再为监督谁徇私舞弊而支付成本。

  2.“闪婚”的原因
  正如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者不理性一样,婚恋中的人往往也存在着不理性成婚的现象。当对象从婚前自认为的“蓝筹股”成了婚后真实的“垃圾股”,在不存在重大约束(如分割自己一半财产、无小孩抚养权)的情况下,“牛股”自然倾向于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

  现行法律背景下,当代“陈世美”不再需要接受“龙头铡”的惩罚,在财大气粗的“牛股”心中,即使需要为剥离“垃圾股”支付一笔不小的代价,此举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新买入的“蓝筹股”带来的收益不仅会弥补这一成本,还会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作为“垃圾股”一方,从理性的角度考虑 :面对一份名存实亡的婚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继续死缠烂打,还不如一次性从对方那里获取一笔收益以重新开始。

  3. 婚前协议
  当代青年在结婚年龄越来越迟、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对财产的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 根据民政部门有关统计,“80后”离婚率已经高达50%以上。越来越多的夫妻意识到 :“如果”死亡也无法将我们分开“的誓约不能兑现 ,一份合理的协议能为将来免去很多烦恼”.《半岛都市报》2010年针对青岛市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为数不多的表示已经或将会签订协议的31人中,年龄小于30岁的年轻人为25人,占了8成多.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婚姻财产保护的意识上存在很大差别。从经济学角度看,财产协议并不会直接妨碍感情的延续,试问真正感情深厚、天长地久的一对男女又怎么会去在意这样一份协议,当婚姻这艘远洋轮船在夫妻的精心经营下一路顺风的时候,婚前协议只能算作是一个“冗余约束”,但现实中往往不那么理想,在发生婚姻纠纷过程中有这样的一纸“硬约束”更有助于矛盾的解决,至少使得事态不会进一步升级。

  4.“全职太太”的策略
  分工产生效率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常识,那么在已婚家庭中男女自然也会因为事业发展和孩子的出生发生分工行为,通常而言男人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事业上,带来的经济收益比“同时照顾孩子又工作”要高,那么在男女之间必须选择一个去照顾孩子,女人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但往往的结局是 :因为分工导致效率高涨,男人事业有成,“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观念自然而形成,这无疑是对“全职太太”的威胁,明智的对策是 :(1)看紧“钱袋子”,除非男人完全不知所措、麻木不仁,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约束还是能够抑制出轨行为的发生。但这并意味着完全剥夺男人的经济自由,因为这既不利于男人事业的进一步开拓,更会造成反感情绪,造成“外推力”.总而言之,要把握住一个度,有张有弛才是“全职太太”的最佳决策;(2)多元化策略。在这里“边际效用规律”再次体现,如果仅关注与“做饭”、“带小孩”等有关的家庭业务,可能在一开始给男人一种兢兢业业、贤妻良母的形象,但好的效用刺激往往是递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被另一方看作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全职太太”在做好分内事的同时,更需要用头脑去思考,要善于挖掘配偶的思想和与其进行各方面的交流,产生新的刺激点,为婚姻的幸福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5. 婚姻中的期望效用与价值公平
  郎咸平教授将婚姻幸福定义为 :效用/期望。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生活是平淡的,如果年轻人总是想着另一方经常会给自己带来这样那样的异常刺激,那么在漫长的平淡后感情会发生危机。比如在结婚周年纪念日,丈夫已经买好去迪斯尼的票带妻子去游玩,但妻子却想的是去美国夏威夷的某个沙滩,尽管效用已经较大,但幸福仍然很低。将婚姻当作一场交易也许不那么高尚,但婚姻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投资行为,投资不仅包括经济支出、更包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多付出的一方,默默无闻、甘于忍让必然有一定的底线,并且这种忍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令人麻木。作为少付出的一方,就成为了一个效益回收期漫长、收益率低下的项目,这种婚姻模式下,离心离德和感情破裂的可能性大增。学会婚姻的价值管理,爱情才会变得长久。

  6. 离婚的经济学分析
  向月波将离婚归结为 :边际效用递减、性效用递减、收益成本、信息不对称、效用最大化障碍.本文无意再去从经济学角度重新探讨导致离婚的原因是什么,而是更关注离婚过程中以及离婚后的当事人行为。在离婚过程中,子女无意中成为焦点对象,我国婚姻法规定 :抚养孩子一方在财产分割上将给予照顾。“短视行为动机”注定了离婚时争抢孩子,但拿到抚养权和相应的经济利益后开始将子女当作累赘,引发“二次官司”.实际上经济学中“欧拉定理”已经给出了财产的分配原则 :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这个定理的含义是 :夫妻双方都作为“种子”(子女)的供给者,但获取抚养权的一方让“种子发芽成长”(子女健康顺利成长)需要花费一定的付出,那么按照正常的规律孩子长为成人后必然会取得收益,这部分收益是“种子”自然生长(父母都对孩子-不闻不问)下的收益和因父亲或母亲抚养照料下导致收益增加量的总和。那么就可以按照地区平均工资水平、预期抚养年限对孩子未来的总收益进行计算,然后按照“欧拉定理”和现有财产状况进行离婚财产分割。

  更为荒唐的是,青年婚姻中的“决策者信息失真”常常成为离婚甚至命案的导火索,2013年4月25日南京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富二代杀妻案”,原因是犯罪嫌疑人吉某听到关于妻子的一些风言风语,怀疑妻子肚子里的孩子非亲生。“决策者信息失真”并不意味着“信息不对称”,不对称是指青年为了达到婚姻的目的,刻意隐瞒自身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而信息失真是指当事人通过不合理、不真实的渠道打听到了歪曲事实的“谣言”,并信以为真。产生和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往往因为违法成本太低就信口开河,所以从加大“谣言惩罚”的角度进行考虑,对法律做出修正使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总 结
  
  俞炜华在《婚恋与选择 :经济学告诉你古今婚恋的奥秘》中阐述了“一夫多妻制是有利于女性的制度安排 ;男人纳妾不仅提供了穷人向上流动的路径,也打开了富人向下流动的通道;而三从四德也不过是以精神伤残的方式降低女性驯服成本”等逻辑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学思想.诚然,这些观点都是过去帝王贵族、土豪士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形成的“荒谬理论”.值得我们认识的是 :看似不合理的论调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仍然能让无数的人臣服。也许有观点认为,年轻人的婚姻是一个无法量化和进行经济评判的领域,因为涉及到太多的感情和随机因素。但是在我们对婚姻中每个行为进行理解的时候,那些晦涩甚至难以理解的规则似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解释。经济学不等同于数学,它源于心理学中效用最大理论,是每个经济主体(包括婚恋中的青年)都会用到的科学,所以形成系统的爱情、婚姻经济学分析框架,对提高青年婚姻质量和维持社会和谐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昌生 . 婚恋中的经济学[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07(1)。
  [2]分手率 81.7%教育专家:校园恋情呼唤真爱和责任[EB/OL].12559830.?shtml.
  [3]九成人不接受婚前协议高学历人群认可度较高[EB/OL].[4]向月波,赖晓凡,郭军。中国家庭离婚原因的经济学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俞炜华。婚恋与选择:经济学告诉你古今婚恋的奥秘[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相关标签:恋爱与婚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