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新理论研究方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5 共11615字
论文摘要

  引 言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受到许多批评,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西方经济学内部的批评,如新剑桥学派对其资本理论等若干理论的批评;另一类是外部的批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其理论整体的批评。虽然如此,但它所构建的微观经济学①和宏观经济学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所有财经专业仍然无例外地将其作为本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这种做法,似乎是要把经济学的某些“定论”传授给学生。

  不过,就笔者观察,流行的微观经济学其实存在许多“毛病”,特别对中国的读者来说,其在提供真实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例如,流行的微观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主题是很好的,但却把它局限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四种市场类型,这就太片面了。1949 年以后,我国进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实验;1980 年以后,我国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目前被称为转轨经济,以区别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样,我们至少看到三种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②、市场化改革的转轨经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这三种经济体制都面临资源配置问题,把这三种经济体制在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上的异同,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或许会使流行的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微观经济学应该怎样改进? 有哪些资源可以仰仗? 在理论资源方面,第一,20 世纪 30 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论战③;第二,比较经济体制的研究④;第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进展⑤。在实践资源方面,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包括我国在内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的世界性浪潮⑥最为重要。

  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对问题的理解或许会更加深化和丰富。把这些对问题的新的理解充实进去,或许会使流行的微观经济学的面貌发生很大改观,更为重要的是,或许可以把和事实更为贴近且更为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本文的基本思想可以表述如下:一个经济体由两级组织构成,高级组织是国民经济,初级组织是企业,企业的基础是劳动者。三者的目标不同:

  国民经济的目标是资源最优配置,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劳动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目标不一致产生了企业对劳动者的激励问题和国民经济对企业的激励问题。资源最优配置决定于两级组织的激励效果,激励效果决定于激励方式,激励方式决定于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不同,激励方式就不同,激励效果也就不同。以图 1 示意:【图1】

论文摘要

  
  组织、激励与资源配置

  (一)组织与激励

  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上,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完成。组织是指一群人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以完成某个目标。任一经济体,概括地讲,有两个层次组织。

  低层次的组织是企业。企业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具有一个层级式的结构。企业的目标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即投入—产出的差额,或者说,利润最大化。

  高层次的组织是国民经济自身。国民经济的目标是资源最优配置,有四方面的要求:第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这是指生产结构符合需求主权结构。典型的需求主权结构有两种。第一种:消费者主权,意指生产结构应该符合消费者的偏好,一方面,生产受消费者欢迎的品质优良的产品;另一方面,在产品品质既定情况下,产品数量大、价格低,使消费者剩余最大。第二种:生产者主权,这里借用加尔布雷思的术语,但意思改变,其意为生产结构应该符合作为生产的主导者的政府的偏好,特别是政府的投资偏好。至于消费者主权与生产者主权的优劣,则没有定论,它决定于经济体制的价值判断或偏好。

  第二,资源配置的效率性。这是指在生产经营中对所使用的稀缺资源的节约程度,其最佳表现为:在社会成本给定时产出最大,或者,在产出给定时社会成本最小。节约程度决定于生产的技术以及技术的发挥程度,所以节约地使用稀缺资源有两个渠道:一是在技术既定时,使技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节约稀缺资源;二是通过技术进步节约稀缺资源。

  第三,资源配置的分配性。这实际上就是指功能性收入分配,或劳、资报酬的分割。无疑,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说到底,这是私人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对总收入而言,更为基本的收入分配是总收入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对于后者,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语焉不详,所以值得特别关注。对私人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而言,从生产的观点看,收入分配应该反映生产要素对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和效率性的贡献,贡献大者收入高,贡献小者收入低。对总收入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而言,假设私人部门所需要的公共服务是已知的,在这一前提下,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其一,政府是提供全部服务还是部分服务;其二,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费用是较高还是较低。所以,在这一方面,资源配置的分配性,就是要实现政府部门的收入仅限于高效地提供私人部门所需要的公共服务。

  第四,资源配置的充分性。这是指稀缺资源的利用程度,是充分利用,还是未充分利用。未充分利用的现实形态是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以及与此对应的工人就业不足甚至失业。在资源配置的结构性、效率性、分配性给定的情况下,显然,对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优于未充分利用。教科书一般把资源配置的充分性归入宏观经济问题。但是,即便是在经济高涨时期,各行业也可能有不一致的表现:一些行业充分就业,一些行业未充分就业;一些行业价格上涨,一些行业价格下跌。可见,资源配置的充分性,既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资源在某些行业未充分利用,反映了在这些行业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所以,资源配置的充分性是另一种含义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性问题。

  组织的基础是组织成员,而组织成员行为的本质特征是自利,这就产生了激励的需要。激励是指通过组织成员的自利行为去完成组织目标。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激励劳动者实现利润最大化,国民经济需要通过激励企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影响资源配置。劳动者的积极性有调动和未调动两种情况,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包括有利于和不利于资源配置两种情况,组合起来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劳动者积极性充分调动,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有利于资源最优配置,这样,劳动者行为使有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强化。第二种情况:劳动者积极性充分调动,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这样,劳动者行为使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加剧。第三种情况:劳动者积极性未充分调动,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有利于资源最优配置,这样,劳动者行为使有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弱化。第四种情况:劳动者积极性未充分调动,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这样,劳动者行为使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弱化。

  (二)家庭行为与资源配置

  1. 消费行为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般规律可以用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表达,即购买各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都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由此,在收入给定情况下,家庭大致确定了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的消费数量。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的消费数量大致确定的情况下,序数效用论所说的家庭对同类商品购买替代的选择才会出现。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确实要进行选择,但选择的重点首先是各种补充商品,以满足生活各方面的需要;然后才是对替代商品的选择,通过搜寻更低的商品价格,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因此,消费者对补充品的选择是第一级的选择,对替代品的选择是第二级的选择。

  但是,上述消费者的选择实际上发生在存在消费者主权的情况下,而在生产者主权情况下,消费被强制决定。

  2. 要素供给行为

  要素供给行为的一般规律,也可以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表达,即要素报酬必须等于提供要素的边际成本。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要素所有者根据要素报酬的高低选择要素供给的数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基于要素禀赋,要素能够提供的数量大致是固定的,因此,对要素所有者更为重要的选择不是提供要素的数量,而是针对一个比较确定的要素数量选择尽可能高的要素报酬。这个要素报酬有一个底限,低于它,不愿意供给要素;高于它,则愿意供给要素。就是说,要素所有者愿意接受的报酬是一个区间,当企业愿意提供的要素报酬处于这个区间时,要素所有者提供某一确定数量的要素。

  生产要素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是为了获得收入,有两种情况:(1)在要素实际投入给定时获得更多的报酬;(2)在报酬给定时减少要素的实际投入。从另一方面看,这两种情况又是一回事:要素所有者都是在追求报酬获取与供给成本的平衡。企业则是追求要素报酬支出与要素对生产的贡献的平衡。对此,微观经济学给出确切的表达,即要素报酬等于其边际生产力且等于提供要素的边际成本。但是,问题在于:要素所有者以及企业怎么知道三者是否相等呢? 要素对生产的贡献,即使在计件工资的场合,也很难完全准确地衡量。实际上,关键不在于客观的衡量,而在于主观的感受。感受在比较中形成,就是说,雇员通过对雇主的比较,决定取舍。比较的关键是雇员具有选择企业的权利。在具有选择权的场合,如果雇员对企业开出的工资不满意,就会选择“跳槽”,直至满意而就业。这就是契约理论所说的“相机续约”。“跳槽”意味着雇员不认可当前的报酬与付出的对应关系;满意而就业则意味着雇员认可当前的报酬与付出的对应关系,即认为当前的报酬和付出具有一致性。所以,微观经济学中的“要素报酬等于其边际生产力且等于提供要素的边际成本”,仅在这种比较与选择中才逐渐浮现出来。

  由此可知,在劳动者缺乏选择就业企业的权利的情况下,对应于某一劳动投入,如果劳动者接受的工资下限高于就业企业愿意提供工资的上限,那么,企业愿意提供工资的上限成为均衡工资,与均衡工资对应的劳动投入成为均衡的劳动投入,它小于劳动者原先预备的投入量。

  (三)企业行为与资源配置

  1. 企业供给

  企业行为的基本特征也是自利———利润最大化。企业行为包括产品的供给、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以及投资。

  第一个问题:企业供给对资源配置充分性的影响。虽然说企业的基本行为是生产,但是,这种生产是在固定资产给定情况下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都已经被决定,不能选择了。唯一未被决定的是“生产多少”,但是,“生产多少”决定于市场需求,这也不是企业所能选择的。如果市场需求足够大,产量达到既定固定资产的额定生产能力,那么,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在其他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能力未被充分利用,所以,企业的利润也未实现最大化。

  关键的几点是:第一,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是固定的;第二,企业不能选择产量,产量由市场需求决定,企业被动地接受产量;第三,只有当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等于企业额定生产能力时,企业才获得最大利润,而在其他情况下,利润均小于最大利润。

  所以,新古典经济学所讲的只要满足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条件,企业的利润就达到最大的观点,远离事实。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中,宏观经济问题是资源闲置,微观经济问题是资源配置。

  研究内容的侧重,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个印象,好像宏观、微观面临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固然,微观经济的重点是资源配置,但资源配置会内生出资源闲置问题。资源配置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决策“出错”在所难免,而“出错”往往就会导致资源闲置。如上述,只要企业的生产未达到额定生产能力,资源闲置就会出现。

  如果经济体存在某种机制,使企业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经济体资源最优配置目标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容,否则不相容。

  第二个问题:企业供给对资源配置效率性的影响。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三种基本的方式:(1)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社会成本;(2)提高产出价格,降低投入价格;(3)通过外部性(损人利己)降低私人成本。企业对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方式的选择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有重要影响。如果企业选择第(1)种方式,那么,经济体资源最优配置的目标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容;如果企业选择第(2)种或第(3)种方式,那么,二者的目标不相容。

  2. 企业对要素的需求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企业对要素的需求决定于要素边际产量等于要素报酬,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要素报酬高低选择要素需求量。但根据本文的观点,在短期,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固定的,与之对应,对可变要素的需求也是大体固定的。因此,在要素需求方面,企业选择的重点不是要素的数量,而是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要素。和劳动者选择企业的情况相类似,如果企业有权选择劳动者,那么,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有望实现,进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和劳动者效用最大化的目标相容;如果企业无权选择劳动者,那么,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很难实现,进而二者的目标不相容。

  3. 企业的投资行为

  投资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筑投资和机器设备购买。新古典经济学把资源配置概括为三大选择,事实上,这三大选择,在存量上,决定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增量上,决定于企业的投资。

  第一个问题:投资对资源配置结构性的影响。固定资产存量决定了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额定生产能力,从而决定了与之对应的各种投入即资源。因此,固定资产存量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资源配置的结构性。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投资导致固定资产存量增加。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与固定资产存量的产业结构相同,那么,固定资产存量的产业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不变;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与固定资产存量的产业结构不同,那么,固定资产存量的产业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生改变。在这个边际的意义上,可以说,投资决定了资源配置的结构性。

  在投资成本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投资的部门结构决定于部门的相对预期需求,特别是相对预期价格。价格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服从于消费者主权,另一种是服从于生产者主权。因此,需求主权决定了投资的部门结构,从而决定了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如果经济体存在某种机制,使投资的部门结构与消费者主权一致,那么,企业投资利润最大化目标与经济体资源配置的消费者主权目标相容;如果经济体存在某种机制,使投资的部门结构与生产者主权一致,那么,企业投资利润最大化目标与经济体资源配置的生产者主权目标相容。

  第二个问题:投资对资源配置效率性的影响。从行为的目标看,投资和生产没什么差别,都是为了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差额,即利润最大化。但投资有风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意味着资源浪费。投资的前景与投资的类型———稳健型和膨胀型———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稳健型投资成功的概率较大,反映资源被节约地使用;膨胀型投资失败的概率较大,反映资源被浪费。

  就投资的个体而言,有的表现为稳健型,有的则为膨胀型或“饥渴”型。从这方面看,投资行为似乎极其偶然,不表现出规律性。科尔奈的研究为我们观察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投资人对投资后果的负责程度、承担程度。如果投资人对投资后果的负责程度高、承担程度高,那么,投资多表现为稳健型;如果投资人对投资后果的负责程度低、承担程度低,那么,投资多表现为膨胀型或“饥渴”型。由此,还可以得出一个进一步的推论:在私人投资的场合,投资人对投资后果的负责程度高、承担程度高,因此,投资多表现为稳健型;在政府投资的场合,投资人对投资后果的负责程度低、承担程度低,因此,投资多表现为膨胀型或“饥渴”型。

  如果经济体存在某种机制,使投资多表现为稳健型,那么,企业投资利润最大化目标与经济体资源配置的效率性目标相容;如果投资多表现为膨胀型,那么,二者的目标不相容。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

  经济体制是一系列经济规则的总体,具体包括:第一,企业生产的决策权;第二,投资的决策权;第三,产品、要素的定价权;第四,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性质(是强制,还是自由选择);第五,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一)市场体制的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1)私人占有生产要素;(2)家庭购、销,企业产、供、销及投资,均为分散决策,通过选择,以契约—买卖的方式进行;(3)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由消费者主权决定;(4)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1. 资源配置的结构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私人的谋利行为,投资是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维持是因为其产品———消费品———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带动了投资品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消费品的需求引致了对投资品的需求,因此,投资及其形成的固定资产的产业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品的产业结构,完全服从于消费者主权。

  在消费者主权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会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上: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价格会提高,反之会下降。产品价格提高,短期,会刺激企业增加产量;长期,会刺激该领域的投资。这样,资源会更多地进入该领域。产品价格下降,就会引起相反方向的变化。这就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一句话,消费者主权支配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可见,在市场经济情况下,现实的资源配置与实现消费者主权所要求的资源配置之间达到了极高的一致性。当然,信息不对称会损害这种一致性。但是,在长期,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会大为降低。

  2. 资源配置的效率性

  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决定于生产和投资两个方面。就生产而言,决定于两个层次的激励,一是经济体制对企业的激励,二是企业对员工的激励。

  第一,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会千方百计地降低私人成本。在完全市场体制的情况下,政府提供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其中包括维护市场秩序,限制外部性(损人利己)的发生。由于不能利用外部性谋利,企业降低私人成本等于降低社会成本即降低生产的全部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等于最大限度地节约稀缺资源,企业目标与经济体目标相容。

  第二,劳动者实现效用最大化要求劳动报酬的下限能够补偿提供劳动的边际成本,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要求劳动者提供的边际产量与劳动报酬的上限一致。对特定的劳动者和特定的企业来说,双方的要求很可能不一致。市场体制提供了劳动者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劳动者的机会。在劳资双方力量对比较为均势的情况下,通过充分的选择,双方的要求就会趋于一致。这样,劳动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同时成就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劳动者会千方百计地降低企业生产的私人成本。

  由此,资源配置的效率性由于两级组织目标相容而以叠加的效果实现。再看投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一般而言,投资的后果特别是投资失败的后果,要由私人承担。这一点决定了市场体制中的投资一般为稳健型,这样,投资成功的概率较大,由此实现了投资的效率性。

  3. 资源配置的分配性

  由于私人部门对政府部门约束较紧,政府部门的收入以高效提供私人部门所需的公共服务为限,总收入的其他部分归私人部门。

  在私人部门内部,初次分配的一般规律是要素的报酬与其对生产的贡献一致。这样,要素报酬的差距完全是要素对生产的贡献的差距的体现。至于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则有不同的情况:一个极端是维持市场分配的原状,另一个极端是改善在市场交易中“最少受惠者”的境况。

  4. 资源配置的充分性

  消费者主权通常导致买方市场,而买方市场通常导致市场经济出现稀缺资源相对闲置的现象。相对闲置是指有的部门资源充分利用,有的部门资源部分闲置。这种情况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性的条件,但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解决资源配置充分性方面的重要缺陷。

  (二)计划体制的资源配置

  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1)政府支配全部生产要素从而支配全部生产;(2)政府支配投资并分配消费品;(3)产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决定于生产者主权或政府主权。

  1. 资源配置的结构性

  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决定了生产具有生产者主权或政府主权的性质。在生产者主权的情况下,对投资品的需求成为影响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

  政府首先决定积累率,并以此规定消费率,然后决定各生产部门的产量,以紧密衔接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这样,政府决定了最终产品(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数量,决定了全部中间产品的数量,从而决定了稀缺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这种以积累—投资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是生产者主权或政府主权的必然后果。

  为了实现高增长计划,政府势必提高积累率,即在既定的总产出中增加投资品的生产、减少消费品的生产。所以,计划体制的生产者主权或政府主权是以对消费者主权的牺牲为代价的。

  2. 资源配置的效率性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可以认为,企业的这个共性在计划体制下仍然存在。不过,企业的目标及其行为发生了扭曲。第一,由于没有倒闭的威胁,企业即便追求利润最大化,动力也比较弱。第二,技术进步往往是通过投资实现的,但计划体制下的企业没有投资的决策权。在支出的其他方面,如技术改造,企业同样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样,即使企业有通过节约投入而增加利润的愿望,由于决策权的缺乏,也很难实现。第三,由于产出和投入的价格由政府决定,企业可以通过和政府的讨价还价,争取提高其产出的价格、降低其投入的价格而使其账面上的利润增加。这就是科尔奈所讲的“预算软约束”的一种表现。但是,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使利润增加和节约稀缺资源无关。总的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企业通过节约稀缺资源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激励较差;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外部性从而损害别人的利益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激励也较差。

  劳动者实现效用最大化要求劳动报酬的下限能够补偿提供劳动的边际成本,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要求劳动者提供的边际产量与劳动报酬的上限一致。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选择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也没有选择企业的权利,这样,企业和劳动者的结合纯属偶然。在这种纯属偶然的结合中,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无法实现,劳动者对企业的要求也无法实现。其结果是:由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结合两个方面看,在实现企业的目标方面,劳动者的表现消极;在实现国民经济的目标方面,企业的表现也消极。两个层次的消极叠加,一方面,资源配置的效率性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外部性效应(损人利己)不构成严重问题。

  然后再看计划体制下的投资。计划体制下的投资完全取决于政府决策。在政府投资的场合,投资人对投资后果的负责程度低、承担程度低,因此,投资多表现为膨胀型或“饥渴”型。膨胀型或“饥渴”型投资的失败概率较大,反映了资源在投资领域的浪费。

  3. 资源配置的分配性

  由于私人部门对政府部门约束较松,政府部门的收入不限于提供私人部门所需的公共服务,而且包括全部的生产性支出。总收入的其他部分归私人部门。

  在私人部门内部,由于缺乏企业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在大多数场合,对企业和行业内部而言,初次分配不表现为要素的报酬与其对生产的贡献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者主权在要素价格决定上的主导性作用,符合生产者主权的行业的要素价格低而收入较高,不符合生产者主权的行业的要素价格高而收入较低。至于政府主导的再分配,由于初次分配就是政府主导的,已处于实际上被取消的境地。

  4. 资源配置的充分性

  生产者主权往往导致卖方市场的出现,而卖方市场通常导致产品短缺。产品短缺,换一种说法,就是资源充分利用。

  新制度经济学往往把低效率现象的持续存在解释为所谓“路径依赖”或“锁住效应”。但是,“路径依赖”或“锁住效应”的说法与经济学上经济理性主义的一般假设是抵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效率”现象的持续存在,恰恰是因为它具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第一,它使资源配置的结构性服从生产者主权;第二,它使外部性效应弱化;第三,在资源配置的分配性方面,它使收入集中于政府,并使私人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服从生产者主权;第四,它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充分性。

  (三)转轨体制的资源配置

  转轨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1)私人占有劳动和资本,政府占有土地;(2)产品的估价和流通按契约方式进行,决定于消费者主权;(3)生产要素的估价和流通按契约和强制两种方式进行,决定于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两股力量;(3)家庭和企业的决策决定于各自的最大化考虑;(4)政府执行的生产职能重于服务职能。

  1. 资源配置的结构性

  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价格由市场供求调节,企业自主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家庭自主选购消费品实现效用最大化,劳动者自主择业,各种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均成为收入的源泉。另一方面,政府仍然掌握大量资源。

  私人部门的投资完全服从消费者主权。政府部门的投资,一方面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另一方面为了提供私人产品。前者间接地服从消费者主权,后者则服从生产者主权或政府主权。因此,在转轨经济中,资源配置的结构呈现出复杂性,它表现为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或政府主权的某种混合。

  2. 资源配置的效率性

  一方面,企业自主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自主择业,自由选择导致两个积极性叠加从而使效率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市场秩序维护不力,企业通过外部性———转嫁成本的方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机会非常多,导致商业欺诈、环境污染、寻租等非效率现象也通过积极性的叠加而泛滥成灾。

  在转轨经济中,由于私人部门对政府部门的约束较弱,政府对投资和生产无限热衷。政府掌握的资源太多,投资太多,导致资源浪费、腐败泛滥等非效率现象格外严重。

  3. 资源配置的分配性

  由于私人部门对政府部门约束较松,政府部门的收入需要支撑大量的生产性支出以及大量的政府官员的私人消费,私人部门的收入受到挤压。

  在私人部门内部,由于企业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收入分配初步实现要素的报酬与其对生产的贡献一致,收入差距反映贡献差距。与此同时,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严重不足,导致社会不公和社会不稳定现象格外严重。

  4. 资源配置的充分性

  通过市场化改革,生产者主权—卖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消费者主权—买方市场,因此,稀缺资源的相对闲置现象出现了。由于“预算软约束”继续起作用,国有企业的资源闲置问题要严重得多。

  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理论元素、思维方式乃至经济学术语并不脱离新古典经济学,但是,对于流行的微观经济学,本文又作了似乎可以称为“颠覆性”的较大改进,大致如下:第一,把资源最优配置明确为四方面的要求,即结构性、效率性、分配性和充分性;第二,把资源配置看成国民经济的组织目标,从而将资源配置问题置于包含两级组织的“组织和激励”的框架中去理解;第三,资源配置的效果取决于两级组织的激励方式,激励方式决定于经济体制;第四,三大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不是决定于企业的生产决策,而是决定于投资和市场需求,投资在资源配置的几个方面都起重要的作用;第五,在消费者行为方面,本文认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不是并列且有优劣之分的理论,而是对消费决策不同方面的概括,因此,它们之间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第六,最重要的投入产出关系是要素投入比例固定的生产函数⑦,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成本函数;第七,只有在产量等于企业额定生产能力时,企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其他情况下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第八,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有三种基本的方式,方式的选择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有重要影响;第九,在要素的供求方面,双方最重要的选择不是要素的数量,而是既定数量上双方能接受的要素价格;第十,政府行为是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影响政府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私人部门对政府部门的约束程度。

  经过这样的改进及建设,本文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在包含国民经济和企业这两级组织的经济体中,资源最优配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目标。由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目标不一致,出现了激励的需要。资源最优配置取决于两个层次的激励,一是企业对劳动者的激励,二是国民经济对企业的激励。(2)资源最优配置包含四方面的要求,即结构性、效率性、分配性和充分性。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决定于投资结构,而后者决定于消费者主权或生产者主权。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决定于企业谋取利润的方式、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和投资的稳健性。资源配置的分配性,就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而言,决定于政治过程;就私人部门内部而言,决定于劳资双方选择的权利。资源配置的充分性则决定于生产者主权—卖方市场和消费者主权—买方市场在经济体中的相对地位。(3)市场体制的资源配置服从消费者主权,使用稀缺资源的效率高,政府部门的收入以提供公共服务为限,在私人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实现要素的报酬与其对生产的贡献一致,资源闲置成为经常现象。计划体制的资源配置服从生产者主权,使用稀缺资源的效率低,政府部门的收入需要承担经济体全部的生产性支出,私人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决定于生产者主权,经常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转轨经济的资源配置是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或政府主权的某种混合,生产效率提高与外部性泛滥并存,政府占有大量资源,在私人部门内部初步实现要素的报酬与其对生产的贡献一致,国有企业的资源闲置问题更严重。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建设性的,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流行微观经济学的关于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的概括性如何,能否为读者提供一些新鲜的知识,只有通过学术批评和时间的检验,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过,按笔者今天的眼光,当我们研究外国经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史以及当前我国经济的有关问题时,本文提出的理论或许有助于提供一个一般性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由于本文提出的理论仅仅是一般性的研究框架,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大的拓展空间,当我们运用该理论研究比较具体的经济问题时,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深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